送別兩院院士陸元九:百歲老人的慣性技術求學拓荒路
中新社北京6月12日電 題:送別兩(liang) 院院士陸元九:百歲老人的慣性技術求學拓荒路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
6月12日上午,“七一勳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自動控製、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專(zhuan) 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陸元九的遺體(ti) 告別儀(yi) 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yi) 館舉(ju) 行。
陸元九於(yu) 6月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12日8時許,悼念廳門前的廣場上站滿了吊唁者,有的舉(ju) 著“慣性技術泰鬥陸老總千古”“甘為(wei) 人梯育桃李”等黑底白字的橫幅,有的手捧陸元九的照片。這些身著淺藍襯衫、黑西褲的青年人均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這是中國最早組建的慣性技術專(zhuan) 業(ye) 化科研單位,陸元九是其第二任所長。
從(cong) 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到載人飛船,都離不開慣性導航係統,而在中國,這一尖端領域的探路者正是陸元九。他曾解釋說:“我所從(cong) 事的專(zhuan) 業(ye) 方向,簡單說,就是把耳朵堵住、把眼睛蒙起來,不同外界接觸,通過特定的儀(yi) 器設備隨時隨地測量物體(ti) 的方向、速度,從(cong) 而到達目的地。”
20世紀30年代,在抗戰的炮火下,陸元九艱難求學,是中國本土第一批係統學習(xi) 航空技術的大學生。20世紀40年代,陸元九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xi) 深造,師從(cong) 著名自動控製專(zhuan) 家查爾斯·德雷珀教授,研究當時很少有人聽過的“慣性導航”,通過4年苦讀,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ge) 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獲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陸元九克服重重阻力,於(yu) 1956年回到故土。生前每每提到回國經曆,老人眼眶含淚地說,過了羅湖橋到內(nei) 地,這一段幾分鍾,一輩子都不會(hui) 忘記,是從(cong) 一個(ge) 世界走到另外一個(ge) 世界,“我那時候就知道什麽(me) 叫回國,什麽(me) 叫祖國。”
12日9時,遺體(ti) 告別儀(yi) 式正式開始,大家安靜地排著長隊,有序走進悼念廳。大廳門口播放著有關(guan) 陸元九生平的視頻,悼念廳兩(liang) 側(ce) 擺滿了花圈,一幅幅挽聯表達著哀思,前方懸掛著陸元九的遺像,照片裏的他麵帶微笑,雙目有神。大廳中央,陸元九安詳地躺在鮮花叢(cong) 中,前來吊唁的青年航天人在遺體(ti) 前站定鞠躬,在低回的哀樂(le) 聲中,與(yu) 他們(men) 的老所長做最後的告別。
在這些吊唁者中,有不少人接受過陸元九的指導。除了他的求學經曆和高深造詣,大家感慨最多的還有陸元九嚴(yan) 謹務實的科學家作風以及對青年人才的扶持培育。
“對上天產(chan) 品,99分不及格,相當於(yu) 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這句在中國航天界流傳(chuan) 甚廣的“名言”正是出自這位老航天人。他還將“勤於(yu) 學習(xi) 、善於(yu) 思考、精於(yu) 分析,嚴(yan) 格、認真、執著”寫(xie) 在紙上,釘於(yu) 書(shu) 桌前的牆壁上,時刻提醒自己,並發起航天人才科學作風培養(yang) 工程,航天青年至今傳(chuan) 承弘揚。
退休後,陸元九還經常出現在研究所實驗室裏,親(qin) 自翻看實驗數據,尋找問題,精細到小數點後的每位數字。“陸老90多歲高齡時,還經常坐著輪椅到實驗室,給大家分析數據,親(qin) 自推導公式,思維很敏捷。”13所捷聯慣性技術主任設計師李東(dong) 明說。
在人才培養(yang) 上,陸元九積極推動研究所自行招收培養(yang) 研究生,1981年,13所取得“航空陀螺與(yu) 慣性導航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授予權,成為(wei) 航天係統第一批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之一。
2015年,陸元九拿出個(ge) 人積蓄,在13所設立青年創新獎。作為(wei) 首屆獲獎者,李東(dong) 明說,年事已高的陸老仍會(hui) 親(qin) 臨(lin) 頒獎現場,每當獲獎者上台領獎,即使行動不便,他都會(hui) 站起來把獎狀遞到獲獎者手中。
“一定要認真、老老實實地幹活,不能說任何假話。”在陸元九看來,這是應有的科學精神,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寄語。13所總師閆光亞(ya) 說,每次來研究所和青年科研人員交流,陸老都會(hui) 叮囑大家要嚴(yan) 謹細致,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
在炮火下求學,在荊棘中拓荒,陸元九帶著慣性導航這一先進技術,推動中國航天實現火箭升空、衛星環繞、九天攬月、踏足火星,也引領了新一代青年航天人前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