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台胞走進吉林鄉村:於鄉村振興中見大陸發展
中新網長春8月27日電 (高龍安)長白山下的馬家崗村草木茂盛、氣溫涼爽。經過一段土路,一片沙棘林出現在眼前,茂密的枝葉裏藏著即將成熟的果實。明明是第一次來到祖國大陸,“00後”台胞湯樂(le) 野卻對這裏有種莫名的熟悉,“好想幫村民一起修剪枝葉。”
第二屆兩(liang) 岸春天報導文藝營27日在吉林長春收官。過去的一周裏,近40位台灣籍學者、高校教師、學生在吉林省白山市的馬家崗村、果園村等地開展田野調查,了解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湯樂(le) 野的家鄉(xiang) 在台灣嘉義(yi) ,從(cong) 小與(yu) 父母一起經營阿裏山下的咖啡園,修枝、除草、摘果他樣樣在行,咖啡和沙棘略有相似之處,他很感興(xing) 趣。他聽說,馬家崗村是依靠這片沙棘林脫貧致富的。
多年前的馬家崗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2016年初,在吉林省台聯工作的定居台胞蔡光潔在此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帶領村民搞沙棘種植、生態雞養(yang) 殖、光伏發電等項目,離任前,村子大變樣,村民收入翻了倍。
來大陸求學一年有餘(yu) 的“00後”台胞黃茗敏第一次走進大陸的農(nong) 村,她想探究,到底什麽(me)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黃茗敏說,在台灣,民眾(zhong) 對大陸的資訊接觸有限,偶爾聽過“鄉(xiang) 村振興(xing) ”四個(ge) 字,對其內(nei) 涵了解甚少。她關(guan) 心的是,在遠離城市的鄉(xiang) 村,村民如何解決(jue) 飲水問題,就醫條件怎樣,孩子們(men) 去哪上學?
在村裏,黃茗敏看到了成排的新建磚房和不同於(yu) 城市的自來水管道;蔡光潔為(wei) 青年台胞們(men) 講解,村民們(men) 如何使用新型農(nong) 村合作醫療看病;孩子們(men) 在鎮上的中心校上學,村裏已經走出了好幾位大學生……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國際傳(chuan) 播研究院院長呂新雨介紹,參營台胞多數為(wei) “00後”,部分台胞是第一次走進祖國大陸。她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能夠折射出大陸發展的諸多方麵,值得青年台胞們(men) 深入探究。
“馬家崗村的脫貧路上有青年台胞奮鬥的身影,是值得島內(nei) 青年學習(xi) 的榜樣。”擔任文藝營營長的台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hui) 董事長藍博洲表示,這次活動讓島內(nei) 青年了解到,生活在大陸的青年台胞在做什麽(me) ,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心中懷有怎樣的理想。
藍博洲認為(wei) ,引導青年台胞走進大陸鄉(xiang) 村,聽農(nong) 民講講真心話,看看農(nong) 村發展變化實況,將引發深層次思考,理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真義(yi) ,有助於(yu) 加深兩(liang) 岸民眾(zhong) 的文化與(yu) 情感認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