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飛艇或成交通新選擇
【科技創新世界潮】
◎本報記者 張佳欣
越來越多的人致力於(yu) 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比如在地麵,人們(men) 用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美國《大眾(zhong) 機械》雜誌近日刊文稱,憑借更安全、更清潔的技術,如今,飛艇逐漸成為(wei) 世界各地工程技術人員競相研發的一種替代交通工具。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州,由穀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支持的“輕於(yu) 空氣”研究公司正準備試飛其“探路者1”號硬式飛艇;法國飛鯨公司目前也在測試其近200米長的LCA60T飛艇;經過10年的開發,英國混合動力飛行器公司正在準備生產(chan) “天空登陸者10”號飛艇。
老名字 新技術
飛艇的誕生時間比飛機還要早。
在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固定翼飛機之前,氣球是航空運輸的主要交通工具。然而這種飛行方式並不是每個(ge) 人都能負擔得起,而且當時熱氣球也沒有可靠的熱源。
1852年,法國人亨利·吉法德設計出世界上第一艘可操縱飛艇,其動力裝置是蒸汽機,配有螺旋槳和方向舵,可以操縱飛行方向。
著名德國飛艇設計家斐迪南·馮(feng) ·齊柏林伯爵是最“多產(chan) ”的硬式飛艇操作員,他的一係列齊柏林飛艇作為(wei) 德國的終極武器,在一戰中曾盛極一時。
但1937年,“興(xing) 登堡”號飛艇在美國新澤西州發生災難性事故,造成36人死亡,巨型飛艇時代戛然而止。
飛艇具有悠久的“血統”,卻一度走向沒落,它就像是“凍結”在過去的技術。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新一代飛艇將會(hui) 為(wei) 這種輕於(yu) 空氣的航空器帶來新一輪變革。第一個(ge) 飛艇時代以火焰告終,而下一個(ge) 時代則很可能重新“點燃”整個(ge) 世界。
美國將建全球最大飛艇
“輕於(yu) 空氣”研究公司的“探路者1”號可以算是新一代飛艇中的佼佼者。該公司成立於(yu) 2015年,直到今年5月,才向外界透露了“探路者1”號的部分研發進展。其規格表上有“凱芙拉纖維”“碳纖維”“防撕裂尼龍”和“氫燃料電池”等字樣,而所有這些技術在一個(ge) 世紀前對飛艇工程師來說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布林更希望飛艇采用燃料電池等綠色技術運行。目前,飛艇機身內(nei) 固定著一對柴油發電機,將電力輸送到驅動螺旋槳的鋰離子電池組。飛艇頂部的太陽能電池板將提供額外的能量。“探路者1”號完全采用電傳(chuan) 操縱,這意味著它的轉向和其他控製裝置都是電子的,而不是以前的機械連杆。該飛艇一天可以運載多達200噸的貨物,幾乎是波音737等飛機運載量的10倍。
建成後,“探路者1”號將成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飛艇。
法國巨型飛艇解決(jue) 貨運困難
與(yu) 通過空氣或氣壓來保持形狀的氣球不同,硬式飛艇具有輕質鋁金屬框架和織物覆蓋物,艇內(nei) 充滿了氦氣。
法國飛鯨公司提出使用硬式飛艇在偏僻的、難以到達的地區之間運送重載貨物。其開發的LCA60T是一艘長約200米的硬式飛艇,能夠運輸重達60噸的貨物,是重型直升機的3倍。它提供96×8×7米^3高的貨艙,由10個(ge) 非加壓氦氣室支撐。
LCA60T在裝卸貨物時無限懸停的能力是革命性的,它不需要著陸區域,對環境影響很小,非常適合向難以到達的地區點對點運輸重型物品。
飛鯨公司表示,一艘LCA60T單次飛行可攜帶1000個(ge) 帳篷,由於(yu) 其使用電動機,因此可實現綠色環保。該公司計劃於(yu) 2025年試飛首架LCA60T,並計劃在未來10年內(nei) 製造150架飛艇。
英國開發飛艇可停留在水麵
據國際航空媒體(ti) 飛行國際(FlightGlobal)13日最新報道,英國宇航係統公司與(yu) 英國混合動力飛行器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將探索“天空登陸者10”號混合飛艇在安全和國防應用方麵的潛力。
“天空登陸者10”號長度約90米,相當於(yu) 一個(ge) 足球場,比空客A380客機還要長20多米。其高度相當於(yu) 6輛雙層巴士,使用氦氣作為(wei) 升力,一組柴油發動機螺旋槳則為(wei) 其提供額外動力。其最高時速為(wei) 130公裏,最高飛行高度逾6000米,可載重10噸,若載人飛行,可在空中停留長達5天。
“天空登陸者10”號是一款超低排放飛艇,在20世紀飛艇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能夠將長途和短途飛行的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減少90%。此外,該公司宣稱,這款飛艇可以降落在“幾乎任何表麵”,能夠從(cong) 田野或水麵起飛,而不需要港口或機場等傳(chuan) 統基礎設施,這意味著它將成為(wei) 熱門島嶼間短途旅行的理想選擇。
混合動力飛行器公司計劃於(yu) 2026年建成首架“天空登陸者10”號試生產(chan) 型,屆時乘客將有機會(hui) 乘坐該飛艇前往西班牙的島嶼,開啟度假之旅。(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