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藍天課堂”:在先輩奮鬥過的土地上,觸碰最熾熱的情懷
從(cong) 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李 石
“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忘記當初為(wei) 什麽(me) 出發。”
盛夏時節,豔陽高照,草木青蔥,延安革命紀念館前,國防大學軍(jun) 事文化學院副教授李石,正為(wei) 學員們(men) 講述這裏的崢嶸歲月。
走到戶外的藍天之下,走近真實的曆史場景和現實生活,李石把這一教學模式生動地稱為(wei) “藍天課堂”。在他看來,政治理論教學從(cong) 來不局限於(yu) 黑板和教室。紅色遺跡、革命舊址、邊防陣地……站立在先輩奮鬥過的土地上,學員們(men) 觸碰最熾熱的情懷,感受中國軍(jun) 人不變的精神和品格。
曆史是最好的老師,英雄是最好的榜樣。從(cong) 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新時代青年官兵心懷使命、勇敢追夢,在強軍(jun) 征程上不懈奮進,用汗水和熱血書(shu) 寫(xie) 燦爛青春。
【主講人名片】
李石,男,國防大學軍(jun) 事文化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副教授。承擔軍(jun) 隊學曆教育、任職培訓等層次的教學任務,主講《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人民軍(jun) 隊曆史與(yu) 優(you) 良傳(chuan) 統》等課程,在教學比武、科研評比中多次獲獎,為(wei) 國防大學“名師名家工程”青年英才培養(yang) 對象,榮立三等功2次。
“我們(men) 的幸福將屬於(yu) 千百萬(wan) 人”
當初從(cong) 軍(jun) 校畢業(ye) 時,我沒想過自己會(hui) 成為(wei) 一名政治理論教員。
2007年,我畢業(ye) 後被分配到武警新疆總隊某部,成為(wei) 一名基層排長。記得那是一個(ge) 炎熱的夏天,午休查完哨後,我發現一名戰士獨自坐在樓梯上發呆,趕緊坐下來跟他了解情況。
“迷茫,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他誠懇地告訴我,每天枯燥的訓練生活讓他找不到這個(ge) 職業(ye) 的意義(yi) ,感覺動力在一點點喪(sang) 失。
看著那張還有幾分稚嫩的麵龐,我不禁想起了剛考上軍(jun) 校時的自己。當時我正在新訓,一遍又一遍地演練著相同的隊列動作,一次又一次地被要求執行嚴(yan) 苛的內(nei) 務標準,我開始懷疑起自己的選擇。
但就是在那個(ge) 時候,陝西渭南發生了洪災,學校組織我們(men) 到一線抗洪。
站在大堤上,我和戰友們(men) 一起扛沙袋、堵決(jue) 口,一幹就是三天三夜。任務結束後,每個(ge) 人都累得直不起腰,渾濁的洪水早已把大家的手腳泡得發紅甚至潰爛。
離開那天,一幕場景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當地群眾(zhong) 自發前來送行,感謝的話語說了一遍又一遍,四麵八方扔上來的水果和特產(chan) 堆滿了我們(men) 乘坐的卡車。那一刻,眼前的畫麵仿佛和影像記錄中的“98抗洪”重合了,我的腦海裏,“為(wei) 了誰”的熟悉旋律不斷回響著……
回到學校後,我在一個(ge) 下午走進了圖書(shu) 館,無意間讀到馬克思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e) 時的考慮》這篇文章。文中,馬克思的經曆和論述給了我很大啟發。
“我們(men) 的幸福將屬於(yu) 千百萬(wan) 人,我們(men) 的事業(ye) 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這段話和抗洪時的觸動結合在一起,讓我深刻感受到軍(jun) 人職業(ye) 的崇高、軍(jun) 人使命的光榮。
因此,當那個(ge) 迷茫中的戰士對我傾(qing) 訴時,我主動跟他分享了自己的這段心路曆程。看著他陷入思索的神情,我知道他的內(nei) 心已經有所觸動。這是我第一次在思想教育中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
於(yu) 是,由“為(wei) 了誰”的問題出發,我開始經常、主動地查閱資料,在不斷摸索中走上了政治理論學習(xi) 的道路。為(wei) 了追尋真理、點燃星火,我考取了政治理論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成為(wei) 一名政治理論教員。
今年5月,我帶著教學團隊和學員們(men) 來到北大紅樓,講授了一堂沉浸式的思政課。課堂上,學員扮演李大釗、青年毛澤東(dong) 等曆史人物,在閱覽室、學生教室以及新文化運動陳列館,演繹早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立的曆史場景。
“這句話如此表述,更具有鼓舞性!”在北大紅樓的學生教室內(nei) ,兩(liang) 名身著長衫的演員手捧《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一邊仔細翻閱,一邊輕聲討論著陳望道對具體(ti) 字詞的翻譯。
課後,飾演李大釗的學員張澤昊說:“在一次次排演中,我仿佛置身於(yu) 那個(ge) 風雲(yun) 激蕩的時代,感受到革命先驅為(wei) 國為(wei) 民的堅定與(yu) 無畏。”
回望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人民軍(jun) 隊聽黨(dang) 指揮、對黨(dang) 忠誠,為(wei) 的是守護人民的幸福和偉(wei) 大的事業(ye) 。因為(wei) 秉持這樣的信仰,我們(men) 才能守好每一個(ge) 戰位,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軍(jun) 旅之路。
“滾滾黃河滔滔長江,給我生命,給我力量”
今年初春,我帶學員們(men) 來到位於(yu) 北京西南的盧溝橋。
腳踩著曆經風雨的凹凸石板,目睹一座座被戰火侵蝕的獅雕石刻,大家的神情變得凝重起來,腦海中思緒飄向曆史的深處。
1937年7月7日,一聲炮響震醒了沉睡的民族。今天,宛平城城牆上被炸開的彈坑依舊清晰可見。穿過城門,我們(men) 走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
館內(nei) ,一麵特殊的旗幟吸引了學員於(yu) 千惠的目光——白布黑字,中間一個(ge) 大大的“死”字蒼勁有力,兩(liang) 邊是幾行小字寫(xie) 的贈言。
這麵旗幟的主人名為(wei) 王建堂。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從(cong) 沒有離開過家鄉(xiang) 的他決(jue) 心奔赴前線、上陣殺敵。出征前,父親(qin) 把這麵旗幟送給了他。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隻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傷(shang) 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眼前的字灼燒著於(yu) 千惠的心,她凝視麵前的旗幟,陷入了沉思。
這次現地教學課後討論,我得知於(yu) 千惠是軍(jun) 隊文化工作專(zhuan) 業(ye) 表演方向的學員。軍(jun) 旅戲劇表演課上,教員王錚布置了一組抗日戰爭(zheng) 題材的情景朗誦作業(ye) ,其中的一個(ge) 作品就叫作《我是盧溝橋》。
於(yu) 千惠跟我說,在練習(xi) 朗誦的過程中,她在念台詞時總是有些生硬,難以讓觀眾(zhong) 與(yu) 之共情。然而,站立在那麵“死”字旗前,一股於(yu) 國家危難關(guan) 頭挺身而出的熱血衝(chong) 擊著她。一時間,昔日總感覺有些疏離的台詞在她的口中噴湧而出。
“凡是日軍(jun) 侵犯者,堅決(jue) 抵抗,誓與(yu) 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懷著沉甸甸的情感,回到學院後,她用飽含感染力的聲音,將教員和同學們(men) 都帶入到那段曆史當中。
一把曆經戰火硝煙、鏽跡斑斑的軍(jun) 號,見證了八路軍(jun) 戰士衝(chong) 鋒時的視死如歸。一雙穿行山野、滿是破洞的“擁軍(jun) 鞋”,訴說著漫長歲月裏的艱苦卓絕。穿越曆史的天空,於(yu) 千惠看到了何謂軍(jun) 人本色。
“滾滾黃河滔滔長江,給我生命,給我力量”,同歌曲《中國軍(jun) 魂》中唱到的那樣,於(yu) 千惠被先輩們(men) 身上那種守護山河、捍衛民族的使命感所鼓舞,更加刻苦地投入到學習(xi) 和訓練當中。
為(wei) 了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軍(jun) 人,於(yu) 千惠以更高的標準嚴(yan) 格要求自己,在體(ti) 能訓練時間之外主動加練。烈日下,汗水不斷滴落在跑道上,化為(wei) 她成長過程中不斷向前的印記。
最近,於(yu) 千惠還作為(wei) 特邀嘉賓,參演了畢業(ye) 班學員的結業(ye) 話劇《最可愛的人》。此外,她還計劃在暑期嚐試進行革命曆史題材的劇本創作,用筆鋒描繪一代代革命軍(jun) 人拚搏的樣子。
“反複翻閱和學習(xi) 曆史,對我來說是又一次精神洗禮。”這是於(yu) 千惠的感受,也是所有學員的感受。在這些年輕的軍(jun) 人心中,家國情懷像一團熊熊烈火,越燃越旺。我能看到,他們(men) 雙眸裏閃耀的光芒,熾熱而堅定。
“出發,奮鬥者永遠在路上”
2021年寒假,我收到軍(jun) 隊文化工作專(zhuan) 業(ye) 學員李思凡發來的一張照片。照片中,一座飽經滄桑的斷橋橫跨江上,橋上有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行人,或駐足眺望,或拍照留念。
我一眼就認出來,這是位於(yu) 遼寧丹東(dong) 的鴨綠江斷橋。
“老師,您在課上講到的誌願軍(jun) 出國作戰經過的大橋,我今天特地過來了。”微信語音中,李思凡的聲音顯得格外激動。
抗美援朝時期,這座橋是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跨過鴨綠江出國作戰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支前和物資運輸的主要線路。當年,一批批誌願軍(jun) 戰士從(cong) 這裏走過,他們(men) 中很多人犧牲在戰場,這裏印著他們(men) 留在祖國的最後足跡。
後來,李思凡跟我說,拍照時天氣非常冷,她被凍得連手機都拿不穩。“想到當年戰士們(men) 穿著單薄的衣服,義(yi) 無反顧地奔赴前線,我才意識到‘鋼少氣多’背後是多麽(me) 悲壯,保家衛國的意誌是多麽(me) 堅強!”她感慨道。
從(cong) 曾經的戰場歸來,李思凡從(cong) 心底覺得要當一個(ge) 好兵,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軍(jun) 隊文化工作者。
每年,學院都會(hui) 組織開展“邊防行”慰問演出和實踐教學活動,李思凡次次主動報名。今年7月,她終於(yu) 有幸成為(wei) “邊防行”小分隊的一員。
祖國西南,盛夏的廣西悶熱潮濕,蚊蟲肆虐。那裏有許多隱翅蟲,一旦被咬到就會(hui) 出現紅斑、丘疹和膿包,並伴隨著瘙癢和疼痛。李思凡看到,邊防官兵們(men) 的手臂上,布滿了被叮咬的疤痕。
有一天,李思凡全副武裝跟著官兵上山巡邏,她在複雜的叢(cong) 林裏上下穿梭,回來時身體(ti) 像散了架,腳上也起了大片水泡。
然而,即使麵對這樣艱苦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大家從(cong) 不叫苦叫累,依舊默默堅守在祖國的邊防線上。同吃同住在一起,李思凡和同學們(men) 深受感動,傾(qing) 注全部心血準備著演出。
這是李思凡第一次走出聚光燈下的舞台,來到叢(cong) 林山野間的邊防駐訓點位,將自己的歌聲唱給“最可愛的人”。
“翻山越嶺地來看你,為(wei) 了這次相聚。”演出中,當李思凡動情地唱起這句歌詞,她發現台下戰士們(men) 的眼中依稀泛起了淚光。
前幾天,小分隊從(cong) 廣西歸來,李思凡跟我分享了記錄她此次“邊防行”的日記。
翻開筆記本,一朵朵五顏六色的小花被壓成了標本,小心地粘貼在活頁紙上。花朵旁,工整的字跡記錄著李思凡的心路曆程。
“這些花兒(er) ,是戰士們(men) 親(qin) 手種出來的!”李思凡和戰友們(men) 的演出深深打動了邊防官兵,官兵們(men) 自發采摘花朵編織成花環獻給她們(men) 。回憶相處的點點滴滴,李思凡流露出對遠方戍邊戰友的懷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走近邊防官兵感悟他們(men) 的平凡與(yu) 偉(wei) 大,我也要不斷努力、砥礪前行。出發,奮鬥者永遠在路上!”日記上,記錄著行程,更表達著心聲。最近,回到學校的李思凡正馬不停蹄,準備前往某基地進行當兵鍛煉和任職實習(xi) 。
“邊防行”活動開展10年來,總行程超過12萬(wan) 公裏,學員們(men) 的足跡遍布祖國各個(ge) 方向的邊防一線。每一次教學實踐,都是一次精神和思想的升華。從(cong) 曆史中來,到現實中去,青春一代正昂首闊步,在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新征程上奮力奔跑。
(解放軍(jun) 報特約記者 林梓棟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