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遙和他的“遙劇場”: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讓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中新網銀川8月3日電 題:李思遙和他的“遙劇場”: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讓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中新網記者 李佩珊
從(cong) 隻有90平方米、50個(ge) 觀眾(zhong) 席、一塊黑板當門頭的工作室,到成為(wei) 寧夏存活時間最久、原創演出製作最多的獨立民營劇場,再到受邀參加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成為(wei) 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會(hui) 員,今年31歲的銀川戲劇青年李思遙,用11年的堅守創造了許多奇跡。
8月3日,在銀川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策劃舉(ju) 辦的“向下紮根 向上生長”與(yu) “文藝兩(liang) 新”麵對麵係列媒體(ti) 見麵會(hui) 第一季第一期活動中,李思遙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分享他的生活與(yu) 戲劇夢想。
和許多獨立戲劇人一樣,李思遙時常被問到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要在銀川做劇場?
在常人眼中,戲劇與(yu) 銀川很難搭上邊界。這裏地處西北內(nei) 陸,這裏的人如同黃河、沙漠一樣豪爽,習(xi) 慣了秦腔一樣“粗獷”的表達,劇場演出於(yu) 他們(men) 而言,陌生而又遙遠。“正是因為(wei) 如此,比起其他城市,這裏更需要戲劇。”李思遙坦言,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銀川人,他想留住與(yu) 吸引更多和他一樣熱愛戲劇的家鄉(xiang) 人,“我想探索和營造一種社交文化,以戲劇為(wei) 依托,將線上社交引流到線下,讓大家不再是酒搭子、飯搭子,也能是戲劇搭子、藝術搭子、文藝搭子,讓戲劇成為(wei) 年輕人的新型社交方式。”
在李思遙的探索下,以他名字命名的“遙劇場”誕生了。他把自己的童年經曆和生活經曆搬上舞台,當起編劇、導演、老師,探索實驗話劇、兒(er) 童劇、偶劇、環境戲劇、沉浸式戲劇等多種類型戲劇,創作出了《我從(cong) 未對你訴說》《如果相遇是一條河》等經典劇目,收獲了許多鮮花與(yu) 掌聲。
可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在鮮花與(yu) 掌聲背後,有太多的艱難時光。最難的時候,李思遙靠刷信用卡排戲,票房收入完全不足以支付場租和團隊工資。眼看著和他一樣在銀川開劇場的同行陸續選擇退出,他逐漸變得迷茫。
“我以前總是喜歡問別人這樣對嗎?這樣好嗎?我總想去討好觀眾(zhong) ,後來才發覺應該多問問自己,問問自己能給觀眾(zhong) 帶來什麽(me) 。”李思遙說,“讓我能堅持走到今天的,是對戲劇的熱愛,更是在銀川這個(ge) 大家不看好的城市裏探索藝術空間的一種堅守。”
讓李思遙“大火一把”的當屬他的原創音樂(le) 劇場人偶劇《奶奶的詩》。在《奶奶的詩》中,李思遙第一次將人偶劇這種西方藝術形式引入銀川,以奶奶為(wei) 孫子製作的布偶在奶奶的思念中“活了起來”為(wei) 故事背景,演繹了在空蕩的房間裏,布偶與(yu) 奶奶發生的一係列有趣、有愛故事。該劇不僅(jin) 在全國巡演超過30場,覆蓋觀眾(zhong) 近萬(wan) 名,還獲選2021年度銀川市重點文藝項目扶持獎勵、2022年度寧夏舞台藝術精品創作工程。2022年,李思遙還帶著《奶奶的詩》,受邀參加了中國國家話劇院第七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
《奶奶的詩》讓許多觀眾(zhong) 認識了李思遙,也接受了一種有別於(yu) 傳(chuan) 統戲劇的演出方式。李思瑤坦言,曾經談起藝術,大家總是冠以“陽春白雪”之名。“其實藝術不隻存在於(yu) 高大上的劇院、華美恢弘的建築裏,也不一定要有宏大的背景、敘事、音樂(le) ,它可以是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沒有高門檻,可以離生活很近。”他說。
11年的堅守與(yu) 一腔熱愛,讓李思遙和“遙劇場”不斷吸引著來自國內(nei) 外的藝術愛好者,“遙劇場”甚至成為(wei) 銀川文藝地標,成為(wei) 遊客的“網紅”打卡點。而最讓李思遙驕傲的,則是他和他的“遙劇場”成了中央戲劇學院戲劇專(zhuan) 業(ye) 本科生的教學案例。“有位石油工人辭職來到了劇場發展,還有一個(ge) 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成功考取了戲劇學院的研究生。他們(men) 都曾是我的觀眾(zhong) ,也都是喜劇愛好者,更是向下紮根和向上生長的最好展現,這也是我想傳(chuan) 遞的一種希望。”李思遙說。
“有人說,建築可以讓一個(ge) 城市變得更大,而劇場會(hui) 讓城市變得更偉(wei) 大。我希望我的劇場是一盞燈,照亮熱愛戲劇的同行人。我也希望這裏能時常上演生活美學,成為(wei) 多元文化的載體(ti) 。我更希望這裏成為(wei) 造夢空間,期盼更多人走上職業(ye) 戲劇路。”憧憬未來,李思遙還有很多話想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