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建築工地來了一群大學畢業生

發布時間:2023-08-23 16:3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畢業(ye) 於(yu) 南京工業(ye) 大學的趙瑞麗(li) ,已在海南在建最高樓“海南中心”的工地上幹了一個(ge) 多月。這一個(ge) 多月裏,她印象最深的是在工地現場砌築。

  “曾以為(wei) 簡簡單單地把磚對齊就可以了,但做到平整漂亮竟是如此困難。”現場的工人們(men) 先給她示範了一下,但輪到自己動手砌,趙瑞麗(li) 發現砌完中間還是有一道明顯的分界線。

  這是她入職中建三局華南公司後到工地上做的第一份活兒(er) 。和趙瑞麗(li) 一樣在海南中心的建築工地上還有14名年輕人,他們(men) 雖然各自經曆不同,但都有一個(ge) 共同的選擇:走上工作崗位,追求更符合預期的未來。

  趙瑞麗(li) 的家鄉(xiang) 在甘肅隴南,大學的專(zhuan) 業(ye) 是土木工程,當時的4人間宿舍中,3人選擇就業(ye) ,另外一名則準備出國留學。大四上學期秋招時,趙瑞麗(li) 投出了幾十份簡曆,最終被中建三局錄用。回憶擇業(ye) 時的場景,趙瑞麗(li) 說,求職前她曾考慮過讀研,但反複權衡後,還是認為(wei) 應該盡早走進職場。

  來自海南省萬(wan) 寧市的肖傳(chuan) 龍畢業(ye) 於(yu) 中北大學安全工程專(zhuan) 業(ye) ,大四寒假時他專(zhuan) 門申請到海南中心項目工地實習(xi) 一個(ge) 月。這個(ge) 項目是國內(nei) 最矚目的在建超高層項目,運用了“空中造樓機”等一係列行業(ye) 領先技術,這對於(yu) 建築畢業(ye) 生而言有著不小的吸引力。正因如此,肖傳(chuan) 龍向公司積極推薦同學,最終有3名同學和自己一起入職。

  “每天在工地上至少步行一萬(wan) 步。”肖傳(chuan) 龍說,自己被分配的第一個(ge) 鍛煉崗位是安全實習(xi) 崗,和自己所學的專(zhuan) 業(ye) 對口,適應起來完全沒問題。但對其他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來說,全新的鍛煉崗位可能和自己大學所學專(zhuan) 業(ye) 毫不相關(guan) ,需要像海綿一樣汲取新知識。

  安全工程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劉成灝曾擔心不能適應新的環境。他說,“大學期間,我對建築行業(ye) 是有一定偏見的,覺得可能是一個(ge) 塵土飛揚的環境。”但海南中心的項目工地和他的想象有很大差異,“項目施工現場環保設備都很完善,包括噴淋、除塵等,人員管理也很高效,顛覆了我對工地的傳(chuan) 統印象。”劉成灝說,能夠在一個(ge) 全新的領域學習(xi) ,機會(hui) 難得。他和一起來的畢業(ye) 生們(men) 想法一致,“向老師傅請教,向書(shu) 本請教”。

  一個(ge) 多月的工地生活,讓這群大學畢業(ye) 生適應了機械轟鳴的工地,更漸漸適應了海南島夏季的高溫,戴著安全帽,穿上工作服,穿梭於(yu) 工地上的各個(ge) 點位。

  與(yu) 這些新同事相處一個(ge) 多月後,海南中心項目行政總監張天林對這群新入職員工抱有很高期待。在他看來,精心挑選的人才隻有通過不斷淬煉才能得到成長,這也是企業(ye) 已施行9年的新員工“精淬計劃”。這群年輕人在項目工地要經曆安全、生產(chan) 、商務、技術等崗位的淬煉,跟著公司的各個(ge) 項目一起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 實習(xi) 生 喻文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