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些機構“假招工真賣課” 部分求職者陷入連環套
上海一些機構“假招工真賣課”,有些求職者還陷入連環套
工作沒找到,卻背上2萬(wan) 多“培訓貸”
本報記者 毛錦偉(wei)
在求職平台投遞簡曆後,很快收到麵試通知。然而,這或許是一些培訓機構拋出的賣課誘餌。近日,不少求職者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稱一些培訓機構利用求職者求職心切的心理,用一套套的話術引誘他們(men) 高價(jia) 買(mai) 下所謂的實訓課程,一些求職者甚至為(wei) 此背上“培訓貸”。
事實上,“假招工真賣課”套路存在已久。但相比以往,如今市場上操作這一套路的培訓機構明顯增多,一些機構更有多名人員結成團夥(huo) ,各自分工如流水線般將一個(ge) 個(ge) 求職者“套”進去。
同一地址參加不同企業(ye) 麵試
安徽來滬的小趙日前反映,他在2月以來的求職過程中先後兩(liang) 次遭遇“假招工真賣課”套路。“我在很多平台投了簡曆,一家名為(wei) ‘上海湧雲(yun) 信息科技’的公司馬上主動聯係我,通知我參加麵試。”小趙稱,他學過計算機知識,因此求職方向是軟件開發、測試等崗位。第一次他信以為(wei) 真,在微信發來的麵試通知中,“湧雲(yun) 信息科技”號稱可以提供8000元至15000元月薪的軟件開發測試崗位,麵試地址是“襄陽南路218號現代大廈6樓”。小趙稱他隨後通過了麵試,但對方稱他未達到上崗要求,必須參加崗前實訓,且要支付約20000元的費用。“我沒有答應,沒想到過兩(liang) 天,‘中軟國際’又通知我去麵試,麵試地址竟然還是襄陽南路現代大廈6樓”……不少求職者反映,在“襄陽南路現代大廈6樓”麵試招工的企業(ye) ,除了上述兩(liang) 家外,還有“上海眾(zhong) 貝達軟件”“上海加優(you) 企業(ye) 管理”“上海天狼科技”等。這些企業(ye) 真的在招工嗎?
根據小趙提供的信息,記者佯稱要參加麵試,聯係上其中一名姓程的麵試聯係人。程某很快發來麵試通知,這次,招工企業(ye) 變成“上海道呼電子商務”,招聘崗位是“數據分析師”,麵試地點也從(cong) 現代大廈轉移到“中山北路2000號中期大廈12樓”。
6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中期大廈12樓參加麵試。這是一處供小微企業(ye) 租用的共享辦公空間。10時30分,中間圓形小會(hui) 議室裏,程某正在麵試1名求職者,記者被安排進另一側(ce) 的方形會(hui) 議室先填寫(xie) “麵試評估表”。會(hui) 議室中已有另外3人在等候,攀談得知,他們(men) 都是麵試“電商運營”崗位的。上午10時40分,3人被帶走集體(ti) 麵試,記者則被要求繼續等一等。等待期間,不斷有求職者趕來。11時許,又有4名“電商運營”崗位求職者被帶去麵試。近11時30分,記者才與(yu) 另一名“數據分析”崗位求職者被安排接受麵試。
麵試從(cong) 程某的宣介開始。“數據分析師現在很火”“你是專(zhuan) 科生,入職後底薪保證有6500元以上”“我們(men) 一共要招150名數據分析師”……寥寥幾句講完數據分析師的應聘前景後,程某給記者發來幾張表格,上麵列明“Py
thon”等多個(ge) 軟件的使用知識,並不斷催促記者看下,回答“會(hui) 多少”。記者如實回答“基本不會(hui) ”,程某滿意地點頭稱“沒關(guan) 係”,話鋒一轉稱公司會(hui) 提供最長42天的崗前實訓,保證記者能掌握表格上的技能,且承諾實訓期間發放6000元補貼。此後,在近20分鍾的時間裏,程某不斷從(cong) 微信中點開對話框,語速極快地給記者展示經過實訓後安排就業(ye) 的案例,展示6000元補貼的打款記錄,展示有人才內(nei) 推合作的特斯拉等多家企業(ye) ……
麵試當天,程某全程不斷在接聽求職者的電話約定麵試時間,異常忙碌。僅(jin) 記者在的近2個(ge) 小時裏,共有10名求職者接受麵試。
招工是幌子騙“培訓費”是真
記者答應參加實訓後,程某給記者發來一則新通知,稱記者已通過初審麵試,需要6月19日前往中期大廈2501室參加實訓。
6月19日上午,記者又來到中期大廈2501室。和12樓一樣,25樓也是一處共享辦公空間,2501室被布置成一間教室。9時許記者抵達時,教室裏已坐滿了人。授課老師楊某正在調試設備,他說當天是數據分析班首次搬入中期大廈上課,此前在樂(le) 山路33號內(nei) 授課,電腦都是連夜搬來的。進一步了解情況後得知,這個(ge) 實訓班上周就已開班,前方投影屏上的學員群顯示是“數據分析10期”,群內(nei) 已有34人。記者與(yu) 其他學員攀談,他們(men) 稱都是陸續在上海各地參加麵試後被安排來實訓的,一名求職者稱他3天前剛在裕德路上的“氪空間”參加了麵試。
10時許,當天課程開始。楊某給大家講解數據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隨後又講解了“Excel”的一些操作技巧。上午課程結束後,程某囑咐記者要與(yu) 楊某聊一聊。楊某講述了實訓課程結束後的上崗安排,稱會(hui) 輔導記者寫(xie) 簡曆和麵試,也會(hui) 向合作企業(ye) 內(nei) 推實現上崗。確認記者將繼續參與(yu) 實訓,楊某讓記者返回12樓找程某“簽協議”。
什麽(me) 協議?程某這才說了“實情”:協議中會(hui) 約定保障上崗和入職底薪,但公司安排實訓和就業(ye) 服務是有成本的,記者所參加的數據分析師實訓收費是20800元。程某稱,考慮到記者找工作資金緊張,這筆費用可以6個(ge) 月後開始分期支付,每個(ge) 月付款1300元。“6個(ge) 月後你都穩定就業(ye) 了,拿著好幾千的工資,付這點錢沒什麽(me) 壓力。”程某勸記者,“如果現在一次性支付,優(you) 惠一點18000元就可以。”對於(yu) 此前承諾的6000元補貼,程某隻字未提。
在程某出示的《實訓協議》上,所謂的“公司”這才浮出水麵,為(wei) “北京頂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合同稱是一家提供軟件技術培訓服務的企業(ye) 。可見,以上述形形色色企業(ye) 的名義(yi) 來招工就是個(ge) 幌子。
據當天其他求職者反饋,麵試“電商運營”崗位的一批人被通知到“樂(le) 山路33號交通大學國家科技園2號樓4樓”參加實訓,地點不一。6月20日,記者又來到樂(le) 山路33號2號樓“上海慧穀培訓中心”,電商運營的實訓班仍在這裏開班。與(yu) 頂測科技簽訂相關(guan) 付費協議的求職者小丁透露,分期付款是通過支付寶上一家名為(wei) “協易付”辦理的。所謂的“6個(ge) 月以後等入職穩定再付”,實際上是“前6個(ge) 月支付利息,後麵才開始支付本金”。
有些求職者還中了“連環套”
這一“假招工真賣課”的套路基本清晰了:一批人專(zhuan) 門負責在各大求職平台物色求職者,以多個(ge) 企業(ye) 的名義(yi) 發去麵試通知,將求職者誘騙過來,再用早已準備好的“包上崗”等話術引導求職者接受實訓提升技能;一旦求職者上鉤,則會(hui) 按照求職方向不同,送入幾處培訓處。並以“穩定就業(ye) 再付費”的名義(yi) ,讓求職者簽下實訓協議,通過第三方平台辦理分期付款,讓求職者背上“培訓貸”。
求職者付了高額費用,實訓以後是否真的包上崗?記者找到早在去年12月就參加過頂測提供的實訓服務的小孫(化名)。她當時是在聯航路1588號麵試後,簽協議並一次性支付20000元參與(yu) 了頂測的“軟件測試”實訓課。據稱,實訓結束後,頂測確實提供了簡曆包裝、麵試輔導等服務,但實際上找工作還是靠自己。小孫回憶,她所在的小組共4名求職者,最終2人順利找到工作,小孫和另外一人始終未能就業(ye) 。她認為(wei) ,實訓課上教的東(dong) 西相對來說比較淺顯,“作用有一些,但不會(hui) 太大”。
小孫稱,始終找不到工作後,頂測的工作人員要走了她的求職平台賬號,直接幫她操作投遞簡曆。今年3月,“上海探堂教育科技”主動聯係她,聲稱可以幫助她提升技能、實現就業(ye) 。幾乎是差不多的套路,她又與(yu) 探堂教育科技簽訂了一份《軟件測試工程師就業(ye) 服務協議》,且一次性支付了9800元的技能提升和就業(ye) 服務費。合同上,探堂教育科技的地址同樣也是“樂(le) 山路33號2號樓”。種種跡象表明,探堂教育科技和頂測公司背後實則是同一批人,對求職者設下的竟是連環套。
記者留意到,為(wei) 了避免糾紛,上述機構給求職者定下的目標薪資均較低,崗位也大多較基礎,就業(ye) 難度本身並不大,往往讓求職者誤以為(wei) 是實訓發揮了作用。此外,該機構選擇的麵試和培訓地點大多是一些共享辦公場所,且定期更換,求職者若要上門維權,難度很大。同時,協議中的“實訓超過兩(liang) 天後提出解約,實訓費將不予退還”等條款,也使得求職者退費無門。
眼下的求職市場上,套路求職者的培訓機構還不少。如求職者小劉(化名)反映,綠洲中環中心內(nei) 一家公司在網上招聘攝影助理。她前往現場應聘後,被要求先參加攝影培訓,並以信息錄入為(wei) 名被辦理了15800元的培訓貸;求職者張先生反映,他應聘一家名為(wei) “顧齊文化傳(chuan) 媒公司”的數據分析研究員崗位後,反而收到另一家名為(wei) “雲(yun) 職達信息科技”公司的麵試通知。而若想入職,則需先到位於(yu) 浦東(dong) 的雲(yun) 職達崗前實訓基地參與(yu) 實訓,費用為(wei) 21800元……
人社部門提醒,任何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以高薪就業(ye) 作為(wei) 誘餌向求職人員承諾培訓後包就業(ye) ,但要先繳納服務費、培訓費等各類費用,都不合法。針對“12345”不少投訴,人社部門調查後發現,這些機構既非合法的職業(ye) 中介,也非批準設立的職業(ye) 培訓機構。他們(men) 打著招工、實訓的名義(yi) ,最終都是為(wei) 了與(yu) 求職者簽訂民事協議,謀取錢財。(解放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