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科研人員大膽探索(創新談)

發布時間:2023-06-26 15:10:00來源: 人民日報

  著力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生態,能夠促使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敢碰“九死一生”的真問題,並形成不懼失敗、追求成功的創新風尚

  前不久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訪時了解到,為(wei) 應對數字時代網絡傳(chuan) 輸容量大、速率高等挑戰,該公司創造性地提出了“智慧光網”的新理念。智慧光網前人沒做過,技術開發周期較長、投入大,有一定的失敗風險。該公司以研究貢獻考核科研人員,不看研發過程一時成敗,隻要輸出成果有價(jia) 值,就會(hui) 得到認可。在這一機製鼓勵下,科研人員大膽嚐試,矢誌攻關(guan) ,最終讓智慧光網由理念變成了現實,如今正加速落地,實現產(chan) 業(ye) 化。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手撕鋼”的攻關(guan) 故事。“手撕鋼”薄如蟬翼,工藝控製難度大、產(chan) 品質量要求高,中國寶武山西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在突破相關(guan) 關(guan) 鍵技術時,困難接連不斷。比如,“手撕鋼”經過260米長的帶鋼通道時,最容易出現抽帶斷帶。有時,抽帶斷帶一周出現十幾次,造成不小損失。一次次失敗讓科研人員很受挫。緊要關(guan) 頭,該公司明確考核“新規”,不僅(jin) 寬容失敗,而且隻要攻關(guan) 過程中取得進步就給予及時激勵。這讓科研人員重拾信心,最終在曆經700多次失敗後,實現了“手撕鋼”量產(chan) 。

  創新從(cong) 來都充滿荊棘,原創性研究的難度更大,試想如果“隻能成功,不許失敗”,可能會(hui) 讓許多科研人員望而卻步。智慧光網和“手撕鋼”的創新實踐說明,讓科研人員卸下包袱、輕鬆上陣、邁開步子,能夠充分釋放創新潛能、實現“從(cong) 0到1”的突破。著力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生態,能夠促使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敢碰“九死一生”的真問題,並形成不懼失敗、追求成功的創新風尚。

  實際上,科研本身是個(ge) 不斷嚐試、長期積累的過程,“失敗”並非沒有意義(yi) 。包信和院士團隊潛心研究20多年提出了“納米限域催化”新概念,成功的背後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失敗;趙忠賢院士團隊找到令同行振奮的鐵基高溫超導材料,其過程同樣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同錢學森先生所說的:“正確的結果,是從(cong) 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當前,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從(cong) 模仿式的追隨轉向開拓性的引領,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更為(wei) 廣闊的視野、更加自覺的使命擔當,勇闖“無人區”,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重大原創性突破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難度大、周期長,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好政策好機製落實落細,讓全社會(hui) 理解科學、支持創新,將會(hui) 收獲更多高質量的研發成果。(北湖)

  《人民日報》(2023年06月26日 19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