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超低軌通遙一體星座啟動建設 擬2030年完成300顆星組網運行
中新社武漢7月13日電(記者 馬帥莎)7月13日,在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ye) 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總體(ti) 部宣布正式啟動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建設。
相比傳(chuan) 統軌道衛星,超低軌衛星有何優(you) 勢?此次發布的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具有哪些特別的功能?如何建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總體(ti) 部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總師張楠接受媒體(ti) 采訪作出解讀。
超低軌道是指軌道高度低於(yu) 300公裏的軌道,將衛星從(cong) 傳(chuan) 統的近地軌道降低到300公裏以下,使其對地“遙感”變為(wei) “近端”。張楠介紹稱,不同於(yu) 傳(chuan) 統軌道,超低軌動力學環境複雜,為(wei) 了維持衛星長期穩定可靠運行,需要抵消衛星軌道高度由於(yu) 更高的大氣阻力而快速衰減的影響。
盡管超低軌道長期運行具有諸多技術挑戰,目前尚未被規模化應用開發,但它具備有效載荷成本低、通信時延小、用戶終端小型化等多種優(you) 勢,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已啟動相關(guan) 商業(ye) 或科學探空活動。
此次啟動建設的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旨在充分發揮超低軌距離近、延時低和路損小等天然優(you) 勢,實現分米級精準“感”知、分鍾級實時“傳(chuan) ”輸,讓用戶看得更清、看得更快、看得更懂、成本更低。
張楠稱,星座的空間分辨率將達到0.5米,同時,通過星上智能處理、星端直連、星間通信等手段,省去地麵集中數據處理環節,可以讓空間信息15分鍾內(nei) 直達用戶,將孵化衛星直接服務於(yu) 大眾(zhong) 的數字經濟新業(ye) 態。
為(wei) 了省去數據處理的“中間商”,星座將通過星間鏈路實現多星協同,比如第一顆衛星接收用戶需求,第二顆衛星拍攝所需信息,第三顆衛星進行智能處理,實現圖像數據在軌實時處理與(yu) 智能識別,並將結果通過星間鏈路快速分發。
如何建設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張楠表示,星座將分三階段實施。在技術與(yu) 業(ye) 務驗證階段,計劃2023年完成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首發星發射,2024年完成9星業(ye) 務驗證星簇發射;在規模組網階段,計劃2030年完成300顆星在軌組網運行,形成全球15分鍾響應能力;融合發展階段將完成業(ye) 務係統全麵建設,達到全球範圍10分鍾以內(nei) 的即時業(ye) 務響應和服務能力。
據悉,目前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首發星已完成正樣產(chan) 品設計與(yu) 投產(chan) ,將搭載光學遙感相機、星載智能處理設備、原子氧探測器等有效載荷,計劃12月發射。
未來,超低軌通遙一體(ti) 星座可應用於(yu) 應急救援、火情監測、防災減災等多個(ge) 領域。張楠舉(ju) 例稱,應急事件發生後,星間傳(chuan) 輸和星上智能處理可以高效地拍攝和提取關(guan) 鍵信息,依托自主網絡直傳(chuan) 至車載或便攜終端,在15分鍾內(nei) 提供高時效的災區現場影像,高效支撐應急救援和輔助決(jue) 策。
此外,該星座未來還將向社會(hui) 征集搭載載荷。張楠表示,星座將構築一個(ge) 開放的超低軌空間基礎底座,通過收取“租金”實現互利共贏,就好比將“房子”提供給商戶作“鋪麵”獲取相應的利益。(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