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糧食生產如何應對今夏“大烤”?

發布時間:2023-07-27 15:5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入夏以來,極端高溫天氣頻發。華北、黃淮地區出現達到或超過極端高溫閾值情況,部分地區達到或突破曆史極值。截至目前,中央氣象台已發布高溫預警超40次。

  持續高溫影響日常生活,也“烤”驗糧食生產(chan) 。7月19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聯合召開全國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工作推進視頻會(hui) ,提出東(dong) 北西部和西北地區重點防夏伏旱,黃淮海地區重點防階段性高溫幹旱和局部洪澇,長江流域重點防高溫熱害和局部旱澇。今夏“大烤”將對糧食生產(chan) 有多大的影響?如何有效應對高溫天氣、確保全年糧食豐(feng) 收?

  極端高溫發生頻次增加

  老話說“夏有三伏,熱在中伏”。7月26日,進入中伏的第六天,中央氣象台發布天氣公報,未來10天,新疆盆地地區、甘肅西部、內(nei) 蒙古西部高溫天氣持續,最高氣溫一般有35-38℃,局地可達40℃以上;未來3天,江南中西部、華南等地部分地區有35-37℃高溫,局地超過37℃。

  “今年進入夏季以來,我國已發生4次區域性高溫過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介紹,5月28日至6月5日,我國出現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溫過程,比常年同期偏早16天。同時,入汛以來降水偏少,空間差異明顯。全國平均降雨量28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0.6%。

  在今夏高溫發展過程中,華北、黃淮地區高溫極端性較強。根據中央氣象台數據,6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9℃,華北東(dong) 部、內(nei) 蒙古和甘肅西部、新疆東(dong) 部和南疆盆地偏高2-4℃。其中,6月21日至24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東(dong) 北部最高氣溫達38-41℃,14個(ge) 氣象站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37個(ge) 站突破6月同期極值。區域最高氣溫出現在22日北京市懷柔區湯河口站、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站,均達到41.8℃,區域高溫天氣過程綜合強度級別為(wei) 特強。

  “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高溫發生的頻次正在增加。”高輝說,近期赤道中東(dong) 太平洋快速增暖,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發展較快,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多模式預測,預計後期暖海溫異常仍將持續發展加強。

  受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遭遇高溫熱浪,多地高溫紀錄被刷新。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初步數據顯示,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下曆史最高紀錄,且創紀錄高溫在7月仍持續發生,短期內(nei) 未見緩解跡象。

  防範夏伏旱、高溫熱害

  持續高溫給農(nong) 作物生長發育帶來挑戰。

  高溫熱害是其一。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介紹,高溫熱害是指高溫超過植物(生物)生長發育上限溫度而對植物(生物)生長發育和產(chan) 量形成造成的損害,主要包括高溫逼熟和果樹林木日灼傷(shang) 及畜、禽熱害等。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李剛華介紹,以水稻為(wei) 例,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溫度高於(yu) 33℃,或日最高溫度高於(yu) 38℃,且每天高溫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會(hui) 造成水稻高溫熱害,加快水稻幼穗分化進程,減少穗型,降低結實率。水稻在灌漿階段遭遇晴熱高溫,容易早熟,出現空殼現象,影響產(chan) 量。

  “持續高溫伴隨的幹旱,是影響糧食生產(chan) 的另一個(ge) 突出因素。”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說,如果一些地區高溫,伴隨降雨減少,導致伏旱,會(hui) 嚴(yan) 重影響糧食等農(nong) 作物的生長;如果高溫伴隨一定的降雨量,或者地區有水源供應保證,則可能影響不大。

  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今夏高溫正在影響糧食生產(chan)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的數據顯示,在這個(ge) 生長季節,堪薩斯州的農(nong) 田裏到處都是生長不良和被烤焦的作物,因為(wei) 該州大部分地區都處於(yu) 幹旱狀態;美國農(nong) 業(ye) 部預計該州的冬小麥收成將比去年減少22%,創曆史新低。歐盟委員會(hui) 估計,西班牙小麥產(chan) 量預計將比5年平均水平低38%。澳大利亞(ya) 農(nong) 業(ye) 及資源經濟和科學局預測,澳大利亞(ya) 小麥產(chan) 量可能下降34%,大麥產(chan) 量將下降30%。

  “目前厄爾尼諾形成並向中等強度發展,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範圍更廣、強度更大、不可預見性更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種植業(ye) 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說,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和氣象部門會(hui) 商研判,下半年農(nong) 業(ye) 災害將呈現極端天氣、旱澇並重、複雜嚴(yan) 峻等特點。

  潘文博表示,預計內(nei) 蒙古中西部、遼寧西部、吉林西部、黑龍江西部以及西北大部溫度高、降雨少,可能發生夏伏旱;前期,黃淮海出現了多年少見的持續高溫,尤其是河北北部旱情較重,雖然近期有所緩解,但7月底前還有一輪高溫天氣,旱情有可能反複;目前長江中下遊幹流和鄱陽湖、洞庭湖“兩(liang) 湖”水位比去年同期低,局部可能出現階段性幹旱,中稻抽穗揚花期發生高溫熱害風險比較高。“在生產(chan) 上,這些區域要重點防範。”潘文博說。

  多措並舉(ju) 減輕災害損失

  應對極端天氣,各地各部門正采取措施積極行動,防災減災。

  在河南省安陽市滑縣,126萬(wan) 多畝(mu) 玉米進入拔節期。“但連續出現的高溫天氣不利於(yu) 玉米生長,必須及時補水。”滑縣宣武村的農(nong) 田內(nei) ,農(nong) 技專(zhuan) 員李成帥正操控植保無人機給連片的玉米噴施葉麵肥,“葉麵噴施抗旱保水劑,或用尿素、磷酸二氫鉀溶液或過磷酸鈣及草木灰浸出液連續多次噴霧,有助於(yu) 降溫增濕,為(wei) 玉米葉片提供必需的水分養(yang) 分。”

  連日來,該縣密切關(guan) 注高溫、幹旱發展動態,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組織農(nong) 技人員深入田間,分區分片指導農(nong) 戶及時噴施葉麵肥,增強植株抗逆能力,做好秋糧抗高溫幹旱保結實工作。

  抗高溫幹旱,水是關(guan) 鍵。在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四十裏街鎮太公嶺調水站十台機組7月21日開機調試,成功調水。該調水站的啟用,可有效保障該鎮4萬(wan) 餘(yu) 畝(mu) 晚稻等農(nong) 作物防旱抗旱用水。當地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介紹,往年鄱陽湖8月底才會(hui) 逐漸露出河床和草洲,今年6月底就提早露出來了。針對可能出現的旱情,縣裏組織各方及早做好農(nong) 灌渠道修繕清淤,改善引水條件、確保引水暢通。

  近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安排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工作,明確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做好蓄水保水,積極儲(chu) 備抗旱水源,強化抗旱水源統一調度和灌區灌溉排水管理,因地製宜采取應急調水、打井取水等措施,保障農(nong) 業(ye) 灌溉用水。

  各方合力之下,成效初步顯現。多位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分析,當前全國耕地受旱麵積2082萬(wan) 畝(mu) ,與(yu) 常年同期相比偏輕。持續高溫對部分地方糧食生產(chan) 造成一定影響,但相對有限。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最新農(nong) 情調度顯示,目前南方地區中稻大部處於(yu) 拔節孕穗期,長勢好於(yu) 高溫幹旱的上年,與(yu) 常年相當。東(dong) 北地區玉米處於(yu) 喇叭口至抽雄吐絲(si) 期,大豆處於(yu) 開花結莢期,水稻開始拔節孕穗,三大作物一二類苗比例97.8%,除西部傳(chuan) 統旱區因旱作物長勢略差外,大部長勢與(yu) 上年相當。黃淮海和西北地區春玉米開始抽雄吐絲(si) ,春大豆開始結莢,夏玉米和夏大豆處於(yu) 苗期,大部地區長勢基本正常。

  “全年來看,糧食生產(chan) 基礎較好。”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總農(nong) 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表示,今年夏糧產(chan) 量2923億(yi) 斤,居曆史第二高位,是個(ge) 豐(feng) 收季。早稻收獲已過七成,呈增產(chan) 趨勢。秋糧麵積穩中略增,長勢與(yu) 常年大體(ti) 相當。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麵積擴大到2000萬(wan) 畝(mu) 、比上年增加500萬(wan) 畝(mu) ,大豆油料擴種成果鞏固。

  防災就是增產(chan) ,減損就是增糧。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表示,將加強災情監測調度,做好物資儲(chu) 備和技術準備,強化精準指導服務,落實“一噴多促”、防病治蟲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邱海峰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