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心農場到土族新村 青海海東鄉村顏值靚、發展後勁足
中新網青海海東(dong) 市7月3日電 題:從(cong) 開心農(nong) 場到土族新村 青海海東(dong) 鄉(xiang) 村顏值靚、發展後勁足
作者 張添福 潘雨潔
年過五旬的家家樂(le) 開心農(nong) 場場長“理想照進現實”、昔日窮溝溝裏的卯寨今朝成鄉(xiang) 村旅遊打卡地、貧困率曾高達53%的土族聚居村莊班彥村迎新村、新貌、新生活……
連日來,參加全國主流媒體(ti) 青海海東(dong) 行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看海東(dong) ”采訪活動的媒體(ti) 記者,先後走訪青海省海東(dong) 市的多個(ge) 區縣,感知當地鄉(xiang) 村的華麗(li) “轉身”。
作為(wei) 國家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yu) 脫貧攻堅重點地區的海東(dong) 市,2023年迎來撤地設市十周年。十年來,海東(dong) 累計實施各類城鎮基礎設施項目1390項,累計建成1277個(ge) 美麗(li) 鄉(xiang) 村和23個(ge) 美麗(li) 城鎮,城鄉(xiang) 不僅(jin) 頗具顏值,發展也更具後勁。
開心農(nong) 場:五旬場長“理想照進現實”
種植番茄、油麥菜、豆角、西葫蘆等十多種蔬菜,養(yang) 殖黑烏(wu) 雞,果樹下蕩起秋千,帳篷中支起餐桌……這是青海省海東(dong) 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隆治鄉(xiang) 橋頭村家家樂(le) 開心農(nong) 場裏的景象。
家家樂(le) 開心農(nong) 場場長劉占勝是隆治鄉(xiang) 的村民,幾年前,定鬧鍾“偷菜”的網絡遊戲風靡全國,在外闖蕩多年的他,雖年過五旬,但萌生出把“理想照進現實”的想法。
家家樂(le) 開心農(nong) 場占地30畝(mu) ,設有180個(ge) 果蔬采摘種植模塊,每個(ge) 模塊麵積20平方米,附帶5隻黑烏(wu) 雞。
雖然今年6月剛開業(ye) ,劉占勝說,已有約40個(ge) 種植模塊被認領。
“支付管理費和地租後,‘地主’們(men) 可以認領種植模塊,再根據意願打理自家的地盤,負責犁地、播種、施肥、除草、捉蟲,也可以依靠高清監控足不出戶隨時觀察自家地盤裏的蔬菜、烏(wu) 雞的生長過程,不僅(jin) 能體(ti) 驗天人合一的勞動樂(le) 趣,提高自己的舌尖質量,同時也拓展了自己的朋友圈。”劉占勝信心滿滿。
如果“地主”無暇照看,可以全權委托給開心農(nong) 場。劉占勝說,“農(nong) 場也可以負責種植模塊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並定期將新鮮蔬菜、肉蛋快遞到‘地主’家。”
家家樂(le) 開心農(nong) 場裏還有農(nong) 家樂(le) 。外地遊客可以品嚐當地農(nong) 家飯,而“地主”們(men) 也可以自己動手,烹調自己種植的蔬菜。
近些年,名不見經傳(chuan) 的隆治鄉(xiang) 橋頭村,喜事不斷,投資建設軟梨加工、犛牛養(yang) 殖、秦脆蘋果產(chan) 業(ye) 、水果儲(chu) 藏庫等一批增收增效項目,初步打造了以梨鄉(xiang) 民俗風情和綠色生態為(wei) 特色,集觀賞性、體(ti) 驗性、鄉(xiang) 土性、文化性於(yu) 一體(ti) 的高原鄉(xiang) 村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
2023年,橋頭村作為(wei) 主辦方,還成功舉(ju) 辦隆治鄉(xiang) 橋頭村梨花節,累計為(wei) 周邊民眾(zhong) 創收20萬(wan) 餘(yu) 元。
卯寨:昔日山溝古寨,今朝旅遊打卡地
53歲的李宏偉(wei) 翻出幾張照片,不勝感慨這幾年的變化:廢棄的老磚窯上建起了遊客服務中心,碼放土坯的空地上打造成了教育培訓基地,原先的蓄水池也變成了人工湖……曾經的荒蕪,短短幾年時間,改頭換麵。
李宏偉(wei) 的老家在青海省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高廟鎮卯寨溝。卯寨溝是個(ge) 幹旱溝岔,因地處古代官道驛站而得名“卯寨”。地處溝岔,人多地少,卯寨溝曾是個(ge) 西北高原典型的“窮溝溝”。
政府搭台,能人唱戲。近些年,卯寨探索出了一條以生態治理為(wei) 基礎、黨(dang) 建引領為(wei) 核心的致富之路,帶領卯寨溝的村民實現了從(cong) “窮溝溝”到“金窩窩”的“蝶變”。
2018年3月,卯寨景區黨(dang) 總支部成立(轄新莊黨(dang) 支部、紮門黨(dang) 支部、老莊黨(dang) 支部),依托當地鄉(xiang) 土民俗和河湟文化,積極組織和帶領全體(ti) 村民,大力發展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業(ye) 。
李宏偉(wei) 說,現在,卯寨陸續建成了鄉(xiang) 村旅遊民宿賓館和商業(ye) 餐飲一條街、養(yang) 殖場、設施觀光采摘園、紅色文化廣場、鄉(xiang) 村振興(xing) 講堂、登山遊步道等項目,將卯寨打造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鄉(xiang) 村旅遊示範點,使村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班彥:貧困率曾高達53%的土族村莊呈新村、新貌
貧困率曾高達53%的青海省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如今告別了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親(qin) 難,現在是新村、新貌、新生活。
互助土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一個(ge) 土族自治縣,被譽為(wei) “土鄉(xiang) ”。班彥,原本是意味著富足、幸福的村莊,但在2015年以前,貧困始終困擾著這裏。
班彥村的脫貧攻堅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進入快車道,水、電、氣、網、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養(yang) 殖、光伏、釀酒、盤繡、鄉(xiang) 村旅遊等產(chan) 業(ye) 如雨後春筍。2021年,班彥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在土族盤繡園,56歲的張卓麻什姐,忙著照顧一撥又一撥訪客。“我十幾歲就開始做土族盤繡,現在在盤繡園上班,訪客太多了,幾乎沒時間做盤繡。”張卓麻什姐笑道。
“人越忙越好,十個(ge) 指頭往前爬,掙得工資就會(hui) 越來越多。”張卓麻什姐現在除了給土族盤繡園的繡娘們(men) 分發訂單、指導繡藝外,還負責講解國家級非遺土族盤繡的曆史。
除了張卓麻什姐,其它繡娘也沒閑著,“有時候訂單著急,早上分發完,晚上就來收貨。”
“以前我們(men) 這些繡娘住在山上,種完地,一陣子就沒事幹,也沒有收入。”如今在盤繡園,張卓麻什姐說,“繡娘們(men) 每天有補助,訂單完成的多,掙的錢也就更多。”
海東(dong) 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負責人介紹,十年來,海東(dong) 堅持八成以上的財政支出用於(yu) 民生事業(ye) ,拉麵、青繡、青稞酒、家政等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帶動就業(ye) 26.8萬(wan) 人。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3年的11005元增長到2022年的22971元。特別是,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省三分之一共17.57萬(wan) 絕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