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絲綢文化承載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發布時間:2023-08-28 15:36:00來源: 人民日報

  7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曆史文化街區,步行察看古街風貌,觀看蘇繡製作,體(ti) 驗年畫印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代代相傳(chuan) ,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絲(si) 綢源於(yu) 桑樹,取自蠶絲(si) ,經精工巧織,得綾羅綢緞,彰顯貴之榮。5000多年前,華夏先民發明了種桑養(yang) 蠶和繅絲(si) 織綢,後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2000多年前,絲(si) 綢開啟了東(dong) 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也見證了東(dong) 方文明走向世界。光陰流轉,作為(wei) 中國古代的偉(wei) 大發明,絲(si) 綢已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今時今日,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絲(si) 綢文化在當代國際舞台愈發閃亮奪目。

  飛馬傳(chuan) 神,絲(si) 路連東(dong) 西

  古希臘時期,人們(men) 以馬神珀伽索斯為(wei) 原型,創造了生有雙翼的飛馬形象。古希臘陶器上的飛馬一路東(dong) 行,飛過波斯,躍離粟特,走進中國,與(yu) 從(cong) 東(dong) 向西傳(chuan) 播的絲(si) 綢相遇,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沿途使用最為(wei) 廣泛的織錦紋樣之一。從(cong) 地中海沿岸的安底諾伊到中亞(ya) 的粟特,再到中國新疆、青海、甘肅等地,都出土過不少織有飛馬紋樣的織錦實物,在中國絲(si) 綢博物館、法國裏昂紡織博物館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類似的“飛馬”織錦藏品。這一神獸(shou) 形象出現在不同時空的不同物質載體(ti) 上,寄寓著人們(men) 樸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對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

  2020年,為(wei) 紀念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聯合申遺成功,中國絲(si) 綢博物館牽頭發起國際人文交流活動——“絲(si) 綢之路周”,每年於(yu) 絲(si) 路沿線不同國家或中國不同省份舉(ju) 辦,連續4年吸引來自22個(ge) 國家的200多家文化機構、2000餘(yu) 萬(wan) 人次參與(yu) 。而頗有辨識度的飛馬形象則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周”徽標設計的靈感來源,與(yu) 5個(ge) 顏體(ti) 漢字組合,展現了絲(si) 綢之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東(dong) 西文明互鑒的意蘊。

  7月19日,以“絲(si) 路同行 互鑒共贏”為(wei) 主題的“2023絲(si) 綢之路周”在中國絲(si) 綢博物館舉(ju) 行。本次活動由首個(ge) 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匈牙利擔任主賓國,中國、法國、泰國、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等多個(ge) 國家的博物館共同參與(yu) 。

  作為(wei) 今年“絲(si) 綢之路周”的重要活動,“絲(si) 路綺粲:16—17世紀匈牙利艾斯特哈茲(zi) 家族絲(si) 綢服飾展”和“文明大觀:絲(si) 綢之路上的敦煌”兩(liang) 大主題展覽於(yu) 近期開幕,展示絲(si) 綢之路對沿途地區絲(si) 綢文化傳(chuan) 播的卓越貢獻,以及位於(yu) 文明交匯點的敦煌見證絲(si) 路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交流互鑒、融合創新的曆史場景。“絲(si) 路綺粲”的展品均為(wei) 首次來到中國,其中13件貴族男士禮服采用意大利、西班牙和土耳其所產(chan) 的昂貴絲(si) 綢、天鵝絨和蕾絲(si) 量身定製;“文明大觀”則聚焦古代絲(si) 綢之路上的敦煌,栩栩如生的唐三彩胡人牽駝俑生動再現當時的胡商形象,1∶1精致複原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則融匯中國傳(chuan) 統神話、古希臘神話等多元文化題材於(yu) 一爐。兩(liang) 個(ge) 主題展覽中外結合,從(cong) 不同側(ce) 麵展現出古代絲(si) 綢之路上繁榮的商貿往來與(yu) 多彩的藝術創作。

  價(jia) 比黃金,絲(si) 藝通古今

  絲(si) 綢之路綿亙(gen) 萬(wan) 裏,延續千年。公元2世紀,中國運送到羅馬的上等絲(si) 綢售價(jia) 達每磅12盎司黃金,即454克絲(si) 綢等價(jia) 於(yu) 340克黃金,有“軟黃金”之稱,一度成為(wei) 歐洲最為(wei) 珍貴的紡織品。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便藏有一幅龐貝古城壁畫《花神芙羅拉》,畫中花神身著絲(si) 綢美服,留下動人倩影。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的《自然史》亦描述了絲(si) 綢遠銷羅馬的情景:“賽裏斯國林中產(chan) 絲(si) ,馳名宇內(nei) 。絲(si) 生於(yu) 樹葉上,取出、濕之以水,理之成絲(si) 。後織成錦繡文綺,販運至羅馬……”

  在曆史文獻中,關(guan) 於(yu) 西方掌握蠶絲(si) 生產(chan) 技術的曆史也有諸多記載。例如《大唐西域記》便記錄了傳(chuan) 絲(si) 公主將蠶種傳(chuan) 入瞿薩旦那國(古西域國名)的故事,《查士丁尼戰爭(zheng) 史》中也有印度僧侶(lv) 將蠶種放進竹竿手杖偷運至君士坦丁堡的記述。在絲(si) 綢流入世界各地以前,古巴比倫(lun) 人製作衣服多用羊毛,古印度人多用棉花,古埃及人則多用亞(ya) 麻。伴隨蠶絲(si) 生產(chan) 技術和紡絲(si) 技藝的廣泛傳(chuan) 播,各國人民因地製宜地創造出斑斕多彩的服飾文化。今天,印度和東(dong) 南亞(ya) 的紗麗(li) 、越南的奧黛、阿拉伯的長袍……許多國家的傳(chuan) 統服飾仍以絲(si) 綢為(wei) 首選麵料。

  近現代以來,絲(si) 綢產(chan) 業(ye) 愈發需要農(nong) 業(ye) 、工業(ye) 和服務業(ye) 融通發展。曆史上,曾有近70個(ge) 國家和地區種桑養(yang) 蠶。18世紀60年代,法國和意大利是當時世界的現代絲(si) 綢業(ye) 中心,養(yang) 蠶業(ye) 和繅絲(si) 技術領先其他國家;近代以來,日本政府大力發展現代養(yang) 蠶業(ye) ,蠶業(ye) 科學技術研究盛行,日本生絲(si) 產(chan) 量躍居世界首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蠶桑產(chan) 業(ye) 得到迅速發展,上世紀70年代,世界蠶業(ye) 中心重回中國。

  作為(wei) 世界上最早發明並利用絲(si) 綢的國家,中國在蠶桑絲(si) 綢領域孕育發展的精巧工藝與(yu) 文化智慧日益得到世界認可。其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chuan) 統桑蠶絲(si) 織技藝和南京雲(yun) 錦織造技藝,代表了世界古代紡織技藝的最高水平;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山東(dong) 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浙江湖州桑基魚塘係統,分別以立體(ti) 交叉吸水固土網絡和良性生態循環係統展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農(nong) 耕智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近現代中國蘇州絲(si) 綢檔案,則是迄今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最係統的絲(si) 綢樣本檔案。而蜀錦、雲(yun) 錦、宋錦、壯錦、緙絲(si) 、蘇繡、沈繡等一大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承載著中國絲(si) 綢文化的厚重曆史與(yu) 悠久傳(chuan) 承。

  國之佳品,禮儀(yi) 達中外

  中國素來被譽為(wei) “衣冠上國,禮儀(yi) 之邦”,禮儀(yi) 文化承古至今。據《穆天子傳(chuan) 》記載,將絲(si) 綢作為(wei) 禮物相贈的傳(chuan) 統始於(yu) 西周。時至今日,在許多外交場合,精美的絲(si) 綢織繡品頻頻亮相。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hui) 上,“合禮”驚豔世界:“綾、羅、綢、緞”四種傳(chuan) 統絲(si) 織工藝與(yu) “平繡、亂(luan) 針繡、打籽繡、盤金繡”四種蘇繡針法匯集於(yu) 一條絲(si) 巾之上,輕盈柔軟,端莊秀雅。2014年亞(ya) 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上,與(yu) 會(hui) 領導人及配偶穿著宋錦真絲(si) 麵料製作的中式服裝,海水江崖的傳(chuan) 統紋樣寄托彼此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願望。

  以絲(si) 線為(wei) 墨,用針梭作筆,織錦、刺繡和緙絲(si) 呈現出中國絲(si) 綢織繡的高妙技藝,展現出中國文化藝術的精致優(you) 雅。100餘(yu) 年前,都錦生織就中國第一幅絲(si) 織風景畫《九溪十八澗》。今天,高密度全顯像數碼仿真彩色絲(si) 織技術在兼具傳(chuan) 統織錦主要特征的基礎上,改進傳(chuan) 統工藝,形成4500多種色彩,令織錦作品藝術表現力更強。現代織錦《清明上河圖》《梅蘭(lan) 芳戲裝藝術集錦》分獲第一、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hui) 金獎。刺繡大師沈壽在傳(chuan) 統繡藝基礎上,融合西方繪畫手法,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仿真繡”。珍藏於(yu) 南通博物苑的《蛤蜊圖》是其經典作品,作品采用纏針、施針、滾針等多種針法,通過明暗對比逼真表現出蛤蜊的質感。古有“一寸緙絲(si) 一寸金”之稱的緙絲(si) 通過“通經斷緯”的織法,能夠自由變換色彩,正反兩(liang) 麵如一,欣賞性和裝飾性頗強,極富立體(ti) 感。南宋朱克柔的《蓮塘乳鴨圖》是緙絲(si) 中的經典作品,現藏於(yu) 上海博物館。

  在今天的國際舞台上,絲(si) 綢以多彩之姿、多樣之貌,展現出絲(si) 綢產(chan) 業(ye) 的技術創新發展,反映了絲(si) 綢藝術創作的蓬勃生機。剛剛舉(ju) 行的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開幕式借助科技手段,用“蜀中瑰寶”蜀錦和蜀繡“鋪就”華彩奪目的錦繡之路,寓意著各國年輕人共創美好未來。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上,獎牌綬帶以24姆米厚的真絲(si) 綢桑波緞織就,高支高密的真絲(si) 綬帶質地柔軟,韌性極佳。

  回望曆史,從(cong) 最初的商品到跨越萬(wan) 裏、聯結中外的紐帶,絲(si) 綢走過千年歲月與(yu) 漫漫長路。矚目未來,絲(si) 綢將繼續在國際舞台綻放勃勃生機,承中華文明之精髓,添世界文明之絢爛。

  (作者為(wei) 浙江理工大學浙江省絲(si) 綢與(yu) 時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絲(si) 綢》雜誌總編輯)

  李啟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