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中18歲以下占30%!
昨天是第32個(ge) 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促進兒(er) 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shu) 》顯示,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至20%,抑鬱症患者中18歲以下占30%。南京腦科醫院兒(er) 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張久平主任告訴記者,相關(guan) 調查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er) 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wei) 17.5%。
中華醫學會(hui) 心身醫學分會(hui) 主任委員、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袁勇貴主任醫師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情緒低落、興(xing) 趣愛好減退持續時間超過2周,影響了正常的社會(hui) 功能,要及時就醫。 通訊員 劉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夢航 呂彥霖
三方麵因素導致青少年患抑鬱症
17歲的李同學(化姓)是一名高二學生,初中時期一直是學霸,幾乎每次考試都是年級前三,考入重點高中後,雖然學習(xi) 也很努力,可是成績卻不如初中那般理想。漸漸地,他覺得學習(xi) 壓力越來越大,半年前開始感覺頭疼,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一個(ge) 月前,一場考試成績一落千丈,他徹底對上學產(chan) 生厭倦,於(yu) 是休學在家。居家期間,他也常常感覺莫名煩躁,悶悶不樂(le) 不願出門。家裏人看了也很著急,於(yu) 是帶他來到東(dong) 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門診就診,最終確診為(wei) 抑鬱症,建議住院治療。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李同學比之前開朗了不少。
中華醫學會(hui) 心身醫學分會(hui) 主任委員、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袁勇貴主任醫師介紹,青少年抑鬱症主要由生物、心理、社會(hui) 三方因素導致的。生物方麵包括遺傳(chuan) 、軀體(ti) 疾病等,心理因素包括青少年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認知模式等,社會(hui) 因素包括家庭關(guan) 係、人際關(guan) 係、學業(ye) 壓力、創傷(shang) 事件等。
很多孩子由於(yu) 學習(xi) 壓力過大、從(cong) 小缺乏父母的關(guan) 愛。有的家庭關(guan) 係不和諧,比如父母離異前的冷戰、爭(zheng) 吵,對於(yu) 青春期敏感的孩子來說,會(hui) 缺乏安全感。而有的家庭雖然經濟很富裕,可是父母都比較忙,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ang) ,隔代溺愛使得孩子抗打擊能力特別弱。
青少年抑鬱症狀與(yu) 成年人不同
中大醫院心身醫學科張文瑄心理治療師介紹,青少年相比成年人,可能會(hui) 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ti) 症狀,如頭痛、肚子痛、惡心、乏力等,容易表現出社交退縮,比如不想上學、不和同學接觸。此外,青少年情緒波動大,易煩躁衝(chong) 動。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青少年和成年人抑鬱症患者都會(hui) 有自殺的念頭,但是過程可能不太一樣,比如成年人自殺先有計劃,然後一步步實施,而對於(yu) 青少年來說,他可能會(hui) 因一時衝(chong) 動就跳樓,不考慮後果。
家長幹預和自我解壓,可以這樣做
南京腦科醫院早期幹預科主任醫師朱榮鑫指出,對於(yu) 孩子心理健康情況做到早期識別、了解疾病是關(guan) 鍵,同時還應當注重親(qin) 子關(guan) 係的維護和鞏固,隻有鞏固的親(qin) 子關(guan) 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才會(hui) 把家長作為(wei) 一個(ge) 最可靠的社會(hui) 心理資源去尋求幫助。“2022年,南京腦科醫院聯合省疾控中心、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省內(nei) 隨機抽查了11家學校。抽查對象包括在校生、家長和老師,我們(men) 發現學生自己描述的心理狀態和老師、家長對他們(men) 的描述一致率很低。”
專(zhuan) 家提醒,作為(wei) 家長,首先要學會(hui) 傾(qing) 聽,引導孩子表達,因為(wei) 傾(qing) 訴本身就是一種療愈,家長在聽的過程中態度盡量保持中立,不要否定他的觀點或者講大道理去教育他。其次,家長要認識到每個(ge) 孩子是不一樣的,盡力為(wei) 孩子營造一個(ge) 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一起解決(jue) 困難,周末帶孩子出去散散心等。當發現孩子情緒低落、興(xing) 趣愛好減退持續的時間超過2周,影響了正常的社會(hui) 功能,比如不能上學、不能人際交往等,尤其是如果有自傷(shang) 或自殺傾(qing) 向一定要及時就醫。
“青少年可以先自己學著解壓,首先把認知從(cong) 注重結果調整到注重過程。”張文瑄建議,把一個(ge) 艱巨的任務分解為(wei) 若幹個(ge) 具體(ti) 的小任務,列好時間計劃,專(zhuan) 注於(yu) 今天要完成的事,就會(hui) 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目標。其次,還要學會(hui) 適當表達。可以和親(qin) 朋好友傾(qing) 訴最近的壓力,也可以在空曠的地方呐喊或者寫(xie) 日記、抄抄字帖;還可以嚐試聽音樂(le) 、唱歌、畫畫、做手工等。“當通過適當表達宣泄了負麵情緒後,第三步是身體(ti) 放鬆。”張文瑄介紹,比如腹式呼吸、肌肉緊張漸進式放鬆、有氧運動、瑜伽等。改變身體(ti) 的生理節律,就能調節情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