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新模式 網上興起異地交換“特產盲盒”
網上興(xing) 起異地交換“特產(chan) 盲盒”
陌生人社交新模式,有人歡喜有人憂
陌生網友通過口頭約定,互寄家鄉(xiang) 特產(chan) ,最近,互聯網各大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互換特產(chan) ”的風潮。山東(dong) 大哥豪寄35斤特產(chan) 暖了網友的心,但也有網友吐槽寄出特產(chan) 後遭遇拉黑。心理專(zhuan) 家告訴記者,“互換特產(chan) ”的行為(wei) 也涉及信任的建立和權衡風險與(yu) 回報的心理過程,從(cong) 眾(zhong) 的同時也要警惕隱私暴露的風險,以及回報和期望不一致的失落,從(cong) 而降低我們(men) 社交的欲望,對社會(hui) 產(chan) 生不信任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陌生人之間互寄家鄉(xiang) 美食,拆“特產(chan) 盲盒”好歡樂(le)
在小紅書(shu) 等社交平台上,陌生人之間互寄家鄉(xiang) 特產(chan) ,這本是吃貨的遊戲,沒想到成為(wei) 網友新的社交方式。
在一眾(zhong) 開箱熱門視頻中,山東(dong) 大哥寄出的特產(chan) 羨煞網友。原本約好互換200元特產(chan) ,但山東(dong) 這位大哥郵來了整整35斤的特產(chan) 。其中有燒餅、鵪鶉蛋、胖大海、薛記奶棗、芝麻醬、小蛋酥、果丹皮、海蜇頭、麻辣雞、蜜三刀、煎餅、蟹子醬、嶗山可樂(le) 、高粱飴、火腿、阿膠固元膏等等近百種小吃,令人大開眼界。
這波操作十分拉好感,還帶火家鄉(xiang) 美食。視頻下評論區網友紛紛感歎:“果然是好客山東(dong) !”網友表示,“這大哥太實在。“他送的東(dong) 西有的真不是很便宜。”有人認出蜜三刀是隆盛的,要排隊好久,很有誠意了。還有網友表示,拉個(ge) 清單吧,準備照著買(mai) 了。此外,還有廣西女子分享了與(yu) 廣東(dong) 網友互換特產(chan) 的視頻,整整一箱廣西特產(chan) 包括手工酸嘢、槐花糕、螺螄粉、龜苓膏等等,網友紛紛表示:“有個(ge) 廣西朋友真幸福!”
網友表示,拆開對方的特產(chan) 有種“拆盲盒”的感覺。就著此類分享帖,網友們(men) 在評論裏熱火朝天地討論各地美食。“濟南有什麽(me) 特產(chan) ,我不能寄把子肉吧,會(hui) 壞的。還有什麽(me) 特產(chan) ?”“想換雲(yun) 南的鮮花餅和菌子,我是內(nei) 蒙+東(dong) 北。”
談及幾次互換特產(chan) 的經曆,雲(yun) 南林先生表示,“我覺得每個(ge) 地方的美食文化差異很大,互換特產(chan) 的過程讓我感受到外地朋友的熱情,雖然素未謀麵,但是通過寄來的特產(chan) 能感受到他們(men) 也在很用心地為(wei) 家鄉(xiang) 做宣傳(chuan) 。”
也有人吐槽寄出特產(chan) 後被拉黑,你會(hui) 相信陌生人嗎?
有人感受到誠意,也有不少人吐槽換來的特產(chan) 價(jia) 值不對等,甚至有人表示受騙,寄出特產(chan) 後被對方拉黑。“我給他寄了四川香腸,加上運費150元。給他寄過去後,就被拉黑了。”隨後得知此人已經騙了很多網友。吳女士表示她花費380元寄去了潮汕牛肉丸,但對方最後寄過來兩(liang) 包紙巾,這讓她難以接受。
想吃特產(chan) 為(wei) 啥不能自己買(mai) ,為(wei) 什麽(me) 要選擇互寄呢?有網友解讀說,“交換表明大家對彼此的信任,也是對家鄉(xiang) 的宣傳(chuan) ,又是有趣新奇的體(ti) 驗。當地人寄的特產(chan) 比較靠譜,比較能代表當地特色。”
“你怎麽(me) 敢相信的?同城出閑置都不敢像你這麽(me) 大膽。”“還是不要賭陌生人吧!”有不少網友認為(wei) 陌生人互寄特產(chan) 不靠譜。“與(yu) 其互寄,不如讓各地網友說說,有什麽(me) 好吃的能在網上買(mai) 到,這樣更安心,互寄特產(chan) 如果價(jia) 值不對等,還覺得虧(kui) 欠。”
警惕隱私暴露的風險,以及回報和期望不一致的失落
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江蘇·南京12355心理專(zhuan) 家智庫成員、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思政高級講師韓寧為(wei) 記者分析了“特產(chan) 互換”盛行背後的心理。
“首先人有社交需求,而這個(ge) 現象正好反映了人們(men) 在網絡社交中尋求社會(hui) 認同和聯係的基本需求。陌生人之間,通過分享特產(chan) 來建立聯係,可以滿足個(ge) 體(ti) 在社會(hui) 中被理解、被認可的願望。”韓寧認為(wei) ,隨著社會(hui) 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men) 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聯係的廣度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中出現網絡交換物品也是時代的產(chan) 物。
“互換特產(chan) ”的行為(wei) 也涉及信任的建立和權衡風險與(yu) 回報的心理過程。韓寧表示,人們(men) 在決(jue) 定是否參與(yu) 此類活動時會(hui) 考慮到可能的風險,比如被欺騙或失望。然而,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增加信任感,使其他人願意嚐試。當然個(ge) 體(ti) 在參與(yu) “互換特產(chan) ”時可能會(hui) 麵臨(lin) 社會(hui) 風險,包括欺騙和虛假的可能性。
網友熱衷“互換”的背後,也有從(cong) 眾(zhong) 效應。韓寧認為(wei) ,“互換特產(chan) ”的行為(wei) 被描述為(wei) 一種社會(hui) 風潮,即在社交平台上傳(chuan) 播的趨勢。人們(men) 可能會(hui) 受到其他人參與(yu) 的影響,從(cong) 而決(jue) 定嚐試類似的行為(wei) 。“這種行為(wei) 會(hui) 增加我們(men) 的社交廣度、分享的愉悅感以及部分的社會(hui) 認同感,但是也會(hui) 增加隱私暴露的風險,以及回報和期望不一致的失落,從(cong) 而降低我們(men) 社交的欲望,對社會(hui) 產(chan) 生不信任感。”韓寧表示,個(ge) 體(ti) 在參與(yu) 時需要謹慎權衡好處和風險,保持理性和警惕。同時,社會(hui) 平台和參與(yu) 者也需要關(guan) 注隱私保護和欺詐行為(wei) ,以維護正常的社交環境。
特產(chan) 互換一般都是本著平等交換的原則,一些交換雙方都會(hui) 提前商量好總價(jia) ,然後按照這個(ge) 價(jia) 格采購。采訪中,律師也提醒,如果對方在互換特產(chan) 過程中存在主觀惡意,收到快遞後立即拉黑,以不法占有為(wei) 目的,這類情況下對方的行為(wei) 在民事上可能構成欺詐,需要承擔退還貨物或者賠償(chang) 的法律後果。雖然兩(liang) 兩(liang) 交換屬於(yu) 個(ge) 人行為(wei) ,但如果行為(wei) 人對多人實施同樣欺騙行為(wei) ,且達到各個(ge) 地方“金額較大”的程度,就有可能涉嫌詐騙罪。建議需要互換的網友,不妨選擇一些有信譽、經過驗證的特產(chan) 交換平台進行互換。互換雙方要對產(chan) 品進行檢驗,以確保符合安全標準。此外,在交換特產(chan) 時,要注意保護個(ge) 人隱私,盡量隱藏個(ge) 人住所等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