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激活大科學裝置的“人才紅利”

發布時間:2023-07-17 16:31:00來源: 光明日報

  【微議人才】

  作者:羅 旭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自建成以來,有越來越多的頂尖科研團隊相繼入駐,並在這裏取得了一係列喜人的成果,推動我國暗物質研究實現了從(cong) “跟跑”“並跑”到局部“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錦屏地下實驗室的實踐再次證明,大科學裝置是高水平基礎研究的“人才富礦”。

  所謂大科學裝置,是為(wei) 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進步提供保障的大型科技基礎設施。既然是“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就像科研工作的“道路、橋梁、高鐵”一樣,是支撐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設施,要向全球科研人員開放,讓大家在這個(ge) 平台上都可以開展科學研究。

  在社會(hui) 生活領域,經濟越發展,人們(men) 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在原始創新領域,當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認識越多,科學研究的複雜性、交叉性、融合性日益增強,前沿科技工作就越需要先進的工具。

  這是因為(wei) ,大科學裝置可創造更高能量、更大密度,或更高強度的極限研究條件。像高能物理、宇宙射線、暗物質、核天體(ti) 物理、中微子等領域的前沿研究,都離不開大科學裝置。進入21世紀以來,物理學界取得的重大突破,證實中微子振蕩、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發現引力波……都是基於(yu) 大科學裝置取得的。

  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曾形容,如果未來科技是一個(ge) 充滿無限可能的魔盒,那大科學裝置是開啟它的鑰匙。正因如此,大科學裝置在全球範圍內(nei) 都是吸引和凝聚高水平科學家的“人才富礦”。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作為(wei) 科技創新基礎平台,大科學裝置不僅(jin) 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員前來開展合作研究,還能在裝置的建設、使用過程中,培養(yang) 和造就一大批頂尖科學家、高水平技術工程人才和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具有強大的人才集聚和培養(yang) 能力。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到底要依靠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當前,中國正行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大科學裝置接續問世。在關(guan) 注大科學裝置的設備性能之外,更要重視發展大科學裝置的“人才富礦”屬性,挖掘、激活大科學裝置的“人才紅利”,不斷提高我國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yang) 的能力,讓更多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湧現,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源頭活水。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6日 07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