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AI時代,相信繪畫的可能和能量

發布時間:2023-09-20 16:04:00來源: 文匯報

  高世名

  近些年美院畢業(ye) 生的很多創作,創新設計、開放媒體(ti) ,直麵數字科技前沿,以多種AI工具進行了一係列別開生麵的AIGC實驗,充分展開對於(yu) 未來生活場景的激進想象。

  然而,我們(men) 需要思考的是,在今天,藝術媒介、觀念與(yu) 手段豐(feng) 富多樣,AIGC圖像無限生成,數字技術無比便捷,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還要堅持繪畫?繪畫不可替代的東(dong) 西是什麽(me) ?AI時代,繪畫何為(wei) ?

  近日,中國美術學院邀請了一批已經畢業(ye) 的藝術家們(men) 聚焦“繪畫問題”。這些藝術家來自各個(ge) 藝術領域,如今仍然堅持以繪畫作為(wei) 各種媒介的基本方法和底層邏輯進行創作,他們(men) 以自我豐(feng) 富的創作和研究為(wei) 案例,講述開始繪畫、堅持繪畫的理由。

  “開始繪畫的理由”其實不必說,繪畫的衝(chong) 動早於(yu) 語言和文字,每個(ge) 人的幼年時代都有塗塗畫畫的本能。我們(men) 要注意的是,小朋友們(men) 畫畫和所謂藝術家的繪畫不同,小朋友們(men) 是在畫出一個(ge) 自己的世界,裏麵的動物、人物、怪物都是他/她的朋友。小朋友們(men) 畫畫很當真,他們(men) 相信繪畫。人和畫的這種“神筆馬良”式的關(guan) 係,隨著長大成人逐漸退化、消失了。繪畫成為(wei) 掛在牆上的審美和戀物的對象,成為(wei) 藝術市場上的商品。

  “堅持繪畫的理由”要複雜得多。今天的藝術媒介太豐(feng) 富了,藝術手段五花八門,無限生成的AIGC似乎無所不能。那麽(me) ,繪畫中究竟有什麽(me) 不可替代的東(dong) 西?我以前策劃展覽,總要提醒自己別忘記繪畫,要關(guan) 注繪畫。這本身就很成問題,似乎畫家在當代藝術大展中是一個(ge) 需要被照顧的群體(ti) ,明明畫家依然在當前藝術家群落中占據最大比例,明明繪畫占據著藝術市場的絕對主體(ti) 。

  這些年,我反複強調——藝術的使命就是“世界的發現與(yu) 人的發現”,具體(ti) 就是“創造新感性,發明新日常”。繪畫能否發明出新的感性?繪畫能否觸達人類的悲歡?繪畫是否還可以寄托心靈的探尋?繪畫是否可以安身立命?這裏的安身立命不隻是靠作品養(yang) 活自己。

  黃永砯、耿建翌、張培力、汪建偉(wei) 、楊福東(dong) 、劉韡……這些油畫係出身的藝術家,有人做裝置,有人做影像,有人什麽(me) 都做。他們(men) 做的裝置、影像都有一種視覺的品質。比如楊福東(dong) 的影像,無論是構圖還是影調、時間敘事、鏡頭語法,甚至是鏡頭意誌,都有一種非常高的品質,我覺得這品質是來自繪畫的鍛煉。

  今天的大多數藝術家開始他們(men) 的藝術生涯都是從(cong) 繪畫開始的。藝術家跟世界打交道的時候,繪畫是第一個(ge) 也是最簡單、最自然的媒介。可以說,繪畫是藝術發生的第一媒介。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講,繪畫在當代藝術中有其強大的存在方式,雖然未必以畫布和顏料的形式存在。繪畫作為(wei) 一種視覺性、作為(wei) 一種感官知覺而存在,它供給了各類媒介以視覺的修養(yang) 和品質,一種感受力,一種製作的技藝,一種美學。在這個(ge) 意義(yi) 上,繪畫“殺身成仁”,供養(yang) 著所有的當代藝術媒介。

  其實,在中國美術學院的曆史上,曾經有一段激進的繪畫探險。那是一個(ge) “反繪畫”的思潮,或者說,那是一個(ge) 追求“繪畫零度”的過程。去表現性、去風格化,從(cong) 根本上說是“去繪畫性”,但這個(ge) 過程卻創造出了一種非常獨特的繪畫狀態,一種新的視覺。在今天,在與(yu) 當代所有藝術媒介的互動之中,繪畫本身也已經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相當開放的領域。繪畫是一個(ge) 自由、開放的界麵,通向任何一個(ge) 時空。這就不再是“殺身成仁”,而是滲透到一切藝術形態裏,“化身千萬(wan) ”“萬(wan) 取一收”。繪畫可以反過來吸納一切藝術媒介、一切視覺發明,可以容納我們(men) 所有的經驗和實踐、猜想和夢想。所以我們(men) 要相信繪畫,相信它的可能和能量。繪畫是開放的,因而是無限可能的,是生動的,真實的。

  我想給青年藝術家今後的創作提一些建議。

  首先,吳山專(zhuan) 曾經鄭重其事地說——“藝術不是我不做別的事情的理由”。這句正確的“廢話”值得我們(men) 琢磨一下。除了繪畫,生命中還有許許多多別的東(dong) 西,那麽(me) 藝術家的藝術生活是不是要劃分為(wei) 藝術和藝術之外的生活。然而我們(men) 又常說,藝術是藝術家全部生命經驗的凝結和投射。每個(ge) 人都是聖凡一體(ti) 的,關(guan) 鍵是,你作為(wei) 一個(ge) 畫家,你的生命經驗能否用繪畫來收納和抒發?一個(ge) 在畫室中悶頭畫畫的畫家,生產(chan) 出的是他這段時間生命經驗的一份報告。繪畫是個(ge) 人在畫布上麵對世界的表態,是我們(men) 跟世界打交道、發表議論的方式,更是收納世界經驗、探尋生命意義(yi) 的一條道路。所以藝術的深度就是生活的深度。你的心境多大,藝術的天地就有多大。其實藝術沒有對錯之分,好壞之分也是可以爭(zheng) 辯的,重要的是真假之分。這裏的真是真實,而不隻是真誠,真實是一種能力,需要不斷地自我批判、返身以誠。

  其次,青年藝術家要提防“畫廊氣”。我不是反對商業(ye) 。藝術史上,藝術創作和委托訂件、商業(ye) 從(cong) 來分不開。我說的“畫廊氣”,是一種讓創作者自我束縛的東(dong) 西,一種對商品拜物教的順應和諂媚。繪畫不隻是藝術類型,也不止於(yu) 語言和媒介。它可以作為(wei) 行動,作為(wei) 現場,作為(wei) 事件,作為(wei) 生活方式,作為(wei) 心靈症狀,作為(wei) 鬥爭(zheng) 手段。福柯有句話說得很好:“我願我的作品成為(wei) 像手術刀、燃燒瓶或地下通道一類的東(dong) 西,我願它們(men) 被用過之後像爆竹一樣化為(wei) 灰燼。”

  第三,我依然希望青年藝術家心氣兒(er) 更高一點,眼量更大一點,要看到全世界所有曆史中那些偉(wei) 大的東(dong) 西。把眼界放長遠,我們(men) 會(hui) 發現藝術史上有兩(liang) 種藝術家,一種樹立山峰,另一種開辟道路。曆史不是一條直線,不是一條河流,而是一片汪洋,所謂“當代”不隻是這瞬息萬(wan) 變的海麵,它就是汪洋本身,因為(wei) 古今中外,凡發生過的都在這汪洋之中,同時在場。也就是說,荷馬、孔夫子、佛陀、老子、蘇格拉底、王羲之、“荊關(guan) 董巨”、達芬奇、歌德、畢加索、杜尚、博伊斯、林風眠、趙無極……都是我們(men) 的“同時代人”,都在這片曆史汪洋之中載沉載浮。這是我的曆史觀。由此,我們(men) 就有了數種可能的選擇,我們(men) 可以像莊子那樣,乘坐一隻巨大的葫蘆,於(yu) 這片汪洋之中做逍遙遊;我們(men) 還可以從(cong) 洋流縱橫中打撈起古今中外所有的碎片,構造出自己的船隻與(yu) 彼岸。

  (作者為(wei)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文匯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