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祿勸彝族刺繡:針尖上的舞蹈 手心裏的傳承
中新網8月16日電 (記者 陳文韜)挑、穿、引、鉤,平針、套針、滾針……一針一線,仿佛是針尖上的舞蹈,片刻間一幅幅活靈活現、賞心悅目的民族風格畫幅躍然於(yu) 布料之上。雲(yun) 南省祿勸縣的一處民族服裝店內(nei) ,彝族刺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遊定美正在向記者展示她的精湛技藝。
有著“一本繡在衣服上的民族史書(shu) ”之稱的祿勸羅婺刺繡,風格鮮明、色彩豔麗(li) 、圖案精美、質感細膩,2012年被納入雲(yun) 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截止目前,當地有雲(yun) 南省級民族刺繡傳(chuan) 承人3名,市級傳(chuan) 承人2名,全縣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刺繡製作生產(chan) 的繡女3000餘(yu) 人,建成民族刺繡非遺工坊4個(ge) ,傳(chuan) 習(xi) 館2個(ge) 。
出生於(yu) 祿勸縣則黑鄉(xiang) 的遊定美,從(cong) 小便跟隨祖輩學習(xi) 刺繡,11歲時便學成了高超的手藝,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大花匠”。在祖輩傳(chuan) 授的基礎上,遊定美還對彝族刺繡進行創新,目前她已掌握48種刺繡針法。
遊定美透露,經過20年的努力,目前經她培訓過學習(xi) 彝族刺繡的已經不下幾萬(wan) 人,就連自己13歲的小孫女也成為(wei) 了她的小助手,“作為(wei) 傳(chuan) 承人,我有責任把咱們(men) 老祖宗的東(dong) 西傳(chuan) 承下去,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我們(men) 彝族的傳(chuan) 統服飾是特別好的民族文化,但是沒有得到很好的弘揚。”34歲的祿勸彝尊民族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尹明章告訴記者,在現代文化的衝(chong) 擊下,彝族刺繡這一傳(chuan) 統技藝的傳(chuan) 承和發展也麵臨(lin) 著危機。
他認為(wei) ,唯有創新才能“走出去”,於(yu) 是便聯合設計師朋友,創作出既適合當下民族風情、又不失傳(chuan) 統,且能走向時尚化的彝族服裝、飾品,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家鄉(xiang) 的民族服飾。
尹明章說,創立服裝品牌的初衷,就是保護好祿勸傳(chuan) 統的服飾文化和“彝繡”針法,讓傳(chuan) 統文化不流失,“我們(men) 也在不斷努力,讓祿勸刺繡走出雲(yun) 南、走向全國。”
近年來,雲(yun) 南祿勸組織刺繡人才隊伍到雲(yun) 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yun) 南藝術學院等學校和雲(yun) 南省各州市開展培訓授課28期3萬(wan) 人次。同時,以遊定美、陳國穩等為(wei) 代表的民族刺繡傳(chuan) 承人曾先後赴日本、德國、新西蘭(lan) 等國家推介展示民族刺繡,參加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日、南博會(hui) 、文博會(hui) 展演等40餘(yu) 次,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時,也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此外,雲(yun) 南祿勸大力培育地方民族刺繡特色產(chan) 業(ye) ,成立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婦女刺繡工藝品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建成了彝城新都刺繡一條街產(chan) 業(ye) 集群,重點培育和扶持有一定規模、經營狀況好、帶動農(nong) 民增收快的龍頭企業(ye) 9家,吸納了全縣從(cong) 事專(zhuan) 職和居家刺繡人員8萬(wan) 人。如今年生產(chan) 手工刺繡品、工藝品30萬(wan) 件,刺繡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已達上千萬(wan) 元規模。手工刺繡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當地婦女居家靈活就業(ye) 、拓寬收入渠道、勤勞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