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十五個春秋 重走“朱子之路”成為兩岸民眾交流之路
中新網福州7月23日電 (葉秋雲(yun) )“五年前來的時候還太小,隻記得武夷山的九曲溪和福州,現在長大了,想重走一次,相信感受會(hui) 更加深刻。”23日,來自台灣新竹的14歲初中生官同學在福建省福州市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當天,“重走朱子之路”開營儀(yi) 式在福州舉(ju) 行,來自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高校的學者、師生百餘(yu) 人參與(yu) 。台灣學生中不乏“首來族”,14歲的高同學就是其中之一。
“我想通過重走‘朱子之路’,了解更多關(guan) 於(yu) 朱子的故事和文化。”高同學告訴記者,此行她是帶著“任務”來的,希望通過重走朱子之路、探訪理學聖地,增長文史知識,返台時,向身邊的親(qin) 友、同學傳(chuan) 達。
福建是朱子故裏和朱子理學發祥地,也是絕大多數台灣同胞的原鄉(xiang) 祖地,造就了朱子理學與(yu) 書(shu) 院文化在台灣書(shu) 院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台灣海峽兩(liang) 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hui) 創會(hui) 會(hui) 長朱茂男表示,兩(liang) 岸血緣相親(qin) 、地緣相近、文緣相承,通過重走“朱子之路”、探訪理學聖地,可促兩(liang) 岸師生締結情誼,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
正因此,2008年,“朱子之路”活動由朱茂男等一批專(zhuan) 家教授、有識之士發起倡議。至今,兩(liang) 岸師生共走“朱子之路”已曆十五載春秋,數十所高校、近千名師生踴躍參與(yu) 。
據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介紹,今年在“朱子之路”前添加“重走”二字,一是活動擱置了三年未舉(ju) 辦,今年重新啟動;二是他與(yu) 朱茂男在發起倡議前曾有十年之約,即“朱子之路”活動一定要舉(ju) 辦十年,契約早已達成。
“兩(liang) 岸師生共走‘朱子之路’不是觀光之旅,每位參與(yu) 的台灣師生返台一定要寫(xie) 文章、談感受。”楊儒賓表示,通過“朱子之路”活動,播撒教育火種的同時,也促兩(liang) 岸民間交流、增進兩(liang) 岸同胞情誼。
“重走朱子之路”開營儀(yi) 式上,歌曲《走在朱子之路上》旋律響起,朱熹仿佛從(cong) 青印溪畔向我們(men) 走來,走向潭溪之濱,走向考亭滄州,走向新儒學的殿堂……
福州理工學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長方彥壽是歌曲《走在朱子之路上》的作詞者。他表示,這個(ge) 歌曲創作於(yu) 2009年第二屆“朱子之路”進行時。
為(wei) 什麽(me) 走“朱子之路”?方彥壽說:“走‘朱子之路’,悟朱子之道,傳(chuan) 播朱子的思想,將仁、義(yi) 、禮、智、信五常之德落實在民生日用之間、落實到行動當中去。”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阮詩瑋在講話中感慨道,“朱子之路”是探求朱子思想文化之路,是探求朱子人生道路之舉(ju) 。近些年來,“朱子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參與(yu) 者越來越多。兩(liang) 岸“朱子之路”活動蓬勃地開展,帶動了台港澳的高校和相關(guan) 文化、教育團體(ti) 各自組織了“港澳台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xi) 營”;韓國、日本、越南、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也積極加入到“朱子之路”活動中。
關(guan) 於(yu) 下一步如何走“朱子之路”,阮詩瑋希望要更加行穩致遠,進一步深化認識,“讀朱子書(shu) 、走朱子路”;進一步活化資源,深挖朱子文化“富礦”,深化朱子學研究和普及推廣;進一步深化合作,繼續推動朱子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續促進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