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價高質低、名校遊變校門合影……暑期研學熱背後“陷阱”重重

發布時間:2023-07-05 15:06:00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暑假將至,種類多樣的研學項目火熱重啟。參觀博物館、科技館,感受天文、地理、曆史的奧秘;走進知名學府,接受知識的洗禮;深入戶外營地,體(ti) 驗一場徒步探險之旅……在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ang) 的當下,集沉浸式探究、學習(xi) 、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研學深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火爆的研學背後卻隱藏著重重“陷阱”——

  現象一:價(jia) 高質低

  研學成變相高價(jia) 旅行

  “與(yu) 其給孩子報個(ge) 所謂的研學營,還是一家人一起去旅行更有意義(yi) 。”最近,家住豐(feng) 台區的裴女士正在為(wei) 剛上初一的女兒(er) 規劃暑期出行,翻遍各大平台推薦的研學項目,也谘詢了身邊親(qin) 友,裴女士吐槽:“價(jia) 格虛高,現在市麵上的研學項目好像都不太值。”

  裴女士隨便點開家長群中一個(ge) 名為(wei) “鄉(xiang) 野童趣公益研學項目”的鏈接,廣告中介紹:孩子們(men) 將去往河北省的一個(ge) 村莊,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時走訪不同的家庭,參與(yu) 農(nong) 事活動,學習(xi) 獨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細研究行程安排就能發現,5天中隻有一天半的活動與(yu) 該主題相關(guan) ,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魚捉蝦、蔬果采摘等活動“充數”。

  “能跟培養(yang) 獨立生活能力搭上邊的,隻有第四天下午的‘生火做柴鍋飯’。”裴女士指著手機屏幕上寥寥幾行的行程介紹,皺著眉頭說,“這項活動孩子在家不能做嗎?為(wei) 什麽(me) 要大老遠跑到鄉(xiang) 村?價(jia) 格也不便宜,5天就要花上4980元。”

  順著這條線索,記者在某知名旅行購票平台上,調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學機構的50餘(yu) 個(ge) 研學項目發現,自然生態、人文曆史、科技創新等成為(wei) 研學的熱門主題,項目大致分為(wei) 城市單日遊、跨省市短程遊以及跨國長途遊,價(jia) 格也從(cong) 幾百、幾千到上萬(wan) 不等。尤其是隨著疫情政策的放開,國際研學項目“重出江湖”,價(jia) 格更是最高開到了7.3萬(wan) 元的“天價(jia) ”。

  “在價(jia) 格方麵,研學行業(ye) 有沒有一個(ge) 統一的標準?現在感覺定價(jia) 很隨意。”家長劉先生從(cong) 事旅遊行業(ye) ,他以當下深受歡迎的研學目的地、古都西安舉(ju) 例:“市麵上4天3晚的旅行團定價(jia) 在3000元左右,部分高端的私家團能達到5000元。”然而,當西安被貼上“研學”標簽,在旅行團普遍包含的打卡古城牆、陝西曆史博物館、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院等項目的基礎上,加上秦文化體(ti) 驗、兵馬俑手作以及《詩詞飛花話長安印象》和《國寶書(shu) 法鑒賞》兩(liang) 節“重磅鑒賞課”後,價(jia) 格立馬翻了一番,直奔9880元。

  還有多位家長吐槽,孩子玩了一圈,回來收獲甚微,研學就是一次披著學習(xi) 外衣的高價(jia) 旅遊。“孩子到北京參加文化研學營回來,滿腦子都是在北京環球影城玩了什麽(me) 項目,買(mai) 了什麽(me) 玩具,去過的故宮、天安門、國家博物館隻字未提。”來自山西臨(lin) 汾的家長王女士告訴記者,“原本是想讓孩子通過研學了解北京的曆史文化底蘊,也許還能對曆史學習(xi) 有幫助。現在看來,小1萬(wan) 塊錢白花了。”

  現象二:遊而不學

  “名校遊”多成“到此一遊”

  相比價(jia) 格,研學項目被家長們(men) 詬病更多的是,花了大價(jia) 錢,實際內(nei) 容卻與(yu) 廣告宣傳(chuan) 不符,有虛假宣傳(chuan) 的嫌疑。

  “打著名校研學的旗號宣傳(chuan) ,結果卻被臨(lin) 時告知進不去,有種被騙的感覺!”最近,家長丁女士發布了一則朋友圈,痛斥某研學機構的虛假宣傳(chuan) 行為(wei) 。

  她說,自己為(wei) 9歲的兒(er) 子小亮精心挑選了7月3日的名校暑期研學項目,廣告中明確提到有北京大學的參觀行程。“當時孩子一看能進北大,眼睛都亮了,吵著嚷著就要報這個(ge) 。”丁女士說,盡管該項目9980元的價(jia) 格遠超自己的心理預期,但她還是為(wei) 兒(er) 子的名校夢買(mai) 了單,“我也希望他能進名校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激勵他努力學習(xi) 。”

  “你看,這裏明明寫(xie) 著,一整天都在北大,學生將進入校園參觀,了解專(zhuan) 業(ye) 學科設置及校園生活,並完成‘覺醒時代的新青年’定向挑戰。”在丁女士向記者展示的行程單上,赫然寫(xie) 著“第三天青年力量召喚,全天:北京大學”的加粗文字,當天晚間還會(hui) 有一場“狀元見麵會(hui) ”,學生將和北大校友見麵,分享成長經曆,開展思想交流。

  然而,就當小亮滿懷期待地等待出發時,丁女士卻被告知,因北大在該團期內(nei) 尚未開放社會(hui) 參觀,整日行程替換成參觀其他博物館。“工作人員還說,考慮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願,他們(men) 將安排大家前往清華或北大門口合影留念。”丁女士無奈地表示,名校研學變成了校門合影,讓家長很無奈。

  記者注意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近日均發布了通知,於(yu) 7月8日起恢複校園預約參觀,實行限額管理。這意味著,渴望走進名校參觀的遊客有機會(hui) 自己預約入校。然而,兩(liang) 校也均明確,校園參觀不收取任何費用,拒絕提供參觀服務的有償(chang) 行為(wei) 。眾(zhong) 多打著名校旗號宣傳(chuan) 的研學項目是否能進入學校,還是未知數。

  在隨後更深入的調查中,記者發現,如今市麵上的研學項目,打著名校“擦邊球”宣傳(chuan) 的還真不少。比如,有的項目將清華、北大的校門照片放置在宣傳(chuan) 首頁,仔細閱讀介紹才發現,所謂的清華研學實際上是帶領學生進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這家博物館位於(yu) 清華校園外,普通遊客付20元門票便可預約參觀。還有的項目宣稱請來了“名校畢業(ye) 生或老師”授課,但並未對任課教師的身份進行任何明確說明,是否真如宣傳(chuan) 所說‘來自名校’,也無從(cong) 考證。這些研學項目均與(yu) 家長和學生所期望的名校遊相距甚遠。

  現象三:“師質”難保障

  “教育部認證”可以直接花錢買(mai)

  車輛突發故障,43名研學小學生被困高速;12歲少年在某景區被石製燈具砸中身亡;16歲學生暑期參加沙漠探險研學中暑,因未及時發現而身亡……近年來,研學事故頻發,為(wei) 行業(ye) 的安全管理敲響警鍾。

  將捧在手心的孩子送到研學老師手中,令不少家長感到憂心忡忡。“好像所有項目都把關(guan) 注點放在了研學的內(nei) 容上,很少提及我們(men) 家長更關(guan) 注的安全和師資問題。”家住西城區的郭女士說,她曾為(wei) 女兒(er) 報過一個(ge) “雙語野外研學營”,孩子能跟隨外教前往野外營地,在全英文的教學語境中學習(xi) 野外生存技能。

  然而,女兒(er) 回來後的一次無心分享,讓郭女士感到後怕。“我記得那天下午,天陰沉沉的,好像要下雨。”郭女士13歲的女兒(er) 回憶,教練帶他們(men) 來到一片寬闊的湖水旁,按計劃進行自製竹筏的教學,“我們(men) 捆好竹筏後就下水比賽,比誰劃得快劃得遠。”興(xing) 致高漲的孩子們(men) 並沒有注意到,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lin) 。“我們(men) 在水上沒劃多久,就下起了大雨,老師趕忙招呼我們(men) 上岸,有些反應慢的同學直接掉進水裏了,不過大家都穿著救生衣,沒有發生危險。”

  “這些老師都會(hui) 水嗎?有沒有深水合格證?為(wei) 什麽(me) 不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行程?”郭女士聽了女兒(er) 的講述後,擔憂地表示,事故往往就藏在這些隱患裏。

  教師資格證、導遊證、急救證……目前,研學市場並未對教師的個(ge) 人資質進行硬性要求。去年,人社部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中,增加了“研學旅行指導師”這個(ge) 職業(ye) ,意味著研學老師有了官方認可的“身份證”。於(yu) 是,越來越多的研學老師選擇考取“研學旅行指導師”證書(shu) ,以“自證身份”。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其中也存在著貓膩。考取該證書(shu) 需要報名、培訓學習(xi) 、參加理論實踐考試等步驟,相應的,市場上出現了眾(zhong) 多“考證培訓機構”,號稱花錢能買(mai) 考試真題,甚至不用考試就能直接拿證。

  記者聯係到一家機構,工作人員介紹,交1500元就能獲取“研學旅行指導師”證書(shu) 考試的精準題庫,完成線上培訓後,就能拿到教育部認證的證書(shu) 。“都是原題,對著答案考,保證能通過!”隨後記者又表達了“著急拿證”的意向,對方暗示:“加100元,把考試交給我們(men) ,坐等拿證就行。”當記者對花錢買(mai) 來的證書(shu) 表示質疑時,工作人員則發來一串教育部官網鏈接,表示證書(shu) 可以在官網查詢真偽(wei) ,“放心,現在很多研學老師都在考這個(ge) 證,市場認可度很高。”

  研學項目價(jia) 高質低、遊而不學、老師資質真假難辨……如此亂(luan) 象之下,研學市場仍越來越火熱。不少家長紛紛呼籲,加強對研學項目的監管,還孩子們(men) 一個(ge) “邊遊邊學”的研學之旅。(北京日報客戶端 實習(xi) 記者 何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