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法治護航青少年任重道遠
□ 趙精武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成為(wei) 青少年觀察世界、體(ti) 驗不一樣風土人情的重要工具。相比於(yu) 書(shu) 本的文字介紹與(yu) 圖片陳列,網絡空間更能滿足青少年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對科學技術的探索心。尤其在當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更是為(wei) 青少年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角衝(chong) 擊和虛擬體(ti) 驗。
然而,正如過往的技術發展史那般,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也存在著諸多風險:青少年可能深深著迷於(yu) 豐(feng) 富精彩的虛擬世界,忽視了現實世界;麵對指數式增長的網絡信息,初出茅廬的青少年可能難辨真假,“三觀”塑造或多或少會(hui) 受到網絡空間言論的影響。因此,我國始終將青少年網絡保護作為(wei) 網絡法治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在遵循“堵不如疏”和“合理上網”的基本理念指引下,逐步深入推進不同層麵、不同領域的網絡法治保障機製建構進程。
事實上,青少年網絡保護是一個(ge) “老問題”。早在國內(nei) 互聯網普及初期,政府、專(zhuan) 家和學者就已經察覺到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社會(hui) 危害性,專(zhuan) 門針對網吧容納未成年人上網等違法違規現象進行專(zhuan) 項整治,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是,伴隨電腦深入千家萬(wan) 戶以及上網服務體(ti) 驗的持續升級,青少年網絡保護這一“老問題”也開始表現出“新特征”:
一是青少年網絡過度消費,高價(jia) 打賞網絡主播,沉迷網絡購物。在實踐中,部分青少年為(wei) 了尋求刺激和虛榮,動輒擅自使用父母賬戶打賞網絡主播幾萬(wan) 至幾百萬(wan) 元,最後這些打賞錢款如何退回遲遲未能得到妥善處理。
二是青少年個(ge) 人信息保護態勢嚴(yan) 峻,部分青少年未從(cong) 官方渠道下載APP或者點擊釣魚網站,在網絡上輕信他人,無意間泄露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敏感個(ge) 人信息。
三是近年來網絡暴力、網絡欺淩事件頻發,類似“劉學州被網暴致死案”等網暴事件正在成為(wei) 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惡性障礙,部分青少年缺乏法治觀念和良好的網絡素養(yang) ,甚至成為(wei) 網絡暴力的參與(yu) 者或“幫凶”。
四是網絡謠言、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嚴(yan) 重幹擾青少年合理上網,這些網絡不良信息不僅(jin) 有礙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和人生觀,而且還會(hui) 因其虛假性、惡意營銷性等特征導致青少年產(chan) 生偏激觀念。
五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代表的信息技術創新,雖然這些技術應用能夠成為(wei) 提升青少年自主學習(xi) 效率的技術工具,但青少年過度依賴這些技術應用,同樣存在削弱青少年形成批判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些青少年網絡保護的新問題和新風險也促使我國立法者再次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修訂,其中,專(zhuan) 門單設一章“網絡保護”,用以明確監管機構、信息服務提供者、學校、家長等諸多責任主體(ti) 的法定義(yi) 務。並且,也創新性地從(cong) “網絡素養(yang) 教育”“網絡信息內(nei) 容管理”“網絡防沉迷”“個(ge) 人信息保護”“預防網絡欺淩”等內(nei) 容細化相應的監管要求。並且,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中也將這些基本製度的具體(ti) 內(nei) 容予以明確。此外,個(ge) 人信息保護法、《兒(er) 童個(ge) 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也專(zhuan) 門就青少年個(ge) 人信息保護、預防網絡暴力、治理網絡謠言等新問題細化相關(guan) 主體(ti) 的強製性義(yi) 務。由此來看,我國青少年網絡保護法治體(ti) 係正在逐步呈現體(ti) 係化、領域化的發展趨勢。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網絡法治體(ti) 係保護青少年合理上網仍然任重而道遠,僅(jin) 僅(jin) 隻是在立法層麵明確主體(ti) 責任遠遠不夠,同樣還需要在執法和司法層麵保障法律實施。現階段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結果是家長無暇陪伴孩子、疏於(yu) 管教所導致的,這更需要在法律實施層麵明確學校與(yu) 家長在學校教育與(yu) 家庭教育層麵的義(yi) 務銜接,以家長責任製的方式強化學校對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教育的效果。同時,信息服務提供者的義(yi) 務內(nei) 容也不能單單限於(yu) 設置“專(zhuan) 門的未成年人保護功能模塊”,需要以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的形式積極主動履行青少年保護義(yi) 務,將前沿技術創新應用於(yu) 引導青少年合理上網的經營活動。並且,信息服務提供者也應當配合監管機構實施網絡實名製,盡可能消除青少年利用他人賬號避開監管活動的可能性。
網絡法治體(ti) 係的立法目標應當是為(wei) 青少年掃清網絡空間中的“灰塵垃圾”,以幹淨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引導青少年積極探索和自主學習(xi) ,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與(yu) 網絡信息技術保持同步,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作者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來源: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