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追蹤第74集團軍某旅的尋根之旅——綠葉對根的情意

發布時間:2023-09-01 14:38:00來源: 解放軍報

  一張老照片和一群老英雄

  ■李浩琦 楊明宜 吳 磊

  今年初,第74集團軍(jun) 某旅宣傳(chuan) 科科長滿英傑收到了一張老照片——黑白影像裏,一位戰士嘴角的豁口讓人印象深刻。

  這名戰士,是該旅前身部隊戰鬥英雄韓光榮。這道豁口,是抗日戰場上韓光榮與(yu) 日本侵略軍(jun) 拚殺時留下的印記。

  那場戰鬥,韓光榮被日本侵略軍(jun) 的刺刀從(cong) 嘴角劃到耳根,仍然堅持衝(chong) 鋒。他咬掉敵人的鼻子,擊斃敵人,臉上留下永久的傷(shang) 痕。後來,韓光榮在解放戰爭(zheng) 四平攻堅戰中壯烈犧牲。

  隨照片寄來的詩中這樣寫(xie) 道:“轟鳴炮火啟城隅,主力拚衝(chong) 光影殊。麵頰一痕倭刀挑,眼前萬(wan) 惡蔣軍(jun) 誅。重傷(shang) 不廢連投彈,喋血尤思破敵無。慘烈戰場煙散後,今人難拾那時圖。”

  照片和詩,是該旅前身部隊冀中軍(jun) 區16團革命先輩的後人郵來的。跨越歲月長河,該旅經曆數次改編、輾轉移防,這段烽火年代的曆史殘片,終於(yu) 得以補入旅隊史冊(ce) 。拿著老照片,讀起猶帶硝煙的詩句,滿英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複:“這就是最鮮活、最生動、最能經受時間考驗的教育。”

  “這些照片和故事,是我們(men) 部隊的寶藏。以前條件有限、技術手段不發達,曆史記錄難免有所遺漏,現在去做,還來得及。”受到這張照片的啟發,滿英傑萌生出一個(ge) 想法。“這些塵封已久的老故事,亟需我們(men) 後人去揭開麵紗。”

  滿英傑立即起草了一份活動計劃——號召全旅官兵對部隊曆史上的戰鬥英雄進行追溯,努力搜尋資源線索,跟英雄後代親(qin) 屬、相關(guan) 政府單位取得聯係,進一步了解他們(men) 的革命事跡。他希望,能用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激勵該旅官兵繼承先輩光榮傳(chuan) 統,在新征程上繼續衝(chong) 鋒。

  很快,活動計劃通過審批。交班會(hui) 上,該旅領導特別強調:“學習(xi) 英雄、關(guan) 愛英雄、爭(zheng) 當英雄。革命先輩身上有血有肉的故事是最能打動人、感染人的鮮活素材。我們(men) 要從(cong) 他們(men) 身上汲取奮鬥強軍(jun) 的力量,發揚革命精神,承擔起新時代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的重任。”

  不久,該旅“三八線尖刀英雄連”連長鄒定祥輾轉得知了連隊老兵洪德安的線索。跨越2000多公裏,鄒定祥帶領尋根小組來到遼寧鞍山,拜訪洪德安老人。已年屆90的老兵依然精神矍鑠,看到連隊官兵將連旗展開的那一刻,洪德安敬了一個(ge) 標準的軍(jun) 禮。

  在鄒定祥和戰友們(men) 的注視下,洪德安拿出一個(ge) 珍藏已久的零件——這個(ge) 零件,來自當年他使用的發報機殘骸。老兵一邊介紹,一邊有規律地在零件上敲擊。“這是刻在骨子裏的軍(jun) 旅印記。”鄒定祥忍不住感慨。

  歸隊後,鄒定祥和戰友把探訪洪德安的經曆和感想整理成文字,刊發在集團軍(jun) “鋼鐵先鋒號”微信公眾(zhong) 號。當這篇稿件在辦公樓的電子屏幕上滾動播放,其他連隊尋根溯源的鬥誌和決(jue) 心也被激發出來——

  “我們(men) 計劃前往廣西龍州,進一步充實完善戰史戰例”“我們(men) 連隊官兵給老英雄寫(xie) 了一封信”“我們(men) 準備邀請老英雄回營看看新裝備”……

  探尋英雄,學習(xi) 英雄。如今,該旅越來越多營連踏上尋根旅程,更在英雄精神的激勵下,掀起新一輪練兵備戰熱潮。

  追蹤第74集團軍(jun) 某旅的尋根之旅——

  綠葉對根的情意

  ■滿英傑 朱乾坤 李浩琦 吳 磊

  “我相信,我們(men) 一定能夠找到英雄”

  老兵羅春生很多年沒有和部隊聯係過了。

  去年臘月二十三。廣東(dong) 惠州博羅縣,各家各戶正忙著置辦年貨。那天,在小院裏喂雞的羅春生,接到了一個(ge) 陌生電話。

  “老連長您好,我是‘一炮連’的後人……”

  這個(ge) 電話,是第74集團軍(jun) 某旅某連連長薛建斌打來的。自從(cong) 轉業(ye) 回到地方,羅春生再也沒有回過老部隊,也很少和人提起當年的戰鬥故事。接到這個(ge) 電話,他十分驚訝,也被薛建斌堅持不懈的精神打動。

  “不看清來時的路,就不知道未來的路怎麽(me) 走。”當上連長後,薛建斌總覺得連隊建設缺了點什麽(me) 。翻開連史,他沒有找到任何一位戰鬥英雄的事跡記載,隻有老連長羅春生的一點戰鬥記錄。

  連史裏找不到,薛建斌就去翻營史。在營史裏,他找到新的線索——羅春生籍貫,廣東(dong) 河源。

  雖然隻是多發現了4個(ge) 字,薛建斌卻很高興(xing) :“知道他的家鄉(xiang) 在哪兒(er) ,我們(men) 尋根就有方向了!”

  因為(wei) 不知道老連長會(hui) 不會(hui) 講普通話,薛建斌帶上一名河源籍戰士作為(wei) “翻譯”,一同踏上這場結果未知的旅程。

  抵達河源後,兩(liang) 人在當地四處打聽,沒能找到老連長的消息。“這樣下去不是個(ge) 辦法。”薛建斌找到當地人民武裝部和公安局求助,希望發動他們(men) 的力量一同查找。這次,尋人的效率大幅提高,但壞消息是,河源地區並沒有羅春生這個(ge) 人。

  從(cong) 滿懷期待到備受打擊,薛建斌沒有就此放棄。他開始在網絡上搜集信息,找到了一位叫羅春生的戰鬥英雄,但此羅春生卻並非彼羅春生。

  “我相信,我們(men) 一定能夠找到英雄!”懷著這樣的信念,薛建斌一邊四處尋訪、詢問曾與(yu) 羅春生同期參戰的老兵,一邊翻閱其他營的營史資料。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yu) 在某營營史中找到老連長的身影。

  原來,當年作為(wei) 副營長的羅春生轉業(ye) 到地方,被安置到廣東(dong) 惠州博羅縣羅陽鎮。經過多方打聽,薛建斌得知了老連長羅春生的手機號碼。

  臘月二十三,在那通幾經波折的電話裏,羅春生回憶起當年作戰的經曆,忍不住眼眶通紅、聲音哽咽。薛建斌聽羅春生的講述與(yu) 連史中的記載基本沒有差別,心中確認——電話那頭,就是他一直苦苦尋找的老連長。

  由於(yu) 要執行任務,薛建斌沒能前往老連長羅春生家,而是由指導員尹翔帶著連旗和連隊官兵共同寫(xie) 下的信上門拜訪。初次見到尹翔時,老連長顯得格外小心謹慎,還專(zhuan) 門打電話到第74集團軍(jun) ,核實尋根小組官兵的身份。

  在電話裏確認了身份後,羅春生特地換上當年的老軍(jun) 裝,拿出收藏多年的一等功獎章和證書(shu) 。年過七旬的老兵坐姿挺拔,綠色軍(jun) 帽下露出花白的鬢發,卻依然能看出軍(jun) 人的鐵血氣質。

  麵對這群年輕的官兵,羅春生回憶起當年的戰鬥: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親(qin) 自架炮射擊,瞄準敵人陣地實施打擊,帶領全連衝(chong) 過敵封鎖線,以猛烈的炮火摧毀敵軍(jun) 榴炮陣地,有力支援了步兵戰鬥,榮立一等功。

  羅春生永遠不會(hui) 忘記,那個(ge) 夜晚,指導員負重傷(shang) 、司務長犧牲、多名戰士負傷(shang) ,是單場戰鬥中連隊損失最大的一次。

  回憶翻湧,羅春生走到連旗前,輕撫著旗幟上熟悉的名字,仿佛又見到了當年連天的炮火,和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

  尹翔給羅春生帶來了一封信,連隊官兵在信中向老連長承諾:“在黨(dang) 和國家的事業(ye) 裏,我們(men) 會(hui) 像你們(men) 一樣用忠誠捍衛軍(jun) 人本色,用鮮血和生命澆灌勝利之花。”

  看著信中慷慨的誓言,羅春生目光發亮。

  “當年缺少彈藥和重火器,今天,你們(men) 有新的裝備,也有新的使命。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連隊的精神一定不會(hui) 變,祝你們(men) 勝利!”羅春生笑著說。

  “戰旗飄揚75年的‘鐵八連’,後繼有人”

  清明節前夕,陳穎收到了一封感謝信。

  陳穎是遼寧鞍山慈善總會(hui) “慈心善助愛心團隊”的隊長。這封信,是第74集團軍(jun) 某旅“鐵八連”官兵,輾轉2000多公裏帶到鞍山的。他們(men) 通過這種方式,感謝陳穎在補刻烈士名錄工作中做出的努力。

  2023年2月,“鐵八連”排長陳韓韓帶著二級上士李月、袁鵬飛,一同前往遼寧鞍山四方台戰鬥遺址走訪。在鞍山烈士紀念館內(nei) ,他們(men) 看到了連隊先輩的英勇事跡。然而李月發現,鄭國旗、平玉山、金複生這3名烈士的名字不在烈士名錄牆上。

  為(wei) 此,他們(men) 找到紀念館工作人員溝通詢問,由此結識了陳穎。聽李月等人講述了3名烈士的事跡,陳穎深受感動。他主動表示,願意幫忙與(yu) 紀念館協調,將遺漏烈士的名字補入名錄。

  隨後2個(ge) 月,陳穎走訪各個(ge) 部門谘詢協商,理清補刻烈士名錄的流程和所需手續,並從(cong) “鐵八連”官兵那裏拿到了相關(guan) 證明材料。清明節前,他終於(yu) 讓3名烈士的名字補刻進烈士名錄牆。

  那一天,陳穎組織了一場補刻烈士名錄的揭牌儀(yi) 式。

  原“鐵八連”副政治指導員劉泉深已經95歲高齡,收到邀請後,他專(zhuan) 程從(cong) 遼寧營口趕到鞍山烈士紀念館。與(yu) 此同時,“鐵八連”政治指導員毛湘奇,也帶著連隊的尋根小組來到鞍山。

  前往烈士名錄牆的路上,劉泉深堅持沒有坐輪椅。他拄著拐杖,和“鐵八連”官兵一同緩緩前進,步履蹣跚地走到那麵刻滿了烈士姓名的牆前。

  “老戰友,我來看你們(men) 了……”劉泉深舉(ju) 起顫抖的手,緩緩拂過一個(ge) 個(ge) 戰友的名字。那一刻,在場的人都紅了眼眶。

  撫摸著昔日戰友的名字,劉泉深的思緒也飄回到75年前的解放戰場。他用顫巍巍的聲音,向尋根小組的官兵講述起鄭國旗、平玉山、金複生這3名烈士當年的戰鬥故事——

  “為(wei) 了解放鞍山,我們(men) 奉命攻打四方台防禦陣地,不僅(jin) 要拿下陣地,還要守到部隊總攻。”劉泉深回憶。正值冬季,國民黨(dang) 軍(jun) 隊在四方台修築了多處堅固工事。劉泉深記得,為(wei) 了防止他們(men) 進攻,敵軍(jun) 從(cong) 山頂挑水往下倒,“水邊潑邊凍,成了一座冰山”。

  “就算四方台是鐵鑄的,我們(men) 這支鋼鐵部隊,誓死也要啃下這塊鐵。”劉泉深忘不了那場戰鬥的壯烈:官兵們(men) 越過犧牲戰友的遺體(ti) 、踩著戰友的鮮血往上爬。“我們(men) 防守缺重武器。副連長平玉山在爆破時,犧牲在敵人的鐵甲車前。連長鄭國旗抱起冒著火星的炸藥包,和鐵甲車同歸於(yu) 盡。”說到這裏,劉泉深兩(liang) 眼通紅,噙滿淚水。

  苦戰8小時,他們(men) 打退敵軍(jun) 5次集團式的反衝(chong) 鋒,終於(yu) 等來了部隊總攻。就在這時,連部遭到敵機轟炸,指導員金複生壯烈犧牲,代理連長吳惠仁右腿被炸傷(shang) 。

  那場戰鬥之後,該連被遼南軍(jun) 區授予“鐵八連”榮譽稱號,全體(ti) 指戰員記大功一次。

  “我們(men) 連150多個(ge) 人參加戰鬥,最後隻剩下16人。打完那場仗,大家紅著眼睛,哭喊著,跺著腳,不肯下戰場。”劉泉深凝望著烈士名錄牆,緩緩說道:“現在犧牲的戰友都在這裏團聚,我也可以安心了。”

  “老首長,現在我們(men) 也有自己的‘鐵甲車’了!”指導員毛湘奇拿出連隊官兵日常訓練的視頻和照片,專(zhuan) 門展示給劉泉深。看見視頻和圖像裏,年輕官兵駕駛著新時代的“鐵甲車”涉險灘、越障礙,不斷衝(chong) 鋒向前,劉泉深欣慰地笑了。

  最後,在這場揭牌儀(yi) 式的致辭中,劉泉深真摯地說:“請放心吧老戰友,戰旗飄揚75年的‘鐵八連’,後繼有人!”

  揭牌儀(yi) 式結束,返程路上,劉泉深邊走邊向尋根小組的官兵介紹:“這條二一九公路,就是為(wei) 了紀念當年2月19日我們(men) 解放鞍山的戰鬥。那邊還有二一九公園、二一九小學……”

  當年的硝煙已然飄遠。眼前,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意。

  “銘記,是為(wei) 了更好地前行”

  “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連隊官兵正在觀看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時,一封來自老連長羅春生的回信被寄到了部隊。

  作為(wei) 代表,列兵梁晨迫不及待地拆開老連長的回信,走上台為(wei) 在場的全營戰友朗讀——

  “親(qin) 愛的董明春、梁晨等戰友……今天,我們(men) 國家強大了,我們(men) 比任何時候,都更具備打贏的信心與(yu) 決(jue) 心。除了武器裝備性能大幅提升外,更重要的是人民軍(jun) 隊傳(chuan) 承不變的精神勇氣……”

  這是梁晨第一次在幾百人麵前講話,他心裏很緊張。但隨著一字一句讀下去,梁晨愈發感受到老連長回信中的力量。他越讀氣息越足,越讀聲音越洪亮。

  剛來連隊時,梁晨的身體(ti) 素質並不好,幾個(ge) 課目成績都不理想。羅春生的回信給他帶來了很大觸動。

  “老連長他們(men) 當年能在戰場上拚殺,不懼生死,我也該用優(you) 異的成績回報老連長的期望!”那段時間,梁晨把羅春生的囑托牢牢記在心裏。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加練,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

  終於(yu) ,到了連隊體(ti) 能考核的這一天。

  單杠引體(ti) 向上考核,梁晨鉚足了勁兒(er) 往上拉,正當他快要突破自己的最好成績時,手臂上的舊傷(shang) 突然複發。鑽心的疼痛讓梁晨一瞬間就要泄力。“堅持下去,決(jue) 不能放棄!”他咬緊牙關(guan) ,繼續慢慢往上拉。

  “拉一個(ge) ,再拉一個(ge) ……”戰友都在為(wei) 梁晨加油。他感到手臂已經麻木,隻能靠意誌堅持。最後,梁晨成功突破自我,考核成績達到28個(ge) ,身旁瞬間響起戰友們(men) 的歡呼與(yu) 掌聲。

  那段時間,連裏掀起了一場突破自我、追求進步的訓練熱潮。

  訓練場上,新兵虛心請教學技能,老兵緊盯實戰研戰法。全連官兵不斷在訓練中發現問題、改正問題,連隊的實戰實訓水平持續提升。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不久後,該連官兵把尋訪老連長羅春生的所思所得,整理成鮮活的輔導教材,配上圖片製成畫冊(ce) ,並開展了一場“重尋紅色足跡交流會(hui) ”。

  教育課堂上,回顧崢嶸歲月,那些在艱苦年代、惡劣環境中始終信念堅定、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一次次打動著連隊官兵,成為(wei) 他們(men) 在新時代強軍(jun) 征程上繼續前行的力量源泉——

  “如今我們(men) 營房這麽(me) 寬敞,裝備這麽(me) 先進,更要傳(chuan) 承先輩精神,完成好我們(men) 這代人的使命”“我也想成為(wei) 一個(ge) 像羅老連長這樣的英雄”“誰取得好成績,誰就去給老連長報喜”……

  隨著尋根之旅不斷深入推進,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樸素的革命文物、一段段珍貴的影像資料,源源不斷湧流進該旅各個(ge) 營連,補全著部隊一路跋涉的曆史足跡。

  從(cong) 指揮“鐵八連”血戰四方台的副指導員劉泉深,到見證彭德懷親(qin) 授戰旗的“三八線尖刀英雄連”老兵洪德安;從(cong) “為(wei) 了勝利,心髒一度停止跳動”的“尖刀英雄連”連長黃茂發,到因搶救群眾(zhong) 不幸犧牲的愛民模範李延發烈士……一個(ge) 個(ge) 英勇而頑強的身影從(cong) 史料中走出來,來到官兵們(men) 身邊,給他們(men) 帶來全新的觸動。

  “銘記,是為(wei) 了更好地前行。走得再遠,我們(men) 都不能忘記自己為(wei) 什麽(me) 出發。”該旅領導表示,這場尋根之旅並未終結,他們(men) 還會(hui) 繼續堅持下去,從(cong) 曆史的腳步中,汲取部隊邁向未來的不竭力量。

  告別該旅,我們(men) 的耳畔仿佛響起這首歌的旋律:“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