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武漢台協成立三十周年:解了鄉愁,有了收獲

發布時間:2023-09-20 16:0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武漢9月20日電 題:武漢台協成立三十周年:解了鄉(xiang) 愁,有了收獲

  作者 武一力 張芹

  “如果說當初的回歸是遊子對家鄉(xiang) 的牽絆,如今紮根在此則是對這座城市深深的眷戀。”武漢台資企業(ye) 協會(hui) (簡稱“武漢台協”)會(hui) 長蕭永瑞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祖籍武漢蔡甸,1992年應父親(qin) 要求回家鄉(xiang) 拓展大陸事業(ye) 。

  武漢台協成立於(yu) 1993年,今年迎來成立30周年。30年來,蕭永瑞收獲頗豐(feng) ,先後創辦了武漢美加外語學校、湖北孝感美珈職業(ye) 學院等院校;她也見證了越來越多台商在武漢茁壯成長:數據顯示,武漢台協會(hui) 員企業(ye) 從(cong) 建立之初的20家,發展到目前約300家,在武漢投資的台資企業(ye) 達1500餘(yu) 家。

  紮根武漢30年的台商蘇高明亦有同感。“解了鄉(xiang) 愁,有了收獲。”回望“登陸”創業(ye) 點滴,蘇高明感慨道。

  蘇高明1993年來到武漢,創辦武漢同亨精密製造有限公司,生產(chan) 服務器機箱,服務全球各計算機大廠。2017年,公司麵臨(lin) 轉型升級,在武漢台辦、台協的幫助下,逐步完成從(cong) 生產(chan) 到教育、高新、酒店、醫療等領域的跨越。

  蘇高明坦言,在過去,台商更向往去大陸沿海城市創業(ye) ,中部城市武漢並不是最優(you) 選。初到大陸,他想為(wei) 自己在台灣的企業(ye) 找尋生產(chan) 電腦機殼廠商,得知武漢有一家廠商符合要求,便前往實地考察洽談。其間,他感受到武漢人的熱情、真摯,也感受到這座科教之城的發展潛力。很快,蘇高明在武漢順利建廠投產(chan) 。

  “武漢對我來說是一塊福地。”蘇高明說。如今,他已是武漢台資企業(ye) 協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若有台灣青年有意來武漢創業(ye) ,我雙手讚成,盡己所能給予幫助。”

  35歲的台商陳鈺澍,在武漢經營一家“小茶原”台灣茶館。不少年輕人特地來“打卡”,點一壺“高山金萱”,一邊品台灣茶,一邊聊天、閱讀或工作。

  2013年,陳鈺澍看中武漢廣闊的市場,便來此創業(ye) ,想要開一家新式茶館,讓大陸年輕人了解、喜愛台灣茶。如今,他的夢想得以實現。

  茶館如何選址?規模多大?人生地不熟,陳鈺澍創業(ye) 之路困難重重。偶然機會(hui) ,朋友介紹他加入武漢台協。台協的前輩們(men) 紛紛出謀劃策,陪他市場調研,最終茶館選址在武漢老街黎黃陂路,交通便利,曆史文化氛圍濃厚,為(wei) 茶館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

  工作之餘(yu) ,陳鈺澍也會(hui) 向初來武漢的台灣餐飲創業(ye) 者傳(chuan) 授經驗,幫助大家更快融入這座城市。

  蕭永瑞表示,近年來,武漢快速成長,愈發開放包容,台商在此投資的領域也越來越多元化,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汽車電子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等正在成為(wei) 台商投資武漢的重點領域。

  在服務台胞台企的同時,蕭永瑞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年輕人身上。“武漢高校眾(zhong) 多,近年來吸引了不少台生、台青。”蕭永瑞稱,“三十而立”的武漢台協,希望為(wei) 武漢的發展凝聚更多青年力量,也為(wei) 更多台青在大陸發展創造機遇、提供平台。(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