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食堂”讓老爸老媽有了“飯搭子”
今年的重陽節,90歲的王煥蓮格外激動,因為(wei) 她不再是一個(ge) 人過節了。
今年5月8日,北京市東(dong) 城區東(dong) 華門街道“爸媽食堂”開業(ye) ,為(wei) 轄區內(nei) 60歲以上困難老人以及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公益午餐助餐服務。
讓王煥蓮高興(xing) 的是,她在“爸媽食堂”吃上了色香味俱全的營養(yang) 餐,還在這裏結識了一夥(huo) “飯搭子”——她有一個(ge) 60多人的“約飯群”,每逢節假日會(hui) 在“爸媽食堂”舉(ju) 辦各種活動,“我們(men) 就像一個(ge) 大家庭”。
如何讓老人吃得更可口更舒心?老年助餐服務在探索過程中有哪些經驗?作為(wei) 居家社區養(yang) 老中的重要一環,如何發揮更大作用?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實地探訪老年食堂。
小餐桌解決(jue) 爸媽急難愁盼
10月17日,東(dong) 華門街道民生保障辦副主任米趙宜剛走進“爸媽食堂”,就被王煥蓮一把抱住。“真感謝你啊!”
王煥蓮的老伴住進了養(yang) 老院,兒(er) 子女兒(er) 都忙於(yu) 工作,獨居的她隻能一直吃外賣。一樣為(wei) “吃飯”發愁的,還有史燕軍(jun) 、楊春敏夫婦。身體(ti) 不好的老兩(liang) 口吃飯基本靠對付,“早上起來煮個(ge) 雞蛋,中午就不吃了,下午隨便湊合。”
米趙宜與(yu) 同事了解到老人們(men) 麵臨(lin) 的實際困難,希望為(wei) 他們(men) 解決(jue) “吃飯”問題。在東(dong) 城區“五社聯動為(wei) 老創新服務項目”機製協同下,“爸媽食堂”引入了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hui) 的力量,並由北京市思誠社區公益基金會(hui) 聯合愛德基金會(hui) 落地執行。該項目實施期間,為(wei) 每位老人提供22元/餐的成本價(jia) 就餐標準,老人隻需支付10元/餐,剩下的餐費由公益基金提供。
如今,東(dong) 華門街道“爸媽食堂”公益助餐項目還在持續探索,項目推出了助餐海報,愛心人士可以掃碼捐款,由基金會(hui) 統一管理,延長公益助餐時間。“我們(men) 希望能爭(zheng) 取到更多的公益資金,為(wei) 更多老人提供助餐服務。”米趙宜表示。
東(dong) 城區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秦臻介紹,經過多年探索,東(dong) 城區已建設起多種形式的養(yang) 老助餐體(ti) 係,從(cong) 社區養(yang) 老服務驛站延伸到社會(hui) 餐飲企業(ye) ,全區通過民政部門備案的養(yang) 老助餐點已達79家,基本能夠滿足東(dong) 城區老年人的就餐需求。
“在食堂吃飯,熱鬧!大家不分你我。”82歲的譚立同每天都去“爸媽食堂”吃飯,這裏讓他有一種“幸福感”。
“焯水都要掐時間”
10月18日中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北京市東(dong) 城區龍潭街道“長者食堂”看到,油燜大蝦、醬爆肉丁、大蔥雞蛋……10餘(yu) 種剛出鍋的菜品,一字排開,冒著熱氣。老人們(men) 慢悠悠地挑選著自己喜歡的菜品。
眾(zhong) 口難調,老年人的需求多種多樣,助餐服務如何滿足不同偏好?
每天早上9點半,張強就開始忙碌起來。他是北京市東(dong) 城區龍潭街道“長者食堂”的店長,也是保證全街道幾百戶老年家庭能按時吃上午飯的“第一責任人”。
“每天來這兒(er) 堂食的有三四十位老人,還有100多戶老人選擇配送上門。”“長者食堂”運營商東(dong) 城區小棉襖愛老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宋陽介紹說,這裏每天供應早、中、晚三餐,要從(cong) 淩晨開始備餐,晚上9點才下班,食堂工作人員三班倒,保證準時出餐。
宋陽說,堂食采取自助稱重計費模式,老年人用餐打折後平均一兩(liang) 菜約2.6元至2.7元,加上3元的主食自助費用,大約10元到20元可以吃飽吃好。
對於(yu) 選擇配送服務的老年人,“長者食堂”搭配了一葷一素、一葷兩(liang) 素、兩(liang) 葷一素三種套餐供挑選,還有米飯、小饅頭、玉米、南瓜等主食,每天不重樣。
“剛開始運營時,才知道什麽(me) 叫‘眾(zhong) 口難調’。”宋陽在養(yang) 老機構工作多年,2020年開始接觸養(yang) 老助餐領域,當時恰逢“長者食堂”開業(ye) ,附近居民的意見與(yu) 建議蜂擁而至,他們(men) 一條條改進,不斷滿足老年居民的要求。
“我們(men) 焯水都要掐時間。”“長者食堂”團隊對於(yu) 餐品質量不斷進行優(you) 化和調試。在張強的“小本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老人們(men) 對各類餐品菜色的反饋,他考下了營養(yang) 師證,希望為(wei) 老年人提供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營養(yang) 均衡的助餐服務。他們(men) 還開辟了“小團餐”,以滿足一些老年人的個(ge) 性化需求。
居家社區養(yang) 老新實踐
小餐桌連著大民生。居家養(yang) 老是老年人主要的養(yang) 老方式,“吃飯難”成為(wei) 首要解決(jue) 的問題。目前,北京市已發展1000多家養(yang) 老助餐點,如何讓老年助餐服務更具可持續性?
宋陽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今“長者食堂”有12名配送員,負責為(wei) 龍潭街道4個(ge) 養(yang) 老驛站數百戶老人提供服務,每天要配送近200份餐品。
這種“門到門”的服務對於(yu) 配送準確性、時效性要求很高。他們(men) 力求保證餐品送到老人手中仍熱氣十足,但有時也會(hui) 因種種原因,導致配送略微超時,他們(men) 希望通過增加人手、優(you) 化路線等方法解決(jue) 這一問題。
對於(yu) 一些身體(ti) 尚好、還希望發光發熱的老人來說,他們(men) 想要的可能不僅(jin) 僅(jin) 是一張餐桌。
作為(wei) “爸媽食堂”項目的執行方,北京市思誠社區公益基金會(hui) 的社工吉曉華,被老人們(men) 親(qin) 切地叫作“小吉”。她常與(yu) 這些老人聊天,了解他們(men) 的想法。
王煥蓮此前從(cong) 事社區工作多年,盡管年齡較大卻仍然有服務熱情。今年6月,她主動詢問小吉是否需要幫忙,“你太辛苦了,我們(men) 老年人能做到的事應該自己來做”。
由此,小吉組織起“爸媽議事會(hui) ”,一些有餘(yu) 力、有熱心的老人自告奮勇加入,共同商議、管理“爸媽食堂”的日常事務。他們(men) 共同迎接的第一個(ge) 大項目是端午節時在“爸媽食堂”舉(ju) 行聯歡會(hui) ,老人們(men) 帶來了包粽子的用料,還有人主動教大家編五彩繩。“盡管每個(ge) 粽子都長得不太一樣,但卻是老人們(men) 親(qin) 手製作的‘限定版’。”
“社會(hui) 工作中有一個(ge) 詞,叫做‘助人自助’。”吉曉華發現,很多老人有熱心、有經驗,如果能夠激發他們(men) “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那麽(me) “爸媽食堂”這個(ge) 平台就能迸發出更多可能性。
這幾天,王煥蓮忙著組織“飯搭子”們(men) 練習(xi) 合唱《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她們(men) 要在重陽節聯歡時表演的曲目。
“我們(men) 有力量發揮餘(yu) 熱。”她笑著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劉胤衡 記者 崔麗(li)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2023年10月23日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