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低齡消費令人憂 未成年人整形當三思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及未成年消費者,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有法律界人士建議,“對於(yu) 未成年人接受整形項目,有兩(liang) 個(ge) 特殊性應被列入法律規範,一是純美容目的整形手段應當原則性禁止,有條件例外;二是宣傳(chuan) 和推廣,應當避免使用未成年人進行宣傳(chuan) ,包括一些在國外已經屬於(yu) 成年但是在中國仍屬於(yu) 未成年人的外籍代言人。”
——————————
正值暑期,不少未成年人選擇進行醫美整形,一些醫美機構也把未成年人、大學生和準大學生當作重點對象,通過各種營銷方式吸引他們(men) 的眼球。
近幾年,醫療美容行業(ye) 熱度不減,醫美不再隻是“熟齡”人士的選擇。根據醫美平台新氧發布的《2022年醫美行業(ye) 白皮書(shu) 》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20歲以下的醫美消費者占比達11.12%,出現醫美消費年齡前置等新現象。未成年人進行醫美有哪些風險,又該如何進行安全保障?
未成年人也有容貌焦慮
容貌焦慮正在影響未成年群體(ti) 。沫沫在網上發帖回憶,“初中的時候英語課學五官的單詞,英語老師看到我的鼻子說,‘xxx has a big nose.’”,她覺得自己並沒有因此討厭老師,但“這麽(me) 多年都會(hui) 偶爾回憶起她的那句話”。小芥也分享了她的經曆:初中時女生被男生取難聽的綽號,整容後這種惡意也沒有消失,甚至到畢業(ye) 後再參加班級聚會(hui) ,還會(hui) 有同學直指她的改變,繼續取笑。
小柯在17歲時開始接觸醫美,高三時做過雙眼皮手術、玻尿酸注射等項目。“當時考試考得好,我媽問我有什麽(me) 願望,我說我想剌雙眼皮,後來爸媽共同出錢,我就去做了。”麵對“為(wei) 什麽(me) ”的問題,小柯很坦然:“我從(cong) 初中開始就貼雙眼皮貼,每天都要貼,覺得雙眼皮好看……當時覺得自己不夠漂亮,不自信。”現在小柯已經24歲,隨著自信心的增長和對醫美項目認知的提升,她不再頻繁動刀。
除了容貌焦慮外,未成年人還麵臨(lin) 著新式營銷的衝(chong) 擊。各色醫美App將廣告營銷內(nei) 容和素人整形案例混在一起,在首屏展示,配合免費的“模擬雙眼皮”“AI測膚質”等技術型測試項目,以及大量“新人特惠”“錯過等一年”等銷售手段,吸引年輕人的眼球。此外,部分廣告以個(ge) 人分享的形式出現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些平台甚至成為(wei) 虛假信息的重災區。真真假假之間,未成年人很難辨別。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克明認為(wei) ,暑期學生做的醫美項目治療有兩(liang) 大類,一種是純粹的美容手術,另一種是畸形治療,例如去瘢痕、體(ti) 表黑痣以及對上唇畸形、鼻畸形等的矯形整治等。相對來講,目前未成年手術還是以畸形治療為(wei) 主。“未成年人做醫美項目,很多時候是因為(wei) 畸形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這些未成年求美者平時沒什麽(me) 時間,隻有放了假才有時間做手術”。
不可否認的是,未成年人醫美項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對於(yu) 部分天生外貌有遺憾的孩子,醫美項目能給他們(men) 帶來適當的補救。有網友發文回憶:“初中同學因為(wei) 小時候被開水燙傷(shang) 留了疤,留了十多年半邊臉的劉海。手術後才把劉海慢慢梳了上去……從(cong) 一個(ge) 小孩走路跑步總是捂著臉上的頭發,不參加集體(ti) 表演、領獎狀都低著頭不敢和人對視怕被看到‘爛臉’,到現在終於(yu) 可以抬著頭享受突然吹過的一陣風。”
未成年人醫美應三思而行
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過早醫美消費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須三思而後行。王克明不建議給未成年人做純粹的美容手術。“從(cong) 醫學角度來說,未成年人還在生長階段,發育處於(yu) 非穩定狀態,另外,比較大的手術項目,甚至有可能影響五官的生長發育。”他指出,醫療美容項目是錦上添花的事情。雖然也有未成年人在家長陪同下來谘詢眼睛、鼻子等項目,但王克明指出,眼睛、鼻子手術恢複時間比較長,且涉及到多種選擇方式,一般建議上大學後再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範巨峰指出,從(cong) 醫學上來講,很多情況下未成年人不能做複雜的醫美項目。“舉(ju) 個(ge) 例子,如果16歲以前取了肋骨隆鼻的話,第一影響肋骨的發育,第二若隆鼻幾年後鼻骨再次發育,可能會(hui) 出現畸形和變形。”王克明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求美者,“她年輕時候就做了拉皮手術,幾年後狀態不如預期,修複難度也較大。”
醫療美容行業(ye) 涉及專(zhuan) 業(ye) 性、安全性、審美等多方麵問題,即使是成年人也難免“踩坑”,未成年人的審美處於(yu) 變化當中,經濟能力、信息篩選能力也較為(wei) 薄弱,抵禦醫療風險與(yu) 經濟風險的能力相比之下更為(wei) 不足。
小柯在進行鼻綜合手術時,就遭遇了“翻車”:“我當時沒有尋求父母的幫助,甚至也沒有告訴幾個(ge) 朋友。”她一個(ge) 人前往醫療機構抽血、化驗、手術,最後簽下了1.28萬(wan) 元、共24期的分期付款協議。“當時年紀小,不是很懂維權。我去谘詢的時候,醫生就忽悠我做價(jia) 格比較高的。第一次沒做好,假體(ti) 在鼻子裏歪掉了,去找他們(men) 就告訴我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重新做,我不滿意也沒辦法,結果一兩(liang) 年後我再去找,這家機構已經不在了。”
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發布消費提示,提醒廣大家長及未成年消費者,理性看待醫美需求。其中提到,未成年人就診時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謹遵醫囑,如實填報年齡,並且遵照主診醫師從(cong) 身體(ti) 健康、正常發育角度給出的專(zhuan) 業(ye) 評估和合理建議。同時,家長及未成年消費者應在術前詳細查看診療方案、合同內(nei) 容及收費明細,並結合自身客觀需求及身體(ti) 發育情況與(yu) 主診醫師詳細溝通,全麵知悉所做項目的各項內(nei) 容以及風險性與(yu) 禁忌症。對於(yu) 某些不正規的醫療機構利用“平價(jia) 醫美”“1元醫美體(ti) 驗”等營銷噱頭招攬未成年消費者“入局”,推銷各類項目及產(chan) 品,並誘導其使用貸款平台借款或分期付款,消費者不要盲目聽信此類醫療機構的話術,務必客觀、理性做出抉擇。
王克明表示,目前醫療美容機構數量不斷增加,隻要是正規的、有醫療資質的醫院都可以去谘詢,公立和私立機構都可以考慮,但是未成年人如果要做手術還要謹慎。“手術做不好的話,後期修複會(hui) 帶來很大負擔,心理也會(hui) 受到創傷(shang) ,需要更長時間的心理恢複。”他強調,大部分問題最後歸結下來就是醫療安全問題。
他建議消費者多谘詢一些醫生,充分說明自己的需求,多對比不同醫生給出的方案,客觀評價(jia) 哪種治療方案更符合預期,避免因為(wei) 信息不透明而盲目接受手術。“此外,消費者心理執念對手術方案與(yu) 結果也有較大影響,比如消費者非要做不符合常規邏輯的手術項目,又選擇了非正規的渠道,可能做完之後會(hui) 發現根本不是想要的效果,再修複就很麻煩。”
為(wei) 未成年人撐起法律保護傘(san)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青少年開展醫療美容作出了相關(guan) 規定,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條指出“未經監護人同意,不得為(wei) 無行為(wei) 能力或者限製行為(wei) 能力人實施醫療美容項目”。地方性條例也包含了類似規定,2014年廣州市發布《廣州市未成年人保護規定》,首先提出未成年人醫美須經其法定監護人同意;2022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均明文規定,要求未經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同意,任何機構都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療美容服務,並製定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此外,市場監管總局於(yu) 2021年11月發布的《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明確,重點打擊違背社會(hui) 良好風尚,製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yu) “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麵評價(jia) 因素做不當關(guan) 聯或者將容貌出眾(zhong) 與(yu) “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jia) 因素做不當關(guan) 聯等情形。北京市衛健委會(hui) 同市市場監管局於(yu) 日前聯合印發的《北京市醫療美容服務合同(試行)》示範文本也強調,美容醫療機構“不得製造容貌焦慮”。
近幾年,未成年醫美問題也成為(wei) 全國兩(liang) 會(hui) 關(guan) 注的一個(ge) 重點。2020年,全國人大代表廖華歌建議“除一些先天性的缺陷需要進行醫療性整容外,不允許青少年進行整容”。2022年全國政協委員胡衛也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了相關(guan) 提案,建議“明令禁止對未滿18歲的青少年進行非必要的醫美手術”。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明確要求,要細化未成年醫療美容限製性規定。從(cong) 地方到國家,逐步細化未成年醫美限製性規定,加嚴(yan) 規範醫療美容行業(ye) 監管政策,加速了未成年人醫療美容監管法治化、常態化的進程。
上海瀛泰(臨(lin) 港新片區)律師事務所翁冠星律師介紹,從(cong) 法律基本原理以及我國民法典的具體(ti) 條文看,法律向來不鼓勵青少年從(cong) 事基於(yu) 其本身智力和身體(ti) 發育狀況所能達到的理解力以外的事務,包括醫美和整容。盡管當下的青少年對於(yu) 客觀社會(hui) 和世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理解和認知,但其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宣傳(chuan) 誘導,因此根據現有醫學技術,法律應當對純美容屬性的整形及醫美項目采取保守態度。
翁冠星認為(wei) ,對於(yu) 未成年人接受整形項目,有兩(liang) 個(ge) 特殊性應被列入法律進行規範,一是純美容目的整形手段應當原則性禁止,有條件例外;二是宣傳(chuan) 和推廣,應當避免使用未成年人進行宣傳(chuan) ,包括一些在國外已經屬於(yu) 成年但是在中國仍屬於(yu) 未成年人的外籍代言人。此外,翁冠星建議,在建設未成年人保護體(ti) 係方麵可以通過“建立針對青少年的醫美和純美容整形手段原則性禁止、限製條件例外的規製體(ti) 係”“規範醫美整形行業(ye) 準入、從(cong) 業(ye) 標準和監管標準”“規範醫美整形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準入、考核、培訓及監管懲罰體(ti) 係”等方式進行保護體(ti) 係的建設。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被采訪醫美消費者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若一 實習(xi) 生 李怡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