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微短劇:吸引用戶,也要留住用戶
【文化評析】
近年來,微短劇的熱度持續走高,成為(wei) 視聽領域引人注目的新勢力。據相關(guan) 報告統計,2023年上半年,各大視頻平台上線了481部微短劇新作,每個(ge) 月還有近300部微短劇提交備案。爆火的微短劇引發業(ye) 界的關(guan) 注,國內(nei) 多個(ge) 以微短劇為(wei) 主題的行業(ye) 發展論壇陸續舉(ju) 行,各大長短視頻平台紛紛入局微短劇。種種跡象表明,微短劇正在獲得主流市場認可,成為(wei) 影視行業(ye) 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微短劇風潮的興(xing) 起,主要原因在於(yu) 滿足了觀眾(zhong) 碎片化的娛樂(le) 需求。微短劇的單集時長一般不足10分鍾,甚至可以短至幾十秒,主題明確、情節連貫、節奏較快、衝(chong) 突集中、反轉頻繁、情緒帶動性強。傳(chuan) 統電視劇用幾十集才能講完的故事,在微短劇中可以被濃縮成10分鍾,並集結了各種熱門元素,讓觀眾(zhong) 在最短時間內(nei) 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緒滿足,大大節約了追劇的時間成本。此外,製作方和播放平台越來越重視垂直細分領域的用戶需求,利用算法不斷製作、推薦迎合用戶特定需求的同類微短劇,以“精準投喂”的方式增強用戶黏性,也推動了一些類型微短劇的持續火爆。
數量的井噴式增長給微短劇帶來了積極的變化。首先是創作題材日漸豐(feng) 富,視野日漸開闊,現實主義(yi) 的創作方法成為(wei) 不少微短劇的自覺選擇。在古風、甜寵等傳(chuan) 統題材之外,微短劇已開始涉足鄉(xiang) 村、校園、職場、科幻等更多領域。不少劇集注重聚焦社會(hui) 議題,洞察大眾(zhong) 情緒,引發情感共鳴。如《拜托啦奶奶》描述農(nong) 村留守老人與(yu) 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在啼笑皆非又充滿溫情的故事中,引發人們(men) 對留守老人和兒(er) 童群體(ti) 生存狀況與(yu) 情感世界的關(guan) 注和思考,觸發了觀眾(zhong) 的高頻互動。《逃出大英博物館》用擬人化手法講述化身古代女子的玉壺逃出博物館、尋找回家之路的故事,傳(chuan) 達流落海外文物的思鄉(xiang) 之情,使“讓文物回家”的願望變得形象直觀,激發了觀眾(zhong) 強烈的文化認同感。
在敘事和視聽上,探索符合微短劇規律的表達方式,用更新穎的風格講好故事,成為(wei) 時下微短劇的追求。反特題材微短劇《追捕者》講述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特案組,打擊特務破壞行動的故事,一反傳(chuan) 統諜戰劇“敵明我暗”的鬥爭(zheng) 模式,帶來新鮮而充滿趣味的觀劇體(ti) 驗。奇幻校園青春劇《我回到十七歲的理由》描繪青少年之間的相交相知、相互治愈,清新、唯美的畫麵充滿青春氣息,在愛情故事中融入了反暴力話題,為(wei) 青春劇開辟了一條新路徑。這些高口碑的劇集,既有微短劇主線集中、節奏明快的優(you) 勢,又有媲美中長劇的視覺呈現和表演水準,以精良的品質刷新了用戶對微短劇的認知。
作為(wei) 一種蓬勃發展的新事物,微短劇爆火的背後,其問題也不容忽視:題材同質化現象嚴(yan) 重,有的劇情浮誇俗套,一味追求“爽感”而違背邏輯,為(wei) 博眼球而故意製造噱頭,人物脫離現實甚至觸犯法律和倫(lun) 理底線,傳(chuan) 播拜金、炫富等不良價(jia) 值取向等。究其原因,主要在於(yu) 一些微短劇的製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場,甚至將作品作為(wei) 主角直播帶貨的引流工具,從(cong) 而使微短劇成為(wei) 無營養(yang) 甚至有危害的“數字鹹菜”。
方興(xing) 未艾而又潛力巨大的微短劇,如何在快速增長的同時,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需要各方麵的共同努力。堅持內(nei) 容為(wei) 王,深耕精品創作,同時落實平台責任,努力淨化產(chan) 業(ye) 生態,才能使微短劇既能吸引用戶,也能留住用戶。
(作者:呂珍珍,係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23年10月23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