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雙碳”三周年:中國如何走出兼顧“綠色與增長”的發展之路?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雙碳”三周年:中國如何走出兼顧“綠色與(yu) 增長”的發展之路?
中新社記者 陳康亮
9月22日是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三周年。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中國迎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回首過去三年,這場變革行至何處?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近日,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能源中國:‘雙碳’目標三周年——再看統籌推進經濟複蘇與(yu) 轉型發展”座談節目,邀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能源基金會(hui) 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兩(liang) 位專(zhuan) 家,圍繞“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實現‘雙碳’目標之間的關(guan) 係”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在鄒驥看來,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過去三年來,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yu) “雙碳”目標的提出給全社會(hui) 樹立了根本性的發展指導,也建立了基本的社會(hui) 預期。這不僅(jin) 使全民環保意識得到極大提高,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投資活動以及經濟成果。
“近年來,在國內(nei) 經濟社會(hui) 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複雜形勢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等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中國經濟新的增長亮點。”鄒驥說。
劉世錦認為(wei) ,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國家,在減碳方麵與(yu) 發達國家有很大區別。中國既麵臨(lin) 著實現“雙碳”目標的壓力,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
“過去存在一個(ge) 誤解,即把低碳發展和經濟增長視為(wei) 相互對立的關(guan) 係。實際上,如果通過技術創新來促進降碳,將有望成為(wei) 經濟增長新的重要動力。”劉世錦說,過去三年,中國發展起了大量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能更好服務“雙碳”目標,也有利於(yu) 推動經濟發展。應該說,在兼顧經濟增長和綠色發展方麵,中國走出了一條新路。
站在三周年的關(guan) 鍵時間節點上,當前中國在平衡經濟增長和實現“雙碳”目標上麵臨(lin) 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應對?
鄒驥表示,當前中國麵臨(lin) 的挑戰首先在於(yu) 進一步提高全社會(hui) 對“雙碳”目標的認識,盡管當前社會(hui) 認識已有巨大進步,但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另一個(ge) 挑戰在於(yu) 推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中國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已形成較大產(chan) 能,但國內(nei) 市場需求尚待進一步開發。
關(guan) 於(yu) 如何應對挑戰,劉世錦分析稱,首先,要堅持“雙碳”目標不動搖。盡管近年來國際形勢愈發複雜嚴(yan) 峻,中國經濟也有穩增長的需要,但仍必須牢牢堅持“雙碳”目標,因為(wei) 全社會(hui) ,包括產(chan) 業(ye) 界已經建立起實現“雙碳”目標的預期。第二,要把立足點放在創新上。相關(guan) 的政策配套必須到位,特別是在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需要有更多政策上的設計和實施。第三,提振市場需求。目前新能源技術相對舊能源技術有明顯優(you) 勢,中國的能源轉型進程完全可以提速。中國官方可以提出一個(ge) 更加符合技術和產(chan) 業(ye) 發展實際、更有進取性的新能源發展目標,這有利於(yu) 新能源市場的拓展。
近年來,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的“雙碳”目標與(yu) 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存在何種關(guan) 係?“綠色複蘇”需要哪些國際合作?
鄒驥認為(wei) ,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的減排目標、減排力度、減排效果,對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有重大影響。中國的創新能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經驗和解決(jue) 方案。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已具有全球意義(yi) 。
劉世錦表示,過去三年,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實現“雙碳”目標的立足點放在創新上,發展起了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事實上,此前部分業(ye) 內(nei) 人士對於(yu) 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景並不樂(le) 觀,但近年來中國通過創新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有效降低綠色產(chan) 品成本,改善了人類社會(hui) 應對氣候變化的前景。
關(guan) 於(yu) 國際合作方麵,劉世錦認為(wei) ,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方麵,各國應該有全局觀念,朝著一個(ge) 共同目標奮進,采取更具包容性的貿易政策,共同營造一個(ge) 開放包容、相互促進、有利於(yu) 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發展的國際環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