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文化評析】在“方正之間”賡續中華文脈

發布時間:2023-10-13 15:23: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周洪雙

  近日,一票難求的“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落下帷幕。自6月10日開幕以來,特展在121天的展覽期間接待遊客超140萬(wan) 人次,其中年輕觀眾(zhong) 占比高達80%,省外觀眾(zhong) 占比超60%。同時,關(guan) 於(yu) 展覽的網絡話題量超過3000萬(wan) ,網友們(men) 一致給出了好評。

  這無疑是今年夏秋最火爆的展覽之一,甚至成為(wei) 不少文博愛好者專(zhuan) 程奔赴成都的理由。數以十萬(wan) 計的遊客來到成都,與(yu) 本地觀眾(zhong) 一起排隊打卡,拚手速預約配套講座,掀起了一場漢字文化的熱潮。這是博物館的又一次華麗(li) “出圈”,充分彰顯了厚重的中華文明、偉(wei) 大的民族精神的強大影響力和號召力。

  “漢字中國”特展吸引觀眾(zhong) 的第一個(ge) 理由,就是平時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匯聚一堂,展現出多彩中國的共同文脈。全國20個(ge) 省市、40個(ge) 文博機構齊心協力,匯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級文物70件,珍貴文物占90%以上,托舉(ju) 了這場成都博物館建館以來水平最高、珍貴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覽。眾(zhong) 多國寶級文物跨南北、越八方,與(yu) 遠道而來的觀眾(zhong) 相聚成都博物館,成就了這場追本溯源的一“字”之約,集中呈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多元一體(ti) 。

  循著一條外寬內(nei) 窄的“時空隧道”進入展廳,一位無聲的“講解員”就來到了觀眾(zhong) 身邊。這裏的一個(ge) 拐角、一束燈光、一抹色彩,都讓遊客沉浸到厚重的中華文脈中,完成情感和知識的雙向傳(chuan) 遞。橫折、豎鉤、撇折等筆畫走勢融入牆體(ti) 造型,營造出均衡和諧又時有變化的觀展體(ti) 驗;以天青綠色表現文明早期的略顯青澀,黑色與(yu) 紅色表現文字的演變與(yu) 成熟,橙紅色表現漢字文明像霞光一樣普照四方……獨到的博物館語言,正是展現漢字魅力的點睛之筆,讓觀眾(zhong) 在了解漢字發展演變的同時,亦能夠認知漢字與(yu) 曆史、漢字與(yu) 中華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體(ti) 悟“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識”這一核心概念。

  當然,此次特展能吸引眾(zhong) 多觀眾(zhong) ,在一筆一畫之間掀起一場文化熱潮,最為(wei) 根本的還是漢字本身的力量。世界上曾誕生過上千種古文字,但大都消失在曆史塵煙中,唯有漢字沿用至今。從(cong) 距今8000餘(yu) 年的刻符龜甲,到殷墟甲骨、西周金文、秦詔版等文字載體(ti) ,再到楷書(shu) 、行書(shu) 、草書(shu) 等書(shu) 體(ti) 風格,漢字仿佛黃河長江,從(cong) 源頭的涓涓細流,一路匯聚成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觀眾(zhong) 可以從(cong) 漢字的演變曆程中看到,漢字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維係著多民族的融合發展。

  我們(men) 應該看到,觀眾(zhong) 喜愛“漢字中國”特展,還在於(yu) 這個(ge) 展覽滿足了他們(men) 文化尋根的需求。來自全國各地的珍貴文物穿珠成鏈,直觀呈現出悠久中華文明的“源”與(yu) “流”,讓觀者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屬,有力增強了文化自信。

  我們(men) 深入品讀“漢字中國”特展,是為(wei) 了麵向未來,賡續中華文脈。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強調的,搞曆史博物展覽,為(wei) 的是見證曆史、以史鑒今、啟迪後人。我們(men) 在博物館中尋根問祖,就是要厘清中華文明的脈絡,搞清楚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承擔起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更加自信地奔向未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2日 02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