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超長“三伏天”謝幕,處暑養生要“三防”“三宜”

發布時間:2023-08-23 16:26:00來源: 揚子晚報

  8月23日迎來處暑節氣,“處暑”有“暑氣至此而止”的意思,隨著8月20日“出伏”,長達40天的“三伏天”終於(yu) 結束,但是暑熱天氣的餘(yu) 威仍在,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專(zhuan) 家提醒,晝夜溫差開始增大,氣候幹燥、降水少,所以這個(ge) 時候的養(yang) 生在於(yu) 預防“秋乏”、秋燥和黴菌。

  通訊員 楊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1 防秋燥 養(yang) 肺飲食宜潤

  出伏過後雖然中午依舊熱,但是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特別是在處暑節氣之後,“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征明顯。這個(ge) 時候飲食上要潤一點。 “出伏”之後,夏季開始真正意義(yi) 上向秋季過渡,氣候逐漸幹燥,人體(ti) 的肺氣相對旺盛。

  該院老年病科顏延鳳主任中醫師介紹,中醫認為(wei) “肺主秋,收斂,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shang) 害。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芹菜、菠菜、芝麻、豆類及奶類。適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豆腐、百合蓮子湯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yang) 心的功效。

  2 防“秋乏” 養(yang) 神入睡宜早

  出伏以後很多讀者朋友容易感到疲乏,很多人會(hui) 感到懶洋洋的,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對此,顏延鳳提醒,出伏之後一直到處暑節氣,是天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ti) 內(nei) 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可能出現睡眠不足的現象,特別是老年朋友。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xi) 慣,“秋乏”更容易出現。如果出現比較嚴(yan) 重的睡眠問題,可以嚐試中醫調理。 要減緩“秋乏”,顏延鳳建議大家,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與(yu) 此同時,還要注意日常鍛煉,如早晚散步、打八段錦等。

  3 防黴菌 通風換氣宜勤

  出伏以後,溫度會(hui) 逐漸降下來,給了黴菌適宜的繁殖溫度,而且出伏後的雨水會(hui) 逐漸增多,隻要空氣中的黴菌遇到適宜條件,便會(hui) 在媒介物上生菌。 夏秋交替時節,人體(ti) 抵抗力和免疫力會(hui) 有所下降,加上氣候幹燥,皮膚也容易出現多種問題。該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孫捷提醒,三伏天的時候空調大開,通風次數少,病菌容易聚集室內(nei) ,出伏後,要注意通風勤一點,準備換秋裝的讀者朋友,應把衣物從(cong) 箱中取出,掛在通風幹燥的地方,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鬥熨一下,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以保證良好的通風。皮膚感到不舒服的讀者可以到醫院皮膚科就診,排查皮膚疾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