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莫讓短視頻的“鄉土氣”變了味(社會雜談)

發布時間:2023-10-23 16:1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各類短視頻平台發展得風生水起,眼花繚亂(luan) 的短視頻更是充分占據了鄉(xiang) 村市場。“十一”返鄉(xiang) 回到老家,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樵村漁浦,“老鐵666”“抖音神曲”的聲音此起彼伏,在各大社交媒體(ti) 上,“鄉(xiang) 村”元素已成為(wei) 一種短視頻的流量密碼。一批“新農(nong) 人”以鄉(xiang) 村生活為(wei) 中心,通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鄉(xiang) 村的日常生活、特色美食、傳(chuan) 統手工藝等,向大眾(zhong) 展示了中國多姿多彩的鄉(xiang) 村生活與(yu) 鄉(xiang) 村文化,吸引了大批粉絲(si) ,喚醒了大家對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也成為(wei) 連接城市與(yu) 鄉(xiang) 村的信息橋梁。

  “鄉(xiang) 土氣”短視頻之所以能夠“出圈”“爆火”,原因在於(yu) 鄉(xiang) 村承載的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鄉(xiang) 村還是重要的媒介景觀,大眾(zhong) 媒介通過圍繞鄉(xiang) 土空間創造出一係列作品,使之成為(wei) 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鄉(xiang) 土氣”短視頻同時還能激發出萬(wan) 千遊子的“鄉(xiang) 愁”,“鄉(xiang) 村”元素憑借自身特有的質樸、純粹成為(wei) 治愈當下浮躁社會(hui) 的一劑“良藥”。

  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網信事業(ye) 大踏步向前,為(wei) 短視頻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物質保障。技術成熟也讓更多普通人搖身一變成為(wei) “網紅”,這是科技進步帶來的紅利。但麵對龐大的流量和利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承接得住。隨著平台和機構湧入,在商業(ye) 利益驅動下,“鄉(xiang) 土化”逐步被“商品化”。因短視頻大火的大批“草根”“網紅”群體(ti) 中,有些“網紅”為(wei) 了迎合而迎合,出現了一些粗鄙、反智、泛娛樂(le) 化、暴力、低俗的內(nei) 容。

  為(wei) 了保護好短視頻的“鄉(xiang) 土氣”,需要充分調動起社會(hui) 各方參與(yu) 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短視頻行業(ye) 進行規範管理和監督。要健全法規製度,嚴(yan) 格執法,加強監督,嚴(yan) 格把好信息生產(chan) 傳(chuan) 播關(guan) ,對違法違規行為(wei) 進行整治;平台和機構作為(wei) 短視頻的運營者要肩負起主體(ti) 責任,走好新媒體(ti) 時代的群眾(zhong) 路線,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貼近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強化媒體(ti) 與(yu) 受眾(zhong) 的連接,以開放平台吸引廣大用戶的參與(yu) 、分享,生產(chan) 出更多反映時代特征、群眾(zhong) 呼聲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同時要加強對作品的把關(guan) 審核,完善平台內(nei) 部處理機製。

  (作者為(wei)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傳(chuan) 播學博士研究生)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10月23日 第 05 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