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演唱會一票難求 文化消費一定“費錢”?

發布時間:2023-08-02 11:0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這個(ge) 夏天,演唱會(hui) 迎來了久違的旺季。打開票務平台,一個(ge) 個(ge) 熟悉或不熟悉的歌手、組合映入眼簾,後麵跟著一大串即將舉(ju) 行演唱會(hui) 的城市名。我身邊的許多朋友,當他們(men) 看到曾經追星的對象將要來到自己的城市巡演,立刻現出年少時的樣子,帶著亢奮與(yu) 熱情,加入了浩浩蕩蕩的“搶票大軍(jun) ”。

  成功搶到票的人,八成要在朋友圈炫耀一番,沒搶到的,則不免捶胸頓足,然後換個(ge) 場次再戰。雖然到目前為(wei) 止,自己一張票都沒搶到,但我既被那些朋友“重返青春”的喜悅所感染,也感受了文化市場撲麵而來的繁榮氣息。演唱會(hui) 一票難求,顯示出文化市場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也意味著整個(ge) 社會(hui) 都在逐漸恢複元氣與(yu) 活力。

  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men) ,當某件東(dong) 西的需求極度旺盛,而供給又相對不足時,其價(jia) 格往往會(hui) 向上飆漲。當演唱會(hui) 的生意好到一開票就能“秒光”時,票價(jia) 自然也越來越貴。從(cong) 表麵上看,官方的定價(jia) 涵蓋了從(cong) 低到高的各個(ge) 價(jia) 位,但低價(jia) 票的數量並不多,因此格外難搶。這些票一旦到了“黃牛”手裏,價(jia) 格還翻上一番甚至達到數倍。

  我的朋友大半已經“三十而立”,對他們(men) 來說,花上幾百、上千塊,買(mai) 一張偶像的演唱會(hui) 門票,換取一場美好的體(ti) 驗,是一件值得的事,也不會(hui) 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但是,如果把視角轉移到更年輕的文化市場消費主體(ti) 身上,我們(men) 會(hui) 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比如,對大學生而言,高企的票價(jia) 就像一道隔牆,橫亙(gen) 在他們(men) 和他們(men) 想要的文化生活之間。除非特別幸運,能在官方渠道搶到最便宜的那幾檔票,否則,這些年輕人恐怕要專(zhuan) 門打一份工,順便節衣縮食一段時間,才能實現自己的“觀演夢想”。此外,對大多數步入社會(hui) 不久、剛剛拿到起步薪水的職場新人而言,他們(men) 的情況也不會(hui) 比在校生好到哪去。

  有人可能會(hui) 說:演唱會(hui) 本來就不是什麽(me) 生活必需品,去不起就別去了唄。但是,一個(ge) 理想的社會(hui) ,不能僅(jin) 滿足於(yu) 讓成員生存,同時也應該積極為(wei) 大眾(zhong) 創造更精彩、更豐(feng) 富的美好生活。國民經濟想要繁榮,也需要讓公眾(zhong) 能有餘(yu) 暇和餘(yu) 力在自己感興(xing) 趣的領域積極消費。

  演唱會(hui) 市場當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它同時也是整個(ge) 文化消費市場的一個(ge) 縮影。近年來,在各個(ge) 領域,消費者都能感知到文化消費的漲價(jia) 趨勢。一張電影票、一期視頻網站會(hui) 員、一局劇本殺、一件文創藏品……各種文化消費似乎都在升級換代的同時,“趁機”變得越來越貴。從(cong) 本質上看,這正是供需失衡的體(ti) 現。

  演唱會(hui) 也好,其他的文化消費形式也罷,當然算不上“必需品”,但也不應被視作“奢侈品”。年輕的人、節儉(jian) 的人、手頭拮據的人,同樣有權利進行文化消費,從(cong) 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各個(ge) 社會(hui) 階層都需要價(jia) 格合理的文娛服務,如果市場在某些價(jia) 格區段無法供給充足的服務,該反思的是市場環境,而不是怕貴、嫌貴的消費者。

  文化消費是個(ge) 很大的概念,其中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裏巴人,服務對象和價(jia) 格都有很大的浮動區間。市場上當然可以有昂貴的文化消費項目,但不能任由整個(ge) 文化消費都被貼上“奢侈”“費錢”的標簽。文化消費可以更加親(qin) 民,也應該更加親(qin) 民。這並不是要對商家搞道德綁架,逼著他們(men) 降價(jia) ,而是說文化消費市場需要投入更多供給,從(cong) 而在充分的市場競爭(zheng) 中實現供需平衡,使消費者和經營者共同獲益。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