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逆風的飛翔——來自中部戰區陸軍某空中突擊旅的觀察報告

發布時間:2023-08-30 15:19:00來源: 解放軍報

  風速超過10米每秒,風向東(dong) 南偏南。

  黎明時分,頂風前行,記者一行走進中部戰區陸軍(jun) 某空中突擊旅指揮塔台。放眼望去,直升機密集排列,全副武裝的突擊步兵正在登機。

  逆風,是直升機飛行員戰鬥起降喜歡的風向。撲麵而來的巨大氣流,為(wei) 數噸重的鋼鐵戰鷹帶來澎湃升力,數十架戰鷹依次起飛,急速奔向任務地域。

  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漸漸遠去,一場深入“敵”後的機降突擊行動演練,將在數百公裏之外展開。

  昔日靠“鐵腳板”穿插敵後、打出赫赫威名的中國陸軍(jun) ,如今飛出了更為(wei) 迅疾的“穿插速度”,獲得更加廣闊的“穿插縱深”。天空與(yu) 大地的立體(ti) 隔斷消除了,前沿與(yu) 縱深的空間概念模糊了。戰場的時間與(yu) 空間,正在被重新定義(yi) 。

  一次次逆風飛翔,讓這支在改革中誕生的新質作戰力量,鍛造出更有力的鋼鐵之翼,淬煉出更強勁的勝戰之心。

  (一)

  又起風了!

  淩晨時分,中原大地,城市的燈光漸漸隱滅。無邊的夜幕下,直升機的轟鳴聲仍連綿不絕。

  夜色,是空突力量的天然偽(wei) 裝。不論刮風下雨,高強度的夜航訓練常常持續到後半夜。

  結束當天最後一架次的飛行,指揮員武建走下塔台,後背早已被汗水濕透,可一天的工作遠未結束——

  某型機載設備試用情況要與(yu) 廠家溝通,多機型夜間合成突擊的戰法需要繼續總結,全旅赴沿海地域演訓的轉場機動方案必須敲定……

  “時間越來越不經用,一眨眼幾年時光就過去了。”談起這種披星戴月的工作節奏,武建感慨地說。

  武建深深銘記:2017年7月30日,漫天黃沙的朱日和,突擊步兵搭乘直升機,在習(xi) 主席的目光中索降亮相,首次向世界揭開了中國空中突擊力量的神秘麵紗。

  8月1日,就是人民軍(jun) 隊90周歲的生日。未來戰爭(zheng) 的大棋盤上,人民軍(jun) 隊中曆史最悠久的陸軍(jun) 經曆改革重塑,鍛造出能夠飛越楚河漢界的一枚妙子。這支擁有光榮曆史的紅軍(jun) 部隊,開始了艱難的換羽新生。

  “你看過電影《我和我的父輩》嗎?‘乘風’單元裏麵那支風馳電掣的八路軍(jun) 騎兵連,就曾與(yu) 我們(men) 前身部隊的先輩們(men) 並肩戰鬥。”武建動情地說。

  “當年,我們(men) 的前身部隊遭遇埋伏,這支‘乘風’部隊迅疾機動突擊、穿插支援,打破了敵人鐵桶合圍。如今,傳(chuan) 統步兵插上翅膀,我們(men) 也成為(wei) ‘乘風’的部隊,夢想的引擎在每個(ge) 人心中轟鳴加速。”

  數年間,第一次乘坐直升機還會(hui) 暈機的突擊步兵,如今早已能夠乘機轉戰千裏,飛越重重關(guan) 山。

  數年間,原本各自獨立的空中與(yu) 地麵力量,實現了建製內(nei) 組合、體(ti) 係內(nei) 釋能。空地協同訓練從(cong) 旅組織,發展到營連自主協同。融合越深,協同層級越下沉。

  一位旅領導感慨:“這些年,多少場重大演習(xi) ,我們(men) 都站在‘C位’,成為(wei) ‘首戰力量’。相比剛起步時,我們(men) 的任務數量和難度都以幾何級數增長。”

  如果說,我軍(jun) 空突力量組建亮相,是從(cong) 0到1的突破;那麽(me) ,從(cong) 1到10、從(cong) 10到100的跨越,更是一次次逆風的飛翔。指揮員潘高峰感歎:“個(ge) 中艱辛,冷暖自知。”

  去年,戰區一位將軍(jun) 來旅裏調研,旅領導匯報時開門見山,一口氣談了10多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個(ge) 個(ge) 事關(guan) 空中突擊旅戰鬥力加速生成。會(hui) 場氣氛一下子變得十分凝重。

  “五年一個(ge) 小結,原以為(wei) 你們(men) 會(hui) 講成績,沒想到你們(men) 開誠布公談問題!”這份清醒與(yu) 勇氣,讓這位將軍(jun) 刮目相看。

  “第一個(ge) 五年已經過去。新的五年,要飛的航程還很遠,要飛越的山巒還很多。”去年底,旅黨(dang) 委把這些問題寫(xie) 入年度工作報告;今年初,又寫(xie) 入旅年度大項工作清單,逐一劃定解決(jue) 時限。

  問題,是壓力,也是動力。逆風,是阻力,亦是升力。“過去我們(men) 沒有這支新型力量,很多細節停留在想象,很多問題意識不到。”潘高峰感慨地說,如今,一個(ge) 個(ge) 建設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常讓人急得睡不著覺。

  時間對戰爭(zheng) 雙方都是公平的,戰場不會(hui) 因為(wei) 誰是新組建、新編製,就給誰更長的成長周期、更多的容錯空間。新的力量,新的問題,需要新的“解題速度”。

  今年上半年,多項重大演訓和裝備試驗任務同步展開,全旅分散在相隔千裏的多個(ge) 地方執行任務。下半年,更大規模的實戰化演訓任務陸續展開。

  “滿打滿算,中間不到一個(ge) 月調整期。”作訓科科長付齊話鋒一轉,部隊剛歸建,高強度補差訓練計劃就出台了,調整期變成了強化訓練的“提速期”。

  “突擊步兵什麽(me) 最廢?”“手套!”

  火熱的空降訓練場上,記者拿過幾名戰士的戰術手套一看,厚實的手套已經被機降繩磨出深深的印痕。這是短時間內(nei) 連續進行繩降訓練的結果。

  旅史館內(nei) ,數百雙帶著血跡磨破的手套,更折射出這支新質作戰力量千萬(wan) 次反複磨礪後的加速成長。

  (二)

  狂風夾著驟雨,拍打在一頂頂野戰帳篷上,劈啪作響。

  一場突擊行動演練進入倒計時。記者走進指揮帳篷,巨大的沙盤占據了大半空間。神情冷峻的軍(jun) 人圍成一圈,十幾雙眼睛犁過溝穀縱橫的地形,反複推演突擊行動的細節。

  “這麽(me) 大的地幅,隻是我們(men) 連這次行動的任務地域之一。”跟隨某突擊步兵連連長祁家興(xing) 走進另一頂帳篷,一個(ge) 更大的沙盤映入記者眼簾,標示的地形地貌與(yu) 上一個(ge) 截然不同。

  “這是我們(men) 要奪占的第二個(ge) 要點。一頂帳篷放不下,就放到了這裏。”演練即將展開,祁家興(xing) 三言兩(liang) 語向記者介紹連隊任務——

  機降奪占數百公裏外的要點並開辟前進基地,短暫補給後,再次搭乘直升機機動100多公裏奪占另一要點。兩(liang) 場戰鬥接續展開,中間留給連隊休整和機動轉場的時間不到兩(liang) 小時。

  “戰場空間在擴容,時間卻在壓縮。過去,我們(men) 一次戰鬥隻用一張1∶5萬(wan) 的地圖就夠了。現在,一張同比例尺的地圖遠遠承載不下我們(men) 的機動距離。”

  “但是,這或許就是未來戰爭(zheng) 的樣子。不允許我們(men) 再按部就班,必須快速籌劃、快速突擊、快速轉場。”祁家興(xing) 感慨道。

  風的方向改變了。戰爭(zheng) ,像不斷變化的風一樣捉摸不定,早已不是曾經的模樣。“無論曾經多麽(me) 輝煌的軍(jun) 隊,隻要錯過了轉型的風口,在下一場戰爭(zheng) 中就可能麵對‘逆風局’。”一個(ge) 問題始終縈繞在該旅官兵心間:未來戰爭(zheng) ,風從(cong) 何來?

  “這個(ge) 問題難有標準答案。我們(men) 無法選擇風的方向,但可以選擇自己的姿態。等風來,不如追風去。”這支部隊的官兵深知,自己就是去感知風的變化、適應這種變化的“乘風者”。勝利,就是跟科技之變、戰爭(zheng) 之變、對手之變的競速。

  夏日,寬闊的跑道上空,一架架入列不久的新型直升機從(cong) 記者頭頂高速掠過,草地被旋翼吹起一道道綠色的波紋。

  這幾年,某直升機營的主戰裝備換了數型,訓練課目幾乎換了一遍,戰法也隨之推陳出新,“每一天都是新的”不再是一句空洞的格言。

  這幾年,突擊步兵連的武器裝備也經曆了“大換血”。新武器從(cong) 配發到實射,時間跨度從(cong) 年,縮短到季度,再縮短到月……

  對特級飛行員湯軍(jun) 來說,一個(ge) 個(ge) 切割成碎片的“時間窗口”,記錄著一次次追趕戰爭(zheng) 風向變化的飛翔——

  “那年盛夏,我們(men) 在高原戈壁開展某型機載導彈作戰試驗,正遇到部隊密集演訓。有限的飛行空域,幾家單位得分時間段輪流訓練。”

  “可是,如果隻等著大塊訓練時間,整個(ge) 試驗進度可能被拖慢。今年試驗不完,隻有明年再來。我們(men) 能等得起嗎?隻能想辦法從(cong) 縫隙中摳時間。”

  “有一次,訓練基地突然問我們(men) :上一家單位的訓練提前結束,第二家單位的訓練還沒開始,空域臨(lin) 時空出來40分鍾‘空檔期’,飛不飛?”

  “我幾乎是脫口而出——飛!”湯軍(jun) 說,為(wei) 了把握住不知道什麽(me) 時候會(hui) 出現的短暫“時間窗口”,他們(men) 常常在盛夏的戈壁灘上一等就是大半天,每個(ge) 人都被曬得“冒油”。

  時間,在零敲碎打中積少成多。“隻用兩(liang) 個(ge) 半月,我們(men) 就完成了原計劃4個(ge) 月才能完成的作戰試驗!”湯軍(jun) 自豪地說。

  未來戰場,勝者必定是時間的“精算師”。可時間從(cong) 哪兒(er) 來?

  時間,靠“壓減”出來——

  瀏覽這個(ge) 旅不同年份的幾份訓練考核標準,突擊步兵連整建製集結出動的時間一次次被壓短。直升機熱加油、熱掛彈,讓再次出動的時間大幅減少。每一次時間上的“減法”,背後都是體(ti) 係性的優(you) 化。

  效率,靠“迭代”出來——

  組建不過數年,該旅自主探索編修的《空地協同訓練手冊(ce) 》從(cong) 1.0版本迭代更新到3.0版本。每一次迭代,意味著空中與(yu) 地麵的協同訓練效率進一步提升。

  速度,靠“組合”出來——

  某新機型和某新型全地形車列裝不久,旅裏就將它們(men) 一起帶到高原,檢驗複雜條件下滿載機降能力。測試結束僅(jin) 僅(jin) 幾天後,新戰車就機降投入演習(xi) ,搭載突擊步兵在複雜地形上飛馳。

  “我們(men) 這支軍(jun) 隊,對‘快’的向往和追逐深入骨髓。飛奪瀘定橋,奔襲清風店、搶占三所裏……快一步生、慢一步死,搶在敵人前麵就是勝利!”旅領導堅定地說,“今天,戰場的風在快速變化,我們(men) 還要飛得快些、快些、再快些!”

  (三)

  午後,天高雲(yun) 淡。

  一架武裝直升機貼著樹梢超低空飛來,突然以大仰角快速爬升,在即將到達頂點時,迅速旋轉180度,轉入攻擊姿態俯衝(chong) 而下。

  “萊維斯曼機動!”記者的心隨著戰機飛行姿態上下起伏,完成這個(ge) 高難度戰術動作的飛行員是誰?

  記者在停機坪旁守候,等來的竟然是剛采訪過的某運輸直升機營營長寧清濤。

  擔任運輸直升機營營長前,寧清濤是武裝直升機的特級飛行員。用他自己的話說,已經“飛到頂了”。兩(liang) 年前,“到頂了”的寧清濤迎來飛行生涯的急轉彎——改飛某新型運輸直升機,並擔任運輸直升機營營長。

  “跨界”的寧清濤,很快在運輸直升機營掀起了一陣旋風:相較傳(chuan) 統運輸直升機飛行員平穩的飛行操控,寧清濤的技術動作可謂大膽潑辣,隱隱留有武裝直升機的影子。

  “空中突擊旅的運輸直升機要突防敵後。我們(men) 飛的是最複雜的航線,麵對的是最密集的防空火力網,不朝著極限飛、瞄著實戰練,能生存下來嗎?”飛行準備會(hui) 上,寧清濤向全營飛行員敞開心扉。

  “飛行中,常用的速度其實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空速,是直升機相對空氣的速度;另一個(ge) 地速,是直升機相對地麵的速度。”寧清濤說,在逆風中飛翔,如果隻看空速,因為(wei) 氣流迎麵而來,會(hui) 覺得飛得很快了;但如果看一看地速,就會(hui) 發現自己其實還很慢。

  快慢,關(guan) 鍵是選擇什麽(me) 作為(wei) 參照係。軍(jun) 人的參照係隻有一個(ge) ——勝戰。

  “在逆風中飛翔,用勝戰的參照係,就會(hui) 看到真實的前進速度!”寧清濤深有感觸地說,“勇敢打破‘舒適圈’,改變昨天習(xi) 以為(wei) 常的參照係,擺脫不知不覺形成的慣性,何嚐不是一種加速!”

  可習(xi) 慣,往往比天性更頑固。一支軍(jun) 隊,要改變日積月累形成的習(xi) 慣,要告別昨天長出新羽,何其艱難!

  連續兩(liang) 年,該旅群眾(zhong) 性練兵比武課目都有大變化:傳(chuan) 統單項體(ti) 能課目占比和得分權重減少,考驗空地協同、戰術素養(yang) 和指揮能力的連貫作業(ye) 課目增加,倒逼營連提升訓練層次,不能年年留在“低年級”拿高分。

  地麵保障力量整合為(wei) 機動保障營,顛覆了依賴固定場站的保障模式,跟隨突擊分隊機動前出的垂直保障隊應運而生。快速開辟野戰機場、熟練使用野戰保障設備……軍(jun) 士任誌奎說:“‘動起來’,才發現外麵的天有多高、風有多大!”

  比擺脫“低位慣性”更難的,是擺脫思維慣性。

  70多年前,該旅“鋼刀連”在解放天津的戰鬥中創造了“3分鍾殺開民權門”的攻堅戰例,如此狂飆疾進,如此暢快淋漓!如果是今天的“鋼刀連”,這一仗該怎麽(me) 打?

  一位排長的思路讓人眼前一亮:為(wei) 什麽(me) 不能“越”過“民權門”,從(cong) 空中直插敵人心髒?

  “沒有思維的羈絆,才能在風中飛得更快。阻礙一支軍(jun) 隊加速奮飛的,不是大地上的山峰,不是摧枯拉朽的逆風,而是頭腦裏的溝壑。”“鋼刀連”指導員任帆說,今天,突擊步兵既要有“3分鍾殺開民權門”的迅猛,也要有超越“民權門”的視野。

  夜色如墨。一次演習(xi) ,狙擊手蘇豪帶領狙擊小組利用夜暗掩護,在演習(xi) 地域製高點隱蔽機降,居高臨(lin) 下觀察戰場,引導空地協同攻擊,很快贏得戰場主動。更讓導演部驚訝的是,參演的幾支空中突擊分隊各自運用了不同戰法。一位將軍(jun) 點評:“戰法上打活了,戰場上才能打贏!”

  新的力量,新的觀念,新的戰法。任帆說,這是在更高維度的飛翔,也是在頭腦風暴中的加速!

  (四)

  直升機的轟鳴聲被阻隔在窗外。營區內(nei) ,一棟並不顯眼的低矮小樓,隱秘而寧靜。

  室內(nei) 工作台上,高級機械師陳強佩戴著AR眼鏡,全神貫注進行直升機輔助檢修係統的調試。

  “這項研究,陳強帶著團隊從(cong) 空中突擊旅成立第二年就開始了。”旅領導介紹,那時,AR、AI等新技術“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意識到新技術的巨大潛能,許多技術骨幹跟著陳強埋頭耕耘。

  沒有鮮花和掌聲,小樓前的銀杏樹黃了又綠,綠了又黃。單位主官陸續換人,部隊大項任務一年比一年繁重,但這個(ge) 項目卻從(cong) 未間斷。

  無數個(ge) 靜謐的夜晚,一行行代碼在小樓內(nei) 被寫(xie) 下、修改、刪除、重寫(xie) ,成百上千張電路圖反複推倒重來。5年心血,終於(yu) 孵化出一套全新係統,使主戰裝備維護邁進人工智能時代。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這個(ge) ‘慢功’讓我們(men) 旅搭上了前沿技術的快車!”旅領導感慨,“在逆風中飛翔,心懷遠方,慢也是一種快,少走彎路也是加速。”

  一張訓練計劃表,作訓科耗費了近兩(liang) 個(ge) 月時間。捧著薄薄幾頁紙,參謀張通卻覺得值——

  “以往地麵分隊和飛行員都有各自的訓練計劃,大家各吹各的號。小小一張計劃表,背後反映的是空地兩(liang) 套不同的訓練體(ti) 係。”

  “我們(men) 下決(jue) 心把空中與(yu) 地麵訓練整合到一張計劃表上,前前後後征求了4次意見才定型,不僅(jin) 兼顧空地特點,還簡單明了、一看就懂。空地力量從(cong) 製訂訓練計劃就融為(wei) 一體(ti) ,平時練到一起,戰時自然更加默契。”

  一個(ge) 攜行物資查詢係統,戰勤計劃科僅(jin) 收集數據就用了半年。看著堆滿辦公室的一摞摞表格,科長高國慶看到了未來——

  “過去都說步兵‘粗糙’,每次任務帶什麽(me) 裝備、帶多少物資,總想多多益善。直升機的空間和載重都很寶貴,超一斤都不行。深入敵後,一顆子彈、一滴水也能決(jue) 定生死,還能像過去一樣‘概略’攜帶嗎?”

  “這些數據的采集,就是為(wei) 了精確定量不同任務中攜行裝備物資種類和數量。隻要查詢係統,就能快速生成不同任務所需的單兵攜行裝備物資清單,讓突擊步兵深入敵後更從(cong) 容。”

  慢與(yu) 快,從(cong) 來都是相對的。逆風中,氣流常會(hui) 給飛行帶來擾動。在旅領導看來,越是加速前行的緊要關(guan) 頭,越要有行穩致遠的定力,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在‘慢’中積蓄,才能在‘快’中迸發。”

  滿目蒼翠的原野上,一座嶄新的營區拔地而起。結束采訪,記者一行離開新營區時,夕陽西下,一輪紅日格外醒目。門前,一排排新種的樹木還很瘦小,在風中搖曳。

  樹的成長需要歲月,如同新生力量的壯大需要時間。但是,他們(men) 根植在一片充滿生機的大地,必將擁有不凋的蒼翠和粗壯的年輪。(解放軍(jun) 報 記者 劉建偉(wei) 錢宗陽 彭冰潔 通訊員 劉嘯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