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舉辦 與會學者聚焦人權治理國際合作

發布時間:2023-06-15 14:5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 李京澤)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14日在北京開始舉(ju) 行。在以“國際合作與(yu) 全球人權治理”為(wei) 主題的分論壇中,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指出,促進人權治理國際合作既有理論基礎又具現實意義(yi) ,並對促進全球人權治理合作建言獻策。

  北京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羅豔華認為(wei) ,促進人權治理國際合作有著充分的理論基礎。“國際合作是國際社會(hui) 處理人權的基本宗旨和原則,這一點在《聯合國憲章》和《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中都得到了明確的確認。”她說。

  更為(wei) 重要的是,從(cong) 目前的國際形勢看,世界範圍內(nei) 的人權合作更具現實意義(y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由於(yu) 戰爭(zheng) 衝(chong) 突、金融危機、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全球人權治理正麵臨(lin) 著嚴(yan) 峻挑戰,亟待國際合作。

  具體(ti) 來講,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肖君擁稱,全球氣候、經濟、糧食、能源等多重危機正嚴(yan) 重地衝(chong) 擊著每個(ge) 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民生,一係列人權保障問題的背後是全球治理在結構上的失衡,機製上的失靈。

  對於(yu) 如何以合作加強和改進全球人權治理,分論壇上,專(zhuan) 家學者們(men) 闡釋了自己的思考。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認為(wei) ,要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應當將人作為(wei) 出發點,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著眼於(yu)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應該堅持多元主義(yi) 視角,尊重人權普遍性與(yu) 人權發展的多樣性,推動更廣泛的人權共識。

  外交學院國際法係教授、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張愛寧就當下國際合作推動全球人權治理列舉(ju) 出四個(ge) 重點合作領域,分別是:和平與(yu) 人權、科技與(yu) 人權、環境與(yu) 人權、弱勢群體(ti) 人權保護。她以科技為(wei) 例指出,科學技術的影響是沒有國界的,但任何科學技術的研究或應用又都是在某一主權國家管轄或控製範圍內(nei) 發生的。因此,各國應將可能對人類有潛在威脅的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置於(yu) 國際監督之下,並為(wei) 此進行國際合作。

  韓中全球協會(hui) 主席禹守根則關(guan) 注到了國際社會(hui) 的代表性人權治理組織,比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i) 、聯合國人權高專(zhuan) 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他認為(wei) ,國際社會(hui) 應該致力於(yu) 上述組織的重組和改革,幫助其更加令人信服地促進人權發展,適應時代的需求。

  與(yu) 會(hui) 多數專(zhuan) 家同時提到了中國在促進全球人權治理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比如,瑞士前駐華武官、漢學家賀彼得關(guan) 注全球人權治理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他認為(wei) ,中國的外交政策不僅(jin) 為(wei) 了本國的利益,同時也是為(wei) 了人類的共同利益。新華社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葉書(shu) 宏指出,中國的人權實踐取得曆史性成就,一定程度上也體(ti) 現了發展中國家人權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帶來可借鑒的國別經驗和啟示。(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