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轉讓房產托付養老咋成了“老無所養”

發布時間:2023-09-07 10:59:00來源: 工人日報

  轉讓房產(chan) 托付養(yang) 老咋成了“老無所養(yang) ”

  法官提醒,老年人應謹慎處分財產(chan) ,可在贈與(yu) 協議中約定“履行贍養(yang) 義(yi) 務是贈與(yu) 房產(chan) 先決(jue) 條件”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yang) 、扶助和保護的義(yi) 務。部分老年人出於(yu) 老有所養(yang) 的目的,將自己名下的房產(chan) 通過各種形式轉讓給子女或其他人。但是,如果子女獲贈房屋後不履行贍養(yang) 義(yi) 務,或者子女去世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應當如何維權?日前,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通報了“涉房產(chan) 轉讓托付養(yang) 老類”案件審理情況及典型案例,為(wei) 保障老年人相關(guan) 權益提供了有益指引。

  在一起典型案例中,李某與(yu)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簽訂《家庭房屋分配協議》,內(nei) 容為(wei) 李某拆遷所得五套安置房屋全部歸兩(liang) 個(ge) 兒(er) 子所有,並由兩(liang) 個(ge) 兒(er) 子贍養(yang) 李某。此後李某訴至法院,以兒(er) 子均未盡贍養(yang) 義(yi) 務,且贈與(yu) 房產(chan) 未進行權利移轉登記為(wei) 由要求撤銷該協議。

  法院生效判決(jue) 顯示,該協議寫(xie) 明李某由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共同贍養(yang) ,而根據庭審查明的情況,李某此前並未與(yu)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共同居住生活,李某亦堅決(jue) 表示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從(cong) 未進行贍養(yang) ,今後亦不同意與(yu) 二人共同生活。

  “老人在作出贈與(yu) 房產(chan) 的行為(wei) 後,如受贈子女不履行贍養(yang) 義(yi) 務,老人可根據房產(chan) 所有權的轉移情況行使任意撤銷權或法定撤銷權。”北京三中院民二庭副庭長楊夏指出,贈與(yu) 人行使法定撤銷權的期間為(wei) 1年,是除斥期間,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計算,不存在中止、中斷和延長。

  判決(jue) 認為(wei) ,考慮到李某已經九十歲,贍養(yang) 問題與(yu) 其將來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guan) ,應尊重老人的個(ge) 人意願,因此,該分配協議中關(guan) 於(yu) 贈與(yu) 部分所涉及的贍養(yang) 條件難以實現。最終,法院撤銷了該《家庭房屋分配協議》。

  “‘涉房產(chan) 轉讓托付養(yang) 老類’案件數量總體(ti) 上升。”北京三中院副院長薛強介紹,相關(guan) 案件涉及的案由較為(wei) 分散,案件類型也多種多樣,此外,案件當事人之間多為(wei) 親(qin) 屬關(guan) 係,各方往往還在共同生活,希望能夠達成調解協議的意願較強。

  為(wei) 何此類案件數量逐年遞增、層出不窮?“案件多發生在家庭內(nei) 部,通常采用口頭約定,未簽訂書(shu) 麵協議,一旦發生糾紛,當事人將麵臨(lin) 舉(ju) 證難風險。”北京三中院民二庭庭長馬立紅認為(wei) ,當家庭結構出現變化,如子女婚姻變化、獨生子女去世、親(qin) 屬之間產(chan) 生矛盾等情況,老年人麵臨(lin) 重新安排晚年贍養(yang) 問題時易引發糾紛。

  在另一案例中,老人將房屋贈與(yu) 給兒(er) 子,兒(er) 子通過遺囑的方式將房屋留給孫子,在兒(er) 子過世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老人為(wei) 保障自己有養(yang) 老住房,遂提起訴訟。經查,兩(liang) 位老人已是古稀之年,名下無其他房產(chan) ,訴至法院要求確認贈與(yu) 房屋中屬於(yu) 其二人的份額,供其養(yang) 老居住使用。經法院判決(jue) ,確定涉案房屋中的一套由兩(liang) 位老人實際居住使用,但該房屋的權屬依舊按照約定登記在孫子名下。

  在以轉讓房產(chan) 托付養(yang) 老時,老年人及其家屬如何防範潛在風險?“老年人應當謹慎處分自己的財產(chan) ,可以考慮在贈與(yu) 協議中約定,履行贍養(yang) 義(yi) 務是贈與(yu) 房產(chan) 的先決(jue) 條件、保留居住權等內(nei) 容,以防突發意外事件導致維權受阻。”北京三中院民二庭副庭長林存義(yi) 提示,“當老年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被侵害人或其代理人有權要求有關(guan) 部門處理,同時可及時向當地居委會(hui) 、村委會(hui) 、各級政府反映或谘詢,必要時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維權。”(工人日報 記者 陳丹丹)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