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字化激活種質資源價值

發布時間:2023-07-14 11:11:00來源: 經濟日報

  “我國水稻經過育種技術創新,正在邁入智能育種4.0階段。經過以袁隆平、謝華安等為(wei) 代表的育種家們(men) 的努力,我國水稻種質資源已聚優(you) 去劣。目前的關(guan) 鍵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化能力,將種質資源優(you) 勢進一步轉化為(wei) 育種創新優(you) 勢。”在日前舉(ju) 行的數字經濟賦能種業(ye) 振興(xing) 專(zhuan) 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

  智能育種4.0階段是利用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智能育種階段,將大幅度提升種質資源利用率,從(cong) 而支撐種業(ye) 振興(xing) 。“過去育種家們(men) 是‘看見什麽(me) 就選擇什麽(me) ’,現在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選擇,即‘先預測再驗證’。這大大擴大了育種規模,加快了育種進程。”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遺傳(chuan) 育種中心副主任黎亮認為(wei) 。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質資源則是種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錢前介紹,發掘利用庫存種質資源已成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焦點。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如何將其轉化成基因資源,需要數字化技術幫助我們(men) 從(cong) 隨機選擇到精準選擇,才能選出好的品種。

  在論壇上,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介紹了其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團隊克隆了水稻OsDREB1C基因,可通過多個(ge) 重要生理途徑的聚合,實現作物高產(chan) 、早熟以及氮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jia) 值。“數字化是種業(ye) 科技創新的趨勢。如何把種質資源變成基因資源,如何通過數字技術進一步開發種質的巨大潛能,我們(men)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周文彬說。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收集保存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總量突破54萬(wan) 份,保護了一大批珍稀瀕危資源,每年向科研、育種和生產(chan) 提供有效利用10餘(yu) 萬(wan) 份,有力地支撐了育種創新。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把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jia) 列為(wei) 重點工作,同時,今年也是全國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的收官之年。

  高達2.4米的“巨人”水稻、長在我國最南端的“袖珍”棉花……這些生活中很難見到的奇珍異種,正保存在國家作物種質庫裏。國家作物種質庫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戰略保存,被譽為(wei) 種子的“諾亞(ya) 方舟”和種質資源的“中央銀行”。今年2月,國家作物種質庫聯合騰訊公司,共同發起“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以數字化探索讓奇珍異種迎來自己的“數字身份”。項目將建設和完善數據集成與(yu) 分析係統,提升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能力條件,建設可視化交互式信息展示係統,為(wei) 全國育種機構和科研人員提供數字化支持。

  “全國十粒種,一粒自北京”。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朱西安說,北京將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納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範疇,全力打造“種業(ye) 之都”,正逐步推進種業(ye) 數字化,建立“表型+基因型”智能育種技術,加快精準育種步伐,逐步實現定製設計育種。

  北京通州國際種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了智慧育種共性技術服務平台。公司分子育種實驗室運營負責人靳鳳介紹,平台的主要業(ye) 務之一是基於(yu) 國內(nei) 外研究與(yu) 科研院所合作,共同開發了60餘(yu) 個(ge) 與(yu) 品質和抗病性狀相關(guan) 的分子標記,為(wei) 全國400多家蔬菜種企每年提供近50萬(wan) 份株育種材料的抗性篩查。

  喬(qiao) 金亮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