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石椅村鄉村振興的樣子更美了

發布時間:2023-08-29 15:21:00來源: 人民網

  “小時候在這裏放牛,從(cong) 小玩到大,對這兒(er) 我非常有感情。”在鬱鬱蔥蔥的柳杉林間,陳愛軍(jun) 佇(zhu) 立了很久。

  陳愛軍(jun) ,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石椅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所在的石椅村,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山清水秀、雲(yun) 霧繚繞,被譽為(wei) “雲(yun) 朵上的山寨”。

  今年1月18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通過視頻連線向石椅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遊客們(men) 拜年,向全國廣大農(nong) 民朋友,向奮鬥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的同誌們(men) 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習(xi) 近平說,新時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把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和鄉(xiang) 村旅遊搞好,你們(men) 是一個(ge) 很好的樣子。希望大家繼續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績,一起邁向共同富裕,生活越過越紅火。

  “聆聽了總書(shu) 記的勉勵和囑托,石椅村幹部群眾(zhong) 備受鼓舞,積極性主動性更高了。”陳愛軍(jun) 說,石椅村依托特色水果、自然生態和羌族文化,從(cong)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村,逐步發展成為(wei) 全國文明村、鄉(xiang) 村旅遊模範村。如今,村裏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備,鄉(xiang) 村旅遊發展越來越好。

  科技助力 小產(chan) 業(ye) 念好致富經

  7月,石椅村的桐子李迎來采摘期。鬱鬱蔥蔥的果林裏,碩果壓枝,果香四溢,一顆顆成熟的李子披著薄薄的果霜,飽滿圓潤,令人垂涎。

  2008年地震後,石椅村村民陳繼述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始重建家園,跟隨村裏的規劃陸續種水果,開農(nong) 家樂(le) 。今年,陳繼述家的枇杷園和李子林都迎來好收成。

  “枇杷今年賣了6萬(wan) 元左右,李子賣了5萬(wan) 元。”陳繼述笑嗬嗬地說,水果不愁銷路,一部分被遊客買(mai) 走,另一部分商販上門收購,可以說供不應求。“我們(men) 的枇杷和李子品質好,因為(wei) 專(zhuan) 家經常到村上教我們(men) 如何管護果園。”

  “目前,全村建成枇杷基地1200畝(mu) ,間種精品苔子茶、桐子李800畝(mu) 。接下來,將在鞏固原有水果的基礎上,對山上的水果品種進行改良。”據陳愛軍(jun) 介紹,為(wei) 改良品種、提高品質,石椅村與(yu) 綿陽市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院簽署協議,從(cong) 2010年開始,聘請了市農(nong) 科院的研究員給村裏的果農(nong) 進行技術指導。“這為(wei) 以後石椅村擴大種植,果園實現標準化管理,創建品牌奠定了技術基礎。”

  “今年這株長得比較茂盛,就要隨時把多餘(yu) 的下梢抹去,這樣做是為(wei) 減少樹木養(yang) 分的消耗。”采摘季,綿陽市農(nong) 科院研究員任茂瓊在果園裏,手把手地給農(nong) 戶演示如何修枝。“抹梢的方法沒有固定模式,要根據它的長勢來判斷。目的是把樹枝修整得比較均勻,陽光透射下來每個(ge) 樹枝都能夠享受到,才能保證花芽分化,明年的果子才比較好。”任茂瓊一邊說,一邊仔細觀察農(nong) 戶的表情,看他們(men) 是否真的聽明白了。

  “要提前施肥,最好在國慶前就施下去。”任茂瓊發現農(nong) 戶過晚施肥,不放心的她又叮囑道:“等最冷的時候才去施肥,肥料的作用沒傳(chuan) 到樹體(ti) 上低溫就來了,不能施太晚了。國慶前後以有機肥為(wei) 主,再搭點平衡複合肥就可以了。”

  據了解,石椅村以災後重建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契機,大力發展水果產(chan)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實現致富;村裏成立了水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104戶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全村規範管理、統一銷售,並注冊(ce) “羌山綠寶”商標,打通線上銷售渠道,推進村集體(ti) 經濟發展。科學管理,助力特色水果逐步實現穩產(chan) 增收,每年水果種植都讓石椅村老百姓人均增收2萬(wan) 多元。

  依托生態 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

  每逢周末,石椅村就熱鬧非凡。村裏舒適的溫度和滿眼的青綠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遊客,時常一房難求。

  “我們(men) 一周基本上都是滿房,節假日就更不用說了。”民宿“爾瑪人家”的老板陳豔告訴記者,每當遊客來住店時,她都會(hui) 積極介紹村上的遊玩項目,如篝火晚會(hui) 、鍋莊舞表演,還有村上新打造的“林海石源”、茶研綜合體(ti) 等項目。“遊客覺得我們(men) 這兒(er) 很舒服,到處都是綠色,是個(ge) 天然氧吧。”

  陳豔所說的“林海石源”,其實是一片人工種植的柳杉林,林中大小不一的十幾塊岩石上有特殊的圖案,有的像魚骸骨,有的像扁長的葉片,還有大小不等的圈狀圖案,“專(zhuan) 家告訴我們(men) ,這是海洋生物化石,珍貴得很。”

  早在十幾年前陳愛軍(jun) 就想開發這片柳杉林。他說,現在終於(yu) 有機會(hui) 引進合適的開發商,對石椅村、對這片林進行整體(ti) 規劃,包括科普館、兒(er) 童遊樂(le) 園區、民宿、露營區等配套設施。“當然也包括對樹木的保護措施。修每一個(ge) 台階的時候,都要保證保護每棵樹,保護好化石。”

  陳愛軍(jun) 向記者介紹,石椅村明確規定,建設過程中不能亂(luan) 砍濫伐,每一處都聘請專(zhuan) 業(ye) 運營團隊對村上環境進行統一打造。“我們(men) 在打造‘林海石源’和茶研綜合體(ti) 的時候,動的每一棵樹,用的每一塊土地,都是經過相關(guan) 部門嚴(yan) 格審批的。審批同意過後,村上簽字認可,才能動工。”陳愛軍(jun) 說,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在開發的同時一定會(hui) 注重生態的保護。

  民族文化 既要“舞”起來,也要“活”起來

  暮色時分,星辰漸明。風過,撥開山腰間的雲(yun) 霧,一座座羌式小樓露出“真容”。火紅的燈籠、絢爛的篝火、嘹亮的歌聲……星光下的石椅村熱鬧不減半分。

  “我們(men) 在這裏感受到了濃鬱的民族氣息,體(ti) 驗了極富魅力的羌族舞蹈。”暑期,由成都幾所高校學生組成的調研組到石椅村參與(yu) 社會(hui) 實踐。夜幕降臨(lin) ,大學生們(men) 與(yu) 村民們(men) 一起跳鍋莊舞,感受羌族風情。

  “我們(men) 村是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羌文化濃鬱,注重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陳愛軍(jun) 說,石椅村組建文化誌願服務大隊,以羌年非遺傳(chuan) 承人母廣元為(wei) 核心誌願者,傳(chuan) 習(xi) 羌族優(you) 秀文化,給村民講羌族優(you) 秀家規家訓,教村民學習(xi) 羌歌羌舞,傳(chuan) 承羌繡技藝。“村裏保有傳(chuan) 統羌寨碉樓、祭祀台等,沿襲傳(chuan) 統生活方式,羌文化濃鬱。”

  石椅村還成立了旅遊文化公司,以轉山、餐飲、住宿、文化展演、銷售羌族服飾和土特產(chan) 為(wei) 主要經營項目。但光有這些羌族文化元素,還遠遠不夠。為(wei)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內(nei) 涵,石椅羌寨常態化推出了迎寨儀(yi) 式、舞龍巡寨、羌族祭山會(hui) 、羌山戀歌會(hui) 、羌族沙朗、非遺展演、壩壩宴等文化體(ti) 驗互動活動。“羌寨有‘羌’調,才能吸引遠近遊客;讓非遺元素活態傳(chuan) 承,也才能讓鄉(xiang) 村旅遊更有韻味。”陳愛軍(jun) 說。

  據了解,作為(wei) 一個(ge) 集觀光、體(ti) 驗、康養(yang) 為(wei) 一體(ti) ,農(nong) 文旅深度融合的典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石椅村年接待達20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一年達到1000萬(wan) 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wan) 元。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石椅村半個(ge) 小時就耍完了,隻有幾家人而已。”陳愛軍(jun) 將這件事告訴了石椅村的幹部們(men) ,與(yu) 大家一起思考如何進一步發展羌寨,傳(chuan) 承羌族文化,講好羌族人的故事。

  “大家探討一下需要改進的地方。”夜晚,圍著篝火,陳愛軍(jun) 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開啟夜話,“我覺得村裏還是缺文化氛圍,要把民族文化的美展示出來。”陳愛軍(jun) 認為(wei) ,不論寨子裏有沒有遊客來,都要將篝火點燃,不論會(hui) 不會(hui) 跳民族舞,都要將羌族服飾穿起來,這樣可以形成濃厚的羌族氛圍。

  “讓每個(ge) 創業(ye) 者講他們(men) 的故事。”“講每個(ge) 山莊名字的故事。”“每家每戶的主人家可以自己講,這樣不僅(jin) 可以解決(jue) 導遊問題,還可以讓遊客感受到真實性,鍛煉大家的社交能力。”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在場的每個(ge) 人都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大家決(jue) 心繼續讓傳(chuan) 統禹羌文化在文旅融合、農(nong) 旅融合中“活起來”,把總書(shu) 記的殷切囑托轉化為(wei) 建設美麗(li) 家園的實際行動。

  “我想爭(zheng) 口氣,發展好我們(men) 村,努力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據陳愛軍(jun) 介紹,今年上半年,石椅村苔子茶和高山水果等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帶動人均收入達15625元,同比增長10.4%,接待遊客數16.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714萬(wan) 元,分別同比增長96.5%、102.3%。

  鍛長板,補短板。如今,石椅村的旅遊路再次拓寬,新能源充電樁投入使用,鄉(xiang) 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造提升。憑借濃鬱的羌族民俗風情、良好的生態環境、豐(feng) 富的農(nong) 旅體(ti) 驗,石椅村繪出一幅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基礎設施完善、社會(hui) 治理向好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