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網能通辦、能辦通
讓一網能通辦、能辦通(現場評論·實幹擔當促發展③)
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並非將服務事項簡單搬到線上,還要實現理念升級、流程再造、治理優(you) 化
夏日的上海,演出市場愈發火爆。近日,記者來到位於(yu) 普陀區的萬(wan) 代南夢宮文化中心,發現下半年的演出基本排滿,每場的票都所剩無幾。
市場向好,信心增強。不過,讓經營者舒心的,還有一件事。“我們(men) 每年舉(ju) 辦約300場演出,每場都要申報‘營業(ye) 性演出許可事項’。”文化中心負責人打開了話匣子。過去,申報材料少則數十頁,多則近百頁,要提前打印,送到窗口辦理。如果材料缺失了,還要二次申報。“如今,在政務服務平台,全程人工智能自動識別材料內(nei) 容、自動填寫(xie) 表單。”
負責人掏出手機,打開“隨申辦”應用程序,進入普陀區旗艦店的數字政務大廳。政務服務中心實體(ti) 大廳的環境、辦事區域等全都展示在了移動端:辦事窗口輕鬆切換,排隊情況即時展現,還有政務直播間可以解疑釋惑。“喏,現在全程網辦,隻需要5分鍾就能辦好,不要太省時省力。”
一張網連接線上線下,暢通了政務服務渠道,提升了辦事體(ti) 驗。
實現“一網通辦”、全程網辦,要以數字思維全麵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智慧化水平。比如,普陀區最近上線了6項“智慧好辦”項目,可以提供智能引導、智能申報、智能預審、智能審批等全流程服務,廣受好評。還有“知識產(chan) 權托管項目的資金扶持”“在職職工住院理賠發放”等服務,符合條件的企業(ye) 和群眾(zhong) 無需申請,就可享受相關(guan) 政策。圍繞群眾(zhong) 辦事需求,打通數據壁壘,拓展智慧功能,簡化辦事流程,才能以“數據多跑路”換來“群眾(zhong) 少跑腿”。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推進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並非將服務事項簡單搬到線上,還要實現理念升級、流程再造、治理優(you) 化。上海的“一網通辦”之所以成為(wei) 政務服務的一塊“金字招牌”,就在於(yu) 從(cong) 用戶視角全麵提升了辦事體(ti) 驗。過去辦事找政府部門,現在是進政務平台;過去是“人找服務”,現在是“服務找人”;過去是從(cong) 這個(ge) 部門到那個(ge) 部門,現在是多個(ge) 部門“綜合集納”。
讓數字政務更好惠及群眾(zhong) ,要注重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和成功率。正因此,上海提出打造“一網通辦”智慧好辦2.0版,建立線上線下“辦不成事”的反映、幫辦、整改的工作閉環,目標是優(you) 化法人和個(ge) 人“雙100”高頻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企業(ye) 群眾(zhong) 首辦成功率不低於(yu) 90%,人工幫辦解決(jue) 率不低於(yu) 90%。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才能讓群眾(zhong) 滿意度不斷提升。
在普陀,“一網通辦”有一個(ge) 服務理念:“人靠譜(普),事辦妥(陀)”。不論技術手段如何改進,服務場景如何變化,最大程度便民利民,才是發展數字政務不變的初心。相信隨著服務流程不斷優(you) 化,線上線下聯動更加順暢,一網通辦一定能又快又好地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
(人民日報 作者為(wei) 本報上海分社記者巨雲(yun) 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