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坎兒井:保護、傳承與利用促“生命之泉”煥新生
中新社新疆吐魯番9月4日電 (記者 林世雄)從(cong) 高空看吐魯番,可以看到茫茫戈壁上有著一串接一串的蜂窩狀土堆。這些土堆是坎兒(er) 井的豎井口,下麵的暗渠流淌著來自天山的冰雪融水。吐魯番坎兒(er) 井已有兩(liang) 千多年曆史,經過專(zhuan) 門保護與(yu) 傳(chuan) 承,這一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坎兒(er) 井是新疆特有的文化遺存,被稱為(wei) “絲(si) 綢之路上的生命線”,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係統。其中大部分坎兒(er) 井分布在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副市長阿曼古麗(li) ·阿地力近日向參加“沿著河湖看新疆”主題采訪活動的記者介紹,目前吐魯番市有坎兒(er) 井997條,其中有水坎兒(er) 井214條,總長度3491.74公裏。
吐魯番幹旱缺水,素有“火洲”之稱,年平均降水量為(wei) 16毫米,蒸發量達3200毫米。而吐魯番北部山區,春夏時節有大量冰雪融水流下山穀,潛入戈壁灘下,形成豐(feng) 富的地下水。
吐魯番人民因地製宜,開鑿了大量坎兒(er) 井,將地下水引至地麵,進行農(nong) 業(ye) 灌溉和生活使用。吐魯番坎兒(er) 井樂(le) 園景區講解員吐爾遜汗·胡吉艾合買(mai) 提向遊客介紹,坎兒(er) 井來之不易,挖掘工程危險性很大,主要由四個(ge) 部分組成,豎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高山雪水經暗渠、明渠等流向村莊、農(nong) 田,澆灌著葡萄、西瓜等農(nong) 作物。因此,坎兒(er) 井也被當地民眾(zhong) 稱為(wei) “母親(qin) 河”。
據新疆坎兒(er) 井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吾甫爾·努爾丁介紹,2003年之前,吐魯番坎兒(er) 井在以平均每年32條的速度幹涸,數量不斷減少。對於(yu) 幹涸的原因,他指出,主要和保護不力以及機電井大量使用導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有關(guan) 。
“我在2003年時就說,如果這樣繼續幹涸下去,15年後坎兒(er) 井就不複存在。”吾甫爾·努爾丁說,他當時就呼籲要加強對坎兒(er) 井的保護與(yu) 利用,減緩坎兒(er) 井幹涸速度。
吐魯番市文物局副局長張小河告訴記者,為(wei) 了保住坎兒(er) 井這個(ge) “生命之泉”,吐魯番市采取了一係列舉(ju) 措。通過關(guan) 停違規機電井、掏撈清淤、加固維修等,減緩坎兒(er) 井幹涸速度;製定坎兒(er) 井地下水利工程保護規劃,為(wei) 坎兒(er) 井保護提供指導性意見;申請經費支持,推動坎兒(er) 井保護利用工程項目落地實施;加強與(y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坎兒(er) 井與(yu) 古代水利工程國際中心對接,借鑒汲取優(you) 秀保護理念;推進坎兒(er) 井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工作等。
同時,坎兒(er) 井還被開發為(wei) 旅遊景區。據悉,目前吐魯番市以坎兒(er) 井為(wei) 主題的景區有4家,分別是坎兒(er) 井遊樂(le) 園、坎兒(er) 井民俗園、交河驛·坎兒(er) 井源、坎兒(er) 井傳(chuan) 承區。這些景區既帶動了周邊民眾(zhong) 的就業(ye) 和致富,也讓更多遊客了解坎兒(er) 井的文化和曆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