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受台風影響,近期我國華北、東(dong) 北多地遭遇極端強降水侵襲,一些城市內(nei) 澇風險加大。連續的暴雨導致路麵積水、塌陷,造成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這提醒我們(men) ,對人員密集的城市而言,預防洪澇災害風險已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課題。要持續提升城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構建起抵禦重大風險隱患的多層次城市應急管理體(ti) 係,增強城市應對自然災害衝(chong) 擊的韌性。
城市人口密度大、公共設施集中,加之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顯著,一些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城市,麵對強度較大的暴雨,如果不有效應對,那麽(me) 很可能成為(wei)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重災區。同時,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大麵積的高層住宅和硬化路麵取代了林田湖草,不利於(yu) 積水下滲和排出,對城市防範化解重大災害風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應對極端暴雨天氣是每年的“必修課”,北方地區應對洪澇的實操經驗少,設防標準和公眾(zhong) 意識都有待提高。有數據顯示,過去11年間,京津冀地區已經出現了4次大範圍極端降水。這表明,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不論是沿海城市還是高海拔地區,都要堅決(jue) 克服麻痹思想、僥(jiao) 幸心理,築牢底線思維,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嚴(yan) 峻考驗。
隨著我國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城市群逐步形成,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也將更為(wei) 複雜多樣,需要更多的“未雨綢繆”。要下大力氣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做好充分準備應對不可預見性與(yu) 突發性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
一是強預警。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在城市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搭建部門協同聯動、信息共建共享的預報預警平台,進一步落實直達基層的臨(lin) 災預警“叫應”機製,實現對重大災害事故發生、風險防控、應急處置、供水供電和災害恢複重建等全鏈條監測預警,讓預警信息防在大災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guan) 鍵環節,提高城市對災難風險的動態感知和應對能力。
二是抓基層。抵禦災害風險的“戰鬥堡壘”在社區、在基層。要加大資源整合力度,著力補齊社區防災減災能力短板。通過強化基層防災減災服務,逐步提升社區風險隱患排查、減災設施場所建設、物資儲(chu) 備等能力;要加強減災宣傳(chuan) 教育,提高社會(hui) 風險防範意識。統籌用好政府部門和社會(hui) 力量,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單位、進社區、進家庭,不斷提升公眾(zhong) 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是促建設。汲取每一次暴雨和洪災留下的經驗教訓,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的影響,優(you) 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結構,避免在易受災區域過度開發。在城市建設中,一方麵,應健全主要風險區的蓄洪空間與(yu) 排澇能力建設,持續解決(jue) 好低窪片區積滯水問題;另一方麵,要著力抓好綠色空間建設,優(you) 化完善周邊交通體(ti) 係,更好應對極端天氣和重大災害風險挑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