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反補貼調查難避回旋鏢
歐盟對華反補貼調查難避回旋鏢(環球熱點)
10月初,歐盟宣布開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此後,歐洲不少企業(ye) 和媒體(ti) 對這一決(jue) 定可能產(chan) 生的負麵影響持續表達擔憂。
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稱,德國車企寶馬認為(wei) ,如果歐盟進一步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guan) 稅,那麽(me) 可能產(chan) 生“回旋鏢效應”。
“去風險”新工具
10月4日,歐盟委員會(hui) 發布公告,決(jue) 定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德媒報道稱,歐盟要求在中國生產(chan) 電動汽車的製造商提供價(jia) 格和成本的詳細信息,以評估“政府對電動汽車行業(ye) 的支持程度”。歐盟將根據調查結果,評估對從(cong) 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關(guan) 稅來消除“不公平貿易行為(wei) 的影響”。調查預計將在啟動後的13個(ge) 月內(nei) 完成,屆時將出台最終措施。
9月,歐盟委員會(hui) 主席馮(feng) 德萊恩在歐洲議會(hui) 發表一年一度盟情谘文時就曾宣布,歐盟委員會(hui) 將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對此,德國聯邦數字化與(yu) 交通部部長福爾克·維辛提出批評稱,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不僅(jin) 會(hui) 嚴(yan) 重損害德國自身的汽車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還會(hui) 導致一係列連鎖反應,進一步影響中國和德國在其他領域的經濟合作。
針對歐盟決(jue) 定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日前回應稱,歐方發起此次反補貼調查僅(jin) 依據對所謂補貼項目和損害威脅的主觀臆斷,缺乏充足證據支持,不符合世貿組織相關(guan) 規則,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在不久前舉(ju) 行的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中方曾明確表示,歐方擬采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貿易”為(wei) 名行保護自身產(chan) 業(ye) 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yi) 行為(wei) ,將嚴(yan) 重擾亂(luan) 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nei) 的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並對中歐經貿關(guan) 係產(chan) 生負麵影響。
另據外媒報道,歐盟還在考慮啟動對中國鋼鐵企業(ye) 和風電產(chan) 業(ye) 的反補貼調查。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的反補貼調查以及正在考慮中的針對中國其他產(chan) 業(ye) 的反補貼調查,是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yi) 政策的體(ti) 現。歐盟試圖用產(chan) 業(ye) 保護政策來保護內(nei) 部產(chan) 業(ye) ,以阻止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zheng)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王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guan) 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yan) 少華向本報記者指出,歐盟反補貼調查所針對的領域具有兩(liang) 個(ge) 共同特點:一是中國在這些領域擁有明顯優(you) 勢;二是歐盟在這些領域對華依賴度較高。“此次反補貼調查是歐盟對中國實施所謂‘去風險’的貿易防衛新工具。”嚴(yan) 少華說。
焦慮和警惕
在歐盟正式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前,馮(feng) 德萊恩曾表示,中國電動汽車獲得“巨額國家補貼”,人為(wei) 壓低價(jia) 格扭曲了歐洲市場。但分析普遍認為(wei) ,這一觀點立不住腳。
德國《法蘭(lan) 克福匯報》認為(wei)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占有率的迅速增長是因其品質勝於(yu) 歐洲同類產(chan) 品。彭博社刊文指出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隻需看看曾經無往不勝的汽車製造商(比如大眾(zhong) 汽車)在中國市場份額不斷縮水就會(hui) 明白,西方品牌如今在軟件和電子產(chan) 品領域的競爭(zheng) 力下降了。”
嚴(yan) 少華認為(wei) ,歐盟此次啟動調查,主要基於(yu) 兩(liang) 方麵原因:“首先,在經濟層麵,歐盟希望借此保護自身汽車產(chan) 業(ye) 及相關(guan) 領域就業(ye) 。汽車產(chan) 業(ye) 是歐洲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尤其對法國、德國等歐洲經濟大國來說,汽車產(chan) 業(ye) 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快速發展,在歐洲市場占有份額越來越高,這讓歐盟感受到競爭(zheng) 壓力。其次,在政治層麵,2024年是大選年,歐盟及其多個(ge) 成員國將麵臨(lin) 一係列重要選舉(ju) 。尤其是當下,俄烏(wu) 衝(chong) 突持續發酵,歐洲經濟陷入高通脹和能源危機泥潭,歐盟部分成員國內(nei) 部右翼民粹勢力有所抬頭。為(wei) 了應對這一趨勢,這些成員國對保護本國汽車企業(ye) 及相關(guan) 就業(ye) 的訴求進一步增強。”
日本共同社日前報道稱,歐盟一方麵出台推動電動汽車普及的環境政策,另一方麵對高性價(jia) 比的中國產(chan) 品可能占據市場感到焦慮和警惕。為(wei) 歐洲車企研發降低成本的技術“拖延時間”,或許是歐盟此次啟動反補貼調查的動因之一。
王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率先發起的貿易保護政策也對歐盟內(nei) 部的保護主義(yi) 傾(qing) 向起到助推作用。“2022年,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對電動汽車購買(mai) 者減免稅金最多可達7500美元,並提供二手電動汽車貸款。這一舉(ju) 措引發歐盟對自身汽車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受到衝(chong) 擊的擔憂,也著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yi) 措施。此外,美國為(wei) 了開展所謂‘對華競爭(zheng) ’,敦促歐盟在鋼鐵製造等產(chan) 業(ye) 形成針對中國的‘共同戰線’。同時,近年來美國實施的對華‘貿易戰’和‘脫鉤’等做法,進一步加劇了歐盟對自身產(chan) 業(ye) 發展及產(chan) 業(ye) 安全的憂慮。”王震說。
一把“雙刃劍”
“歐盟發起的此項調查可能弊大於(yu) 利,其反作用就像‘回旋鏢’,且可能比人們(men) 想象的還要大。”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日前引述寶馬汽車公司首席財務官瓦爾特·默特爾的觀點稱,如果在歐盟範圍內(nei) 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懲罰性關(guan) 稅,那麽(me) 中國可能采取反製措施,這將波及所有在華開展業(ye) 務的企業(ye) 。
德國《巴登報》也指出,歐盟用懲罰性關(guan) 稅保護本土市場是錯誤的做法。目前中國仍然是大眾(zhong) 、奔馳等歐洲汽車製造商的重要銷售市場,強行征收高額關(guan) 稅將引發兩(liang) 國貿易戰,從(cong) 而導致歐洲本土汽車品牌受到影響。
還有分析指出,歐盟聲稱要“保護”歐洲汽車產(chan) 業(ye) ,但采取貿易保護主義(yi) 的政策,最後都被證明起不到保護的效果,結果反而得不償(chang) 失。歐盟此前對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展開的反補貼調查就是一個(ge) 前車之鑒。
德國《商報》日前報道稱,2013年至2018年,歐盟對中國光伏產(chan) 品征收了保護性關(guan) 稅,但這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多年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實施的反補貼、反傾(qing) 銷措施並未讓歐洲本土光伏產(chan) 業(ye) 順利崛起。目前,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在國際市場仍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和光伏產(chan) 業(ye) 一樣,之所以取得今天的發展成果,得益於(yu) 中國在價(jia) 格、技術、產(chan) 品質量以及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長期投入而形成的綜合優(you) 勢。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不能解決(jue) 歐盟自身在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問題,反而可能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反補貼調查後,歐盟成員國可能不得不以更高價(jia) 格來購買(mai) 中國的電動汽車。”嚴(yan) 少華說。
王震認為(wei) ,貿易保護政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他國家的電動汽車進入歐盟市場,但是此舉(ju) 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沒有更加節能、廉價(jia) 的外國電動汽車形成競爭(zheng) ,那麽(me) 在傳(chuan) 統汽車領域具有巨大優(you) 勢的歐洲汽車公司或將沒有足夠動力向電動汽車轉型,這反而會(hui) 進一步阻滯歐洲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此外,失去外部競爭(zheng) 壓力後,歐洲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本身開展科技創新的意願也可能減弱。在汽車生產(chan) 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的當下,歐盟此舉(ju) 將給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鑒於(yu) 中國在電動汽車、風電等領域的成本及技術優(you) 勢,歐盟對中國相關(guan) 企業(ye) 及產(chan) 品的限製還將延緩其在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麵的努力,這與(yu) 歐盟近年來標榜自身是全球氣候治理領導者的雄心不符。”王震說。
彭博社刊文稱,歐盟與(yu) 其浪費時間調查中國的“補貼”,不如專(zhuan) 注於(yu) 提高自身競爭(zheng) 力。
“歐盟應在產(chan) 業(ye) 政策方麵增強自主性和包容性,將重心放在對華合作上,利用龐大的中國市場,加快推進新能源轉型,而不是將零和思維帶入中歐擁有共同利益的領域中,犧牲自身產(chan) 業(ye) 利益。”王震說。(記者:嚴(yan) 瑜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