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德、中法再互動 中歐經貿合作前景可期
(經濟觀察)中德、中法再互動 中歐經貿合作前景可期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題:中德、中法再互動 中歐經貿合作前景可期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已結束對德法的訪問回到北京。一如此前各界所預期,此次中德、中法的高頻互動為(wei) 中歐密切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
加強綠色環保合作
綠色環保是此次中歐“一拍即合”的一大領域。在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中,雙方一致同意建立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對話合作機製,並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
此外,中方領導人在會(hui) 見法國總統馬克龍、總理博爾內(nei) 以及歐洲理事會(hui) 主席米歇爾時,綠色或環保領域合作也是高頻詞。馬克龍明確表示,歡迎中國企業(ye) 來法投資,拓展綠色環保、新能源等新興(xing) 領域合作。
中歐在綠色環保方麵加強合作有良好基礎。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二部主任肖新建稱,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貢獻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總容量新增部分的約48%;當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新增水電產(chan) 能、45%的新增太陽能產(chan) 能、一半的新增風電產(chan) 能由中國提供。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表示,當前歐洲正在經曆能源轉型,這一轉型雖前景光明,但麵臨(lin) 的挑戰不少。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也吸引了眾(zhong) 多歐洲能源企業(ye) 來華投資興(xing) 業(ye) 。“隻要雙方立足於(yu) 彼此的需求,把務實合作開展起來,中歐關(guan) 係就會(hui) 有好的前景。”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和歐洲都是全球氣候治理的中流砥柱,也是全球綠色發展的引領者。雙方深化綠色環保領域合作,有助於(yu) 共同化解轉型難題,為(wei) 全球低碳轉型貢獻務實方案,為(wei) 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更多確定性。
反對“脫鉤斷鏈”
去年11月以來,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在反對“新冷戰”“脫鉤斷鏈”上逐漸形成共識。隨著中國經濟反彈力度居全球前列,中國領導人此次歐洲之行在“反脫鉤”上得到更多積極回應。
德國總理朔爾茨明確表示,德方反對任何形式的脫鉤,去風險不是“去中國化”。博爾內(nei) 稱,歐盟堅持戰略自主,不支持“脫鉤斷鏈”。米歇爾也表示,中國的發展有利於(yu) 歐盟和世界,歐盟無意阻遏中國發展,反對“新冷戰”和選邊站隊。
一係列經貿大單成為(wei) “反脫鉤”的生動注腳。中國領導人此訪,中德在應對氣候變化、創新、先進製造、職業(ye) 教育等領域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文件,中法則在航空、空間研究、核能等領域達成多項合作。
中歐之所以在反對脫鉤斷鏈上有“共同語言”,緣於(yu) 保證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符合雙方共同利益。
於(yu) 歐洲而言,烏(wu) 克蘭(lan) 危機後,歐洲通脹加劇,投資、消費低迷,確保對華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成為(wei) 其減緩自身經濟壓力,應對地區和全球性衰退挑戰的理性選項;於(yu) 中國而言,歐洲是重要的貿易投資合作夥(huo) 伴,良好的中歐經貿關(guan) 係對中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yi) 。
今年以來,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歐洲企業(ye) 高管已多次掀起“來華熱”,表達繼續在華發展意願,足見與(yu) 中國“脫鉤”不切實際也不得人心。分析人士認為(wei) ,隨著中歐在“反脫鉤”上達成更多共識,雙方經貿合作有望邁向更高水平。(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