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培養“詩心”,開啟孩子的詩意人生

發布時間:2023-09-18 14:4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年少時學過的一首詩,在某個(ge) 時刻突然從(cong) 腦海裏跳出來,深深觸動了內(nei) 心?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在人生的某個(ge) 階段,重新讀一首詩,忽然有了更深的感悟?詩詞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當下,我們(men) 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閱讀中國古典詩詞,又該如何培養(yang) 孩子們(men) 對古典詩詞的興(xing) 趣?

  9月的開學季,南開大學文學院在抖音推出《荷畔詩歌節》係列講座。教師節當天,詩詞研究學者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陳斐,以及被譽為(wei) “寶藏語文老師”的“語文山水”抖音號創作者王楊軍(jun) ,一起暢談詩詞的精神和風骨,中青報·中青網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訪問了幾位老師,探討如何更好引領兒(er) 童青少年走進“詩詞的田園”。

  經典詩詞值得用一生去品味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wei) 它值得人們(men) 用一生去品味。”陳斐說。他認為(wei) ,隨著人生閱曆和生命體(ti) 驗的愈加豐(feng) 富,人們(men) 對經典詩詞的理解也會(hui) 更加豐(feng) 滿。當有了某種深刻的生命體(ti) 驗時,已經讀過幾千遍的詩,也可能帶來全然不同的感受。“帶著獨特的生命體(ti) 驗和生活閱曆去解讀經典,會(hui) 讓經典詩詞的意義(yi) 更加豐(feng) 滿。”陳斐說。

  在張靜看來,詩詞中蘊含著創作者的情誌和真情實感,能夠讓閱讀者仿佛身臨(lin) 其境、感同身受。詩詞正是因為(wei) 能夠積蓄、傳(chuan) 導和激活這些情感,因而被譽為(wei) “中華文化的芯片”。而當一個(ge) 人有了更多閱曆,經典在心中喚起的共鳴就更加強烈,對一首詩的理解也會(hui) 不斷加深。

  學詩的目的不是背誦

  王楊軍(jun) 在十餘(yu) 年的教學工作中發現,當今很多孩子對古詩詞並不感興(xing) 趣,雖然在受教育過程中學習(xi) 和背誦了很多詩詞,但這些詩詞很少能夠真正走入他們(men) 內(nei) 心。大多數孩子隻是學會(hui) 了背誦和默寫(xie) ,以應對考試。“我們(men) 要打破這個(ge) 誤區,讀詩詞不是為(wei) 了去背住它。”王楊軍(jun) 說。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這是荀子在《勸學》中的論述。張靜解釋說,如果孩子對於(yu) 詩詞,隻滿足於(yu) 聽老師講解,會(hui) 背誦和默寫(xie) ,但是內(nei) 心沒有被觸動和滌蕩,那麽(me) 與(yu) 詩詞的距離依然很遠。

  感受詩詞的魅力

  在王楊軍(jun) 看來,孩子們(men) 之所以不喜歡詩詞,是因為(wei) 他們(men) 沒有感受到詩詞的巨大魅力。那麽(me) ,詩詞的魅力在哪裏呢?

  陳斐認為(wei) ,詩詞之所以能夠觸動人心,是因為(wei) 其抒寫(xie) 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情誌。閱讀詩詞,能夠提升氣質,陶冶心靈,讓生命變得更加豐(feng) 盈。同時,詩歌能夠把人人“心中有,口中無”的想法用最精粹優(you) 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引發強烈的共鳴。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張靜說,“人們(men) 之所以容易被詩感召,是因為(wei) 詩詞具有一種‘持人情性’的力量,正如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先生所說的,‘詩詞的研讀並不是我追求的目標,而是支持我走過憂患的一種力量。’”

  引導孩子走進“詩詞的田園”

  “天下之寶,當與(yu) 天下共之”,既然詩詞如此美好,那麽(me) 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引領兒(er) 童青少年更好地感受詩詞的魅力,願意親(qin) 近詩詞,走進“詩詞的田園”?

  王楊軍(jun) 認為(wei) ,在教學中,要引導孩子們(men) 運用聲音、姿態和情境學詩。不要隻是默看,而是要出聲地誦讀;不要有口無心地念,而是要聲情並茂、手舞足蹈地吟誦;要把古詩詞中的情境還原到生活中,在桂花飄香的時候,學習(xi) 桂花的詩詞;在銀杏葉落的時候,學習(xi) 銀杏的詩詞。這樣,孩子們(men) 便不會(hui) 再有疲倦之感。

  陳斐認為(wei) ,在孩子學習(xi) 詩詞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都不能太過心急,如果隻看重孩子是否能夠背誦,可能會(hui) 讓孩子視詩詞為(wei) 負擔,破壞孩子對詩詞的興(xing) 趣,甚至會(hui) 扼殺他們(men) 學習(xi) 詩詞時應有的審美快感和情操陶冶。讓孩子以從(cong) 容的心態去學習(xi) 詩詞,咀嚼、品味詩詞內(nei) 容和表達的優(you) 美,日積月累,孩子的氣質自然會(hui) 得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也會(hui) 大大提高。

  讓孩子學習(xi) 詩詞,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感知與(yu) 詩詞之間的共鳴。張靜認為(wei) ,“就像把石頭扔進水裏會(hui) 產(chan) 生漣漪一樣,要讓詩詞在孩子心裏產(chan) 生漣漪,才算完成了一次與(yu) 詩詞的互動。”

  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以詩相伴

  讓詩詞在當下得到更好的傳(chuan) 播和傳(chuan) 承,是很多詩詞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嚐試的事情。陳斐認為(wei) ,在互聯網時代,要利用好多媒體(ti) 平台,用當代兒(er) 童青少年感興(xing) 趣的方式來傳(chuan) 播詩詞。要鼓勵孩子們(men) 去創作,為(wei) 他們(men) 開辟創作和表達的渠道,讓他們(men) 展示自己的才華。

  “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這是杜甫對自己後代的教誨。

  “我們(men) 要把寶貴的時間用來讀詩,不要讓外在的物質環境幹擾內(nei) 心成長加持的力量。”張靜說。她認為(wei) ,培養(yang) 孩子的“詩心”最為(wei) 重要。正如楊萬(wan) 裏所寫(xie) 的“閉門覓句非詩法,隻是征行自有詩”。“讓孩子成為(wei) 詩人不是施教的終極目標。我們(men) 希望的是每個(ge) 孩子都能以詩相伴,開啟詩意人生。”張靜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