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孩子們該如何培養數字思維
“我給大家看兩(liang) 首七絕詩,一首是古人寫(xie) 的,一首是人工智能係統寫(xie) 的。大家細細品味一下,哪首詩寫(xie) 得好?”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鬆站在台上,對台下的孩子們(men) 說。
這是8月20日於(yu) 清華大學舉(ju) 辦的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hui) 現場發生的一幕。本屆小會(hui) 是2023全國科普日科普專(zhuan) 項行動、宋慶齡少年兒(er) 童未來科學日係列活動,主題為(wei) “用AI改編世界”。相關(guan) 領域的科學大咖們(men) ,從(cong) “國家AI戰略”“大模型技術前沿”“AI創新應用”“科幻中的AI現實”等維度,帶領青少年係統了解AI前沿技術,激發他們(men) 探索科學的熱情。
“第一首詩:‘鬆間路轉山亭古,嶺外窗臨(lin) 繡壤豐(feng) ,遊目騁懷差可慰,黃雲(yun) 將次熟西風。’第二首詩:‘嶺上鬆杉照眼青,水邊樓閣列窗欞,幽居遠對三峰碧,僧舍分明隱霧屏。’大家覺得哪首寫(xie) 得好?”孫茂鬆大聲提出了問題。
台下的孩子們(men) 紛紛舉(ju) 手作出了選擇,投票給第二首詩的人數“是第一首的兩(liang) 倍”。
孫茂鬆很快公布了答案,第一首詩的作者是乾隆,第二首的“作者”,則是孫茂鬆團隊從(cong) 2015年起自研的AI詩歌寫(xie) 作模型“九歌”。
“我們(men) 不會(hui) 被機器整體(ti) 取代——既要充分樂(le) 觀,但是也要充分警惕‘每個(ge) 人作為(wei) 個(ge) 體(ti) 會(hui) 不會(hui) 被替代’。青年人必須不斷提高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孫茂鬆對台下的青少年說。
對於(yu) 這一點,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副主席沈蓓莉也提到,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培養(yang) 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ang) 的重要基礎。而提升青少年的整體(ti) 科學素養(yang) ,對於(yu) 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清華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向波濤表示,如今的青少年,是與(yu) 人工智能共同成長的一代。他鼓勵孩子們(men) ,在未來的學習(xi) 和成長中“把握時代機遇,不斷創新進步”。
活動現場,騰訊青年發展委員會(hui) 副主席李航與(yu) 自己的“數字人”同台,引發了現場青少年的驚歎。隨後,他分享了騰訊與(yu)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hui) 聯合調研的一組數據——有近70%的受訪家長認為(wei) AI和編程對孩子非常重要,但一半以上受訪青少年未接受過AI啟蒙;54%的受訪家長認可應在家庭教育中為(wei) 孩子啟蒙AI,但隻有0.9%的受訪家長能做到。
“AI井噴的時代已經來了,孩子們(men) 該怎麽(me) 學,學什麽(me) ?聚焦AI和編程,是一件非常具體(ti) 的、或許能改變二三十年後生活的事情。”李航說。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也提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青少年必須培養(yang) 數字思維,培養(yang) 對基礎科學的了解,培養(yang) 人工智能相關(guan) 基礎技能,培養(yang) 快速學習(xi) 的能力,以及培養(yang) 好奇心。
就像沈蓓莉在活動開場時所說的那樣,希望青少年可以一直保持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誌向,最終,“勇攀科學高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