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零碳”成為新潮流新風尚
零碳園區、零碳辦會(hui) 、零碳婚禮,甚至還有零碳飲料、運動鞋……近年來相關(guan) 字眼頻頻見諸報端網端,值得關(guan) 注。
何為(wei) “零碳”?從(cong) 實施“零碳”辦會(hui) 的首個(ge) 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中,就可見一斑。據報道,“零碳”辦會(hui) 是指以舉(ju) 辦的會(hui) 議為(wei) 對象,按照碳減排措施的實施、碳排放預算、碳排放幹預、碳排放量核算與(yu) 評估、碳中和評價(jia) 、碳中和標的物的交易與(yu) 抵消,確保會(hui) 議碳中和。也就是說,在盡力低碳、綠色、無廢辦會(hui) 的同時,通過購買(mai) 普惠減排量和碳匯減排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自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後,關(guan) 於(yu) “零碳”的研究迅速升溫,論文數量出現大幅上升。但目前“零碳”並沒有確切定義(yi) ,因其涉及核算範圍、核算的排放種類、參考指標的單位、目標年份、是否采用補償(chang) 和抵消措施等多方麵,學界業(ye) 界也看法不一。可以肯定的是,“零碳”並不等於(yu) 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在現實生活和媒體(ti) 報道中更接近“低碳”“碳中和”的概念。
雖然不乏爭(zheng) 議,但“零碳”受追捧的背後,有觀念的轉變,也有實踐的探索,並非“玩噱頭”“推概念”。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實現“零碳”有四個(ge) 流程,核算、減排、抵消和認證,每個(ge) 環節其實都不簡單。以有數據可查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hui) 為(wei) 例,主辦方在實施了一係列碳減排行動的同時,根據活動數量、參會(hui) 人數以及交通、餐飲、住宿等情況計算出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後通過購買(mai) 林業(ye) 碳匯項目減排量的方式,實現峰會(hui) “零排放”。在小眾(zhong) 群體(ti) 中開始流行的“零碳”婚禮也是這個(ge) 思路,可見,無論是作為(wei) 生產(chan) 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零碳”行動都實實在在減少了碳排放,值得成為(wei) 一種流行趨勢。
還有一些特定場景中,“零碳”也可理解為(wei) 零使用化石燃料。例如一些地區的“零碳鄉(xiang) 村”“零碳驛站”建設,就是通過購買(mai) 光伏和風力電,或者屋頂光伏發電及智能化儲(chu) 能設備,實現“綠電”供應。作為(wei) 一種包裝方式和概念,其內(nei) 涵和外延雖然略有不同,但繞不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核心表達。
不久前,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提出,要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nei) 生動力的關(guan) 係,“激發起全社會(hui) 共同嗬護生態環境的內(nei) 生動力”。從(cong)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多次提及“零碳”,到首批“零碳中國”評價(jia) 標準成果發布,再到“零碳”公共活動日漸多元,“零碳”不僅(jin) 是一種倡議、一種導向,而且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主體(ti) 加入進來、行動起來。
由此來看,“零碳”概念瑕不掩瑜,也並非遙不可及。在宣傳(chuan) 推廣過程中,也不妨打開思路,以此拉動公眾(zhong) 減碳需求,進一步激發大家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零碳”成為(wei) 新潮流新風尚。 (陸 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