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 根脈 偉大文明 綿延不斷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文化關(guan) 乎國本、國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從(cong) 今天起,《焦點訪談》推出係列節目《根脈》。何以文明,何以中國?今天,我們(men) 從(cong) 曆史中去尋找答案。縱觀世界幾大原生文明,唯有中華文明延綿不斷、薪火相傳(chuan) ,直至今日。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就是突出的連續性。今天,我們(men) 就從(cong) 漢字的發展說起。
自6月份開展以來,成都博物館的“漢字中國”特展每天都很火爆。被大家圍觀的國寶是8000年前的龜甲刻符,在上麵有一個(ge) 小小的刻畫和甲骨文中的“目”字非常像,這也是國內(nei) 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刻畫符號。
龜甲出土於(yu) 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當時遺址內(nei) 發現17例刻在龜甲、骨器上的符號,內(nei) 容都與(yu) 占卜相關(guan) ,被稱為(wei) 賈湖刻符。符號圖畫為(wei) 我們(men) 揭開了祖先們(men) 當時的生活圖景。“人射馬石雕”出土於(yu) 陝西榆林神木市石峁遺址,在距今約4000年前,先人們(men) 以浮雕的方式成圖,一人持弓箭射馬,弓、弦、箭一樣不少。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及徐:“射箭,拿著弓和箭的樣子,就是我們(men) 後來的“射”字,已經有了文字的雛形。甲骨文不是突然就創造出來這麽(me) 多字,它有一個(ge) 陸續孕育發展的過程。”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men) 孕育出豐(feng) 富多樣的刻繪符號,到了商代,漢字已走過漫長的“童年時代”,形成了體(ti) 係完備的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出土於(yu) 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商代遺址,因其鐫刻在龜甲和獸(shou) 骨上而得名,距今約有3600多年的曆史。文字發展到甲骨文時期,表意功能已經非常成熟,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記載“第一次交通事故”的甲骨中,蘊藏的信息量非常豐(feng) 富。
甲骨文中的“車”字,兩(liang) 個(ge) “車輪”看上去對稱平衡,“車輪”不停轉動,意味著當時的人們(men) 已經參悟了機械製造的原理。奔馳的駿馬帶動車輪快速前進,因而當時的車輛很重要的用途是用於(yu) 戰爭(zheng) 和狩獵活動。在甲骨文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次狩獵場景:商王武丁駕車去獵取犀牛時,馬受到了驚嚇,現場翻車。
中國文字博物館講解員秦穎:“用“車輪”朝上代表了翻車,車廂朝下的樣子。上方“車”字的“車軸”,它的右半部分發生了斷裂的情況。”
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它有豐(feng) 富的記載功能,商代的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體(ti) 係,它的造字方法、會(hui) 意、形聲、指事等,它的造字方法已經非常成熟了。正是因為(wei) 有漢字,我們(men) 可以知道各個(ge) 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的記錄。”
西周的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又一套完整的文字係統。
周及徐:“所謂金文的金,指金屬,指青銅器,做上文字,我們(men) 就把它叫作金文,又叫青銅器銘文。”
成都博物館展出的史牆盤,是鐫刻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之一,其製作者是當時一位名叫“牆”的史官,內(nei) 容主要是周王的功績和自己家族的曆史。
從(cong) 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篆、漢隸、行書(shu) 、魏碑、楷書(shu) ,我國的文字一直延綿至今。很多字甚至從(cong) 甲骨文至今3000年,基本形態都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東(dong) 漢時期,紙的發明讓漢字的書(shu) 寫(xie) 有了最好的載體(ti) ,大量中華民族的曆史事件、思想觀念、文學作品、工藝技術、風俗習(xi) 慣被記錄和傳(chuan) 承下來,形成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文化寶藏。
成都博物館的“漢字中國”特展上,書(shu) 法家書(shu) 寫(xie) 的文學名篇成為(wei) 最熱門的“打卡點”。
成都博物館策劃研究部主任魏敏:“後來書(shu) 法家和文人在抄錄這個(ge) 文章的過程當中,實際上也是表達個(ge) 人家國情懷和政治理想的體(ti) 現。中國的漢字,對於(yu) 中國人來說,不僅(jin) 是一種記事的符號,更多的是傳(chuan) 遞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家國情懷和個(ge) 人修養(yang) 。”
在數千年的傳(chuan) 承中,漢字也呈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隨著新觀念、新事物的出現,數千年來,漢字的字意不斷豐(feng) 富,字數也在不斷增加。從(cong) 甲骨文中的4000多個(ge) 單字符號,到漢代《說文解字》中的10000多字,現在的《漢語大字典》收錄的單字已經有56000多個(ge) 。跨越曆史長河,漢字始終綿延不斷、傳(chuan) 承發展,成為(wei) 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字。正是由於(yu) 這樣連續不斷的生命力,漢字滋養(yang) 下的中華文明才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中華文明5000年淵源流傳(chuan) ,一方麵,有漢字書(shu) 麵記錄下的曆史“檔案”,另一方麵,在民間,很多老的技藝、物件、習(xi) 俗也在代代流傳(chuan) 中,講述著悠久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故事。
今年59歲的劉蘭(lan) 芳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甘肅慶陽香包繡製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她和繡娘們(men) 正在用最古老的針法——絀絀,繡製一批新設計的造型香包。
國家級非遺項目慶陽香包繡製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劉蘭(lan) 芳:“這個(ge) 針法的特點是一根針一根線從(cong) 頭到尾不能斷頭,要一次完成,而且左右對稱、上下對稱,我們(men) 祖祖輩輩傳(chuan) 承到今天。”
香包也叫香囊,製作和佩戴香包的習(xi) 俗在我國由來已久。相傳(chuan) 慶陽是中醫藥祖岐伯的故裏,4000多年前,為(wei) 了防疫驅瘟、對抗蛇毒,岐伯將多種草藥研製成細末,放入藥袋,百姓通過口鼻吸入體(ti) 內(nei) ,以達到避穢濁、禦疾病的功效。但藥袋做成可以隨身佩戴的香包,除了傳(chuan) 統中醫“衣冠療法”的影響,與(yu) 當時農(nong) 耕文明迅速發展、桑蠶業(ye) 起源也密不可分。
隴東(dong) 學院文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齊社祥:“《豳風·七月》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篇幅最長的農(nong) 業(ye) 史詩,這首詩完整記述了3700年前慶陽社會(hui) 的基本麵貌。它所記載的女人們(men) 提著深筐,沿著田間小路去采柔嫩桑葉,非常生動詳細。”
隴東(dong) 民歌《繡荷包》在慶陽的繡娘們(men) 中間廣為(wei) 流傳(chuan) 。4000年前男耕女織的農(nong) 耕生活中,刺繡成為(wei) 最重要的“女紅”技能之一。婦女們(men) 把花鳥魚蟲等鮮活的生活素材繡在荷包上,然後把藥袋裝入其中,佩戴到家人身上。
香包在曆史長河中延續,隨後最有名的記錄者是戰國時期的屈原,在他的名篇《離騷》中有“扈江離與(yu) 辟芷兮,紉秋蘭(lan) 以為(wei) 佩”的名句,其中,辟芷、秋蘭(lan) 都是香草,說明這時的香包已經有了“香”味。再接下來的兩(liang) 漢、唐宋時期,經濟繁榮,古人開始追求生活品質。由於(yu) 可以隨身佩戴,取其芬芳,並作為(wei) 裝飾,當時,香包成了緊俏的商品,佩戴香包、香囊也成為(wei) 一種“時尚”。
2001年出土的千歲香包,讓我們(men) 看到了宋代時香包的樣子。香包由於(yu) 大多隨身攜帶,還曾被視為(wei) 定情之物,男女相送,互表心意。就這樣,在數千年的延續中,防疫品、裝飾品、愛情的信物,香包、香囊被賦予了越來越豐(feng) 富的功能和情感。特別是在端午節這個(ge) 傳(chuan) 統節日,製作和佩戴香囊,已經成為(wei) 我國最重要的民俗之一。
如今,香包繡製已經成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傳(chuan) 承發展中,現在的香包造型更多樣、材質更豐(feng) 富,填充物類別更多,使用場合也更多元,但其中蘊含的驅邪納福、吉祥平安之意,卻從(cong) 古至今連續不斷。
劉蘭(lan) 芳:“最大的特點,它都是吉祥的,有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它沒有憂傷(shang) 和悲觀,是每個(ge) 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每一個(ge) 人的精神圖騰。”
王巍:“中華文明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這是中華文明最突出的特性。總書(shu) 記有一句話叫知古鑒今,我們(men) 研究過去,是為(wei) 了知道我們(men) 的文明是從(cong) 哪裏來,為(wei) 當今和今後更好走好自己的路提供借鑒,增強文化自信,為(wei)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wei) 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ti) 性與(yu) 旺盛生命力,也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綿綿數千年,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正是我們(men) 自信的底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