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火花”閃耀在世界文明的星空
紅山“火花”閃耀在世界文明的星空
文/《中國報道》記者王哲 李士萌
接受《中國報道》記者的連線采訪時,李新偉(wei) 正身處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熱帶叢(cong) 林中,這裏是曾經輝煌一時的瑪雅王國科潘古城的所在地。作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瑪雅文明中心科潘遺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項目中方負責人的李新偉(wei) ,帶領中國和洪都拉斯的聯合考古隊從(cong) 2015年開始就在科潘瑪雅遺址開展工作。
“不知其他文明之美,如何得知自己的燦爛。”長期從(cong) 事中國史前考古和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李新偉(wei) 表示,要真正說清楚我們(men) 自己的文明為(wei) 什麽(me) 優(you) 秀,必須“走出去”對世界上的其他文明進行第一手的紮實研究,對於(yu) 以紅山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國早期文明與(yu) 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神秘關(guan) 聯”也就有了更深切的體(ti) 會(hui) 。
內(nei) 蒙古紅山文化學會(hui) 理事長於(yu) 建設認為(wei) ,從(cong) 地理位置上來看,紅山文化區域向東(dong) 北連接漁獵文化;越過燕山,進入了華北平原,是最早誕生農(nong) 業(ye) 文明的地方,也是適合農(nong) 耕文化的地方;西部緊接蒙古高原,是遊牧文化的重要場所。“所以這裏就像一個(ge) 三葉風車的中心,處於(yu) 幾種文化形態的交匯處,紅山文化最早的文明起源與(yu) 這裏的地理環境是密切相關(guan) 的。”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遠隔萬(wan) 裏的奇妙相似
考古學家張光直等一些專(zhuan) 家曾提出過“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ti) ”的假說,即認為(wei) 中國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實際上是同一祖先的後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chan) 物,因此才會(hui) 呈現出如此多的相似性。若是這樣,那中國的東(dong) 北地區正是古代亞(ya) 洲人前往美洲的必經之地。
於(yu) 建設從(cong) 人類學的角度介紹說,吉林大學教授朱泓等學者研究認為(wei) ,從(cong) 基因表達和頭骨特征來看,紅山文化為(wei) 代表的古東(dong) 北人種可能與(yu) 因紐特人有一定關(guan) 係,同樣都有高顱的頭骨特征。因紐特人有可能是從(cong) 東(dong) 北亞(ya) 出發,通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
“在俄羅斯遠東(dong) 鄂霍次克海沿岸的一些新石器時代文化,出土了很多用骨頭做的骨魚鉤、魚鰾,與(yu) 因紐特人捕捉海獸(shou) 的文化方式是相同的,國外學者就將此地域的文化命名為(wei) 前愛斯基摩文化,他們(men) 推斷因紐特人是由東(dong) 北亞(ya) 的居民遷徙過去的,其遷徙時間最早為(wei) 距今四五千年,這是國外學術界對因紐特人在美洲出現這一課題研究的主要結論。”於(yu) 建設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紅山人極有可能是其中東(dong) 北亞(ya) 人的一支,當然這隻是一個(ge) 探索方向,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來驗證。
根據李新偉(wei) 和同事的實地研究發現,瑪雅文明和中國商代以前的文明特別是紅山文化特別相似,其許多的共性確實讓人不得不引人遐想。“而特別有意思的是,瑪雅最興(xing) 盛時期相當於(yu) 中國隋唐時代,比紅山文化等晚了幾千年。”
與(yu) 同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形態相比,從(cong) 紅山文化中可以看到許多共性。“紅山文化的發展經過了一個(ge) 神本主義(yi) 社會(hui) ,埃及也是一個(ge) 高度的神本主義(yi) 社會(hui) ,它的金字塔、神廟、神殿都包含著向死而生的生存觀念,特別那些王都是有高度的神靈信仰。在紅山文化中,同樣也存在對神的信仰。在文明各自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們(men) 也推測,紅山文化可能與(yu) 其他區域有過交流。”於(yu) 建設表示。
在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有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金字塔”,美洲的瑪雅文明也有“金字塔”,而在差不多同時期,中國也有類似的“金字塔”建築——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的龐大祭壇建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龐大“金字塔”祭壇,基部直徑約百米,高7餘(yu) 米,遺址麵積近萬(wan) 平方米。其與(yu) 瑪雅“金字塔”有很多的相似性。
據李新偉(wei) 介紹,中國史前陶瓷中很具特色的器具在美洲多種印第安民族的陶器中也能看見,瑪雅文化遺跡出土的彩陶色彩誇張,綠色、紅色、黑色的幾何圖案同紅山文化等中國史前文化的陶器有著相當的接近性。瑪雅文化的玉器發展到了較高的工藝水平,中國和瑪雅文明對於(yu) 玉都有著特別的愛好,有著把玉和生命的繁衍聯係起來的信仰,而紅山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崇龍尚玉,有些瑪雅玉器與(yu) 紅山文化玉器驚人相似。
此外,瑪雅時期雕像的花紋與(yu) 中國早期的雕像也有異曲同工的妙處。在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玉豬龍等最早的龍的形象;瑪雅文化中的蛇神形象,比如壁畫以及祭司權杖蛇頭雕刻都類似於(yu) 中國早期文化中的龍,而且蛇神崇拜和龍的崇拜都與(yu) 祈雨有關(guan) 。
發達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惠及世界
紅山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內(nei) 蒙古赤峰,現在也是著名的小米(粟)產(chan) 地,金黃的小米粥、酥脆的小米鍋巴是這裏的特產(chan) ,這裏的小米有著不折不扣的8000年種植曆史。粟,正是紅山先民最早種植的農(nong) 作物之一。
針對紅山文化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的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正是內(nei) 蒙古赤峰人。2002年,劉國祥等人在對興(xing) 隆溝聚落遺址發掘時,采用浮選法,發現了1500多粒發黑的粟、黍碳化顆粒標本,經北京大學團隊C14鑒定測年最早為(wei) 8000年,這被認為(wei) 是全世界人工栽培的、時代最早的穀物。
植物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先民們(men) 馴化農(nong) 作物後,逐步提高生產(chan) 技術,到了紅山文化時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模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cong) 考古實踐來看,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用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工具非常豐(feng) 富:打磨精細的石斧、桂葉形雙孔石刀、三角形平底的石簇,大量的石耜和磨盤磨棒……它們(men) 都是紅山先民大量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種植最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明。
距今4000年前後,粟、黍種植傳(chuan) 播至東(dong) 北亞(ya) 、中亞(ya) 及東(dong) 南亞(ya) 部分地區。根據考古發現,在俄羅斯遠東(dong) 地區、韓國、哈薩克斯坦、泰國均發現了距今4000年前後的粟、黍遺存。距今2000年前後,粟、黍已經在今天的俄羅斯遠東(dong) 地區和韓國普遍種植,並傳(chuan) 播到今天歐洲中部的德國、匈牙利地區及東(dong) 南亞(ya) 的馬來半島。以紅山文化為(wei) 代表的中國早期農(nong) 作物栽培與(yu) 傳(chuan) 播豐(feng) 富了早期世界先民的飲食,促進了人口的繁衍與(yu) 進步,影響了世界其他地區社會(hui) 結構的變化,為(wei) 這些地區文明發展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史前多元文化的匯聚與(yu) 傳(chuan) 播
奔流不息的大河,衝(chong) 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形態。正如同尼羅河流域、兩(liang) 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其他古代文明一樣,長江孕育了良渚文化,黃河孕育了仰韶文化,西遼河畔的史前先民也創造了傳(chuan) 承有序的史前文化,其中,最閃亮的星鬥就是紅山文化。
國家博物館考古院院長戴向明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說,距今6000年至5000年間,正是史前文化交匯頻繁時期,從(cong) 紅山文化自身看,也帶有強烈的兼收並蓄的文化形態特征。亞(ya) 洲東(dong) 西和中國南北幾種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遼西地區交流匯聚,這裏成為(wei) 兼容世界東(dong) 西、吸納中國南北文化的大熔爐。紅山文化的物質符號由北向南、由東(dong) 向西,由早到晚,不斷地擴大、延伸著影響力,在不同區域文化之間進行著超越現代人想象的交流與(yu) 傳(chuan) 承。從(cong) 更廣闊的範圍考察,中華古文化可分為(wei) 麵向歐亞(ya) 大陸和麵向環太平洋傳(chuan) 播的兩(liang) 大方向,紅山文化所在的西遼河流域正處於(yu) 這兩(liang) 大方向的交匯點上。
造像是紅山文化重要的出土器物。據戴向明介紹,在史前文化諸物質文化因素中,人的形象占首要位置,關(guan) 注度也最高,世界各國的考古發現都是如此。紅山文化出土的“中華祖神”“女神”等,都能找到其他文明中造像的影子。
紅山文化時期,整個(ge) 東(dong) 北亞(ya) 氣候溫暖濕潤,水係遍布,氣候溫潤的如同今天的江南。遼西一帶處於(yu) 東(dong) 北漁獵文化與(yu) 中原農(nong) 耕文化以及西部歐亞(ya) 大陸草原遊牧文化接觸交流的前沿地帶,可能有著很廣大的交流範圍;特別是彩陶與(yu) 玉器分別是與(yu) 西北部的歐亞(ya) 大陸和東(dong) 南部環太平洋地區文化交流中最活躍的兩(liang) 種文化因素,在紅山文化這兩(liang) 種文化因素共存且都較為(wei) 發達。
紅山文化的玉器見證了中國先民玉器文化的輝煌和文明初始時代製玉技術的成熟與(yu) 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的進步,讓玉石的傳(chuan) 播也成為(wei) 可能,“玉石之路”應運而生。長期以來,有學者認為(wei) 貝加爾湖地區史前文化的玉器和紅山文化有相似之處,認為(wei) 包括紅山文化玉器在內(nei) 的中國東(dong) 北玉器的部分玉料可能來源於(yu) 貝加爾湖地區。紅山文化玉器文化向南延伸的地域很廣,不僅(jin) 山東(dong) 大汶口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崧澤文化、淩家灘文化及相鄰文化中常有紅山文化式玉璧和多聯璧出現,我國的華南地區,乃至海外的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地都有玉玦出土,影響一直到南洋諸島,更遠的甚至可能到達中美洲,在環太平洋文化帶形成一個(ge) 從(cong) 北向南延伸的“玦文化圈”,而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玉仿貝也可能是直接或間接接收來自南海甚至印度洋遠方信息的產(chan) 物。
在1987年發掘的敖漢旗西台遺址中,出土了10件陶範,其中兩(liang) 組陶範為(wei) 合範,是鑄造青銅器的模具,在房址中出現了雕塑精細的女性陶塑。於(yu) 建設認為(wei) ,這些發現證明了紅山時代已經有了青銅鑄造能力。“在其他的5000年左右的考古發掘中,我們(men) 很少發現有青銅的存在。一般認為(wei) 青銅是來自西亞(ya) ,這一點世界各地的考古界也都認可。陶範的出土意味著,紅山時代青銅技術可能就已經開始逐步傳(chuan) 播過來了,過了1000多年,青銅器有了廣泛使用,特別是到了商代。”於(yu) 建設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考古學家郭大順曾表示,紅山文化時期的“彩陶之路”是草原絲(si) 綢之路的前身。從(cong) 不斷出土的紅山陶器中發現紅山彩陶紋飾一直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吐故納新,紅山文化的陶器中,有具有東(dong) 北地區新石器文化共有特征的夾砂灰褐陶、裝飾壓印紋(多“之”字形)或刻劃紋的筒形陶罐,也有受南方新石器文化的彩陶和泥質紅陶,特別是祭祀用的陶器大都是泥質紅陶或彩陶器,它們(men) 在紅山文化中共存,甚至共見於(yu) 同一件器物上,體(ti) 現出鮮明的接納外來文化的特性。
世界很多角落都出現了紅山文化彩陶紋飾的影子,黑龍江流域的現今俄羅斯遠東(dong) 地區發現的彩陶能見到紅山文化不同時期的彩陶紋飾;紅山文化中出現呈棋盤格式分布的等腰和直角三角紋、菱格紋及曲折線等幾何形圖案,這種風格的圖案與(yu) 中原文化迥異,而在西亞(ya) 一帶常見;出土於(yu) 中美洲的彩陶高足盤的圖案能在紅山岩畫的紋飾中找到影子;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彩陶碗和彩陶罐上的斜線鋸齒紋與(yu) 紅山文化區出土的斜線鋸齒紋也極為(wei) 類似。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