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乘著海峽的風追逐電影夢

發布時間:2023-10-25 15:4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夏末初秋的福建平潭島,有海風,有沙灘,有音樂(le) ,更有電影。9月12日至14日,第三屆IM兩(liang) 岸青年影展(以下簡稱“IM影展”)在這裏舉(ju) 辦。線下久違的兩(liang) 岸青年影人帶著作品相聚平潭,參加展映,聆聽大師課,對接創投平台,打開了“追風”“追影”“追夢”的IM模式。

  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影人提供交流平台

  IM影展是由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hui) 主辦,以扶持全球高校青年影視創作力量為(wei) 目標的專(zhuan) 業(ye) 影像節展。IM是“In Moments”的縮寫(xie) ,意為(wei) “從(cong) 這一刻起”。

  本屆IM影展共收到來自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作品,征片數量創下2020年舉(ju) 辦以來的三屆之最,其中88.6%的主創群體(ti) 為(wei) 95後新生代電影人。50部入圍作品中,有41部劇情片、9部非劇情片,27部為(wei) 導演首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入圍作品中有15部來自寶島台灣,10餘(yu) 位台灣青年創作者來到影展現場。

  來自台灣的85後陳秋甫是第二次有作品參加IM影展。由她擔任製片人的《帶媽媽出去玩》在第一屆影展時拿下了最佳影片。這一次,她擔任導演編劇的《阿月與(yu) 阿英》再次入圍主競賽單元。

  陳秋甫本科在台灣大學讀藥學專(zhuan) 業(ye) ,從(cong) 30歲開始轉行學習(xi) 影視製作,《阿月與(yu) 阿英》是她再次回到校園,在台灣藝術大學念書(shu) 後拍攝的第一個(ge) 劇情短片。與(yu) 《帶媽媽出去玩》一樣,《阿月與(yu) 阿英》的故事主人公是老人,取材自陳秋甫的母親(qin) 與(yu) 外婆,呈現的是當下高齡化社會(hui) “老老相顧”的常態。

  剛畢業(ye) 於(yu) 台灣世新大學的90後導演陳培凱此次帶來作品《大年初二》,靈感來源於(yu) 外公過世後的第一個(ge) 大年初二,20年不曾變過的行程和傳(chuan) 統,因每個(ge) 人心境的變化而悄然改變。短片對現代社會(hui) 人與(yu) 人之間的細膩情感與(yu) 世俗生活的日常樣貌進行了描摹。

  “IM影展走到第三屆,無論是題材還是地區,涉獵的範圍越來越廣,很難整體(ti) 去做一個(ge) 評價(jia) ,但這也正是令人高興(xing) 的一點,因為(wei) 它呈現了當下年輕創作者色彩繽紛的創作狀態。”本屆IM影展主競賽單元評委會(hui) 主席、導演王小帥表示。不過王小帥也發現,在入圍作品中,忽略口音、地名等“硬性條件”,他依然可以分辨出導演是來自台灣還是大陸。

  “台灣導演的本土文化氣息很清晰,大陸導演的作品可能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家鄉(xiang) 背景,而海外導演的作品異域化風格就更為(wei) 明顯。”王小帥說,“這幾種趨勢沒有長短優(you) 劣之分,如果一直都是鄉(xiang) 土風格,觀眾(zhong) 可能會(hui) 審美疲勞;而如果一直關(guan) 心外麵的世界,也可以轉身來看看家鄉(xiang) 的現實,大家可以互相學習(xi) 。”

  助力更多青年影人成長

  為(wei) 青年創作者成長保駕護航,持續致力於(yu) 讓更多人被“看見”,是IM影展一直以來的堅持。

  據IM影展組委會(hui) 統計,前兩(liang) 屆入圍IM影展的100位青年導演,在之後又入圍或獲得了487個(ge) 國內(nei) 外電影節展的獎項。例如第二屆IM影展獲獎作品《三隻螞蟻》,獲得了2022年金雞百花電影節十佳短片獎;憑《未竟人生》獲得第二屆IM影展的麒麟新銳非劇情短片後,導演陳昱璁又在第47屆學生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獲得金獎。

  本屆IM影展同樣在資金、經驗、資源等方麵為(wei) 青年創作者“鋪路架橋”:影展扶持資金合計約280萬(wan) 元人民幣,主競賽單元“麒麟最佳影片”獎金為(wei) 30萬(wan) 元人民幣,依然是全球短片類影展中的“頂配”;影展還舉(ju) 辦了大師班、公開課、映後談、影視產(chan) 業(ye) 論壇等20多項子活動,王小帥、馬可·穆勒、謝飛、李睿珺、耿軍(jun) 、阿美、陳玲珍等國內(nei) 外資深影視前輩,與(yu) 青年影人麵對麵交流,答疑解惑。

  在電影大師班上,被譽為(wei) “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的國際策展人、影評人、製片人馬可·穆勒打開了青年影像創作的多維世界。在他看來,學電影最重要的是多看電影,通過另外一個(ge) 人的眼睛去看世界。

  在影視產(chan) 業(ye) 論壇上,知名導演、電影教育家謝飛與(yu) 青年創作者分享自己對人才培養(yang) 的思考:“未來電影將與(yu) 技術深度融合,廣播、電影、電視、網絡也會(hui) 打破界限,電影產(chan) 業(ye) 需要培養(yang) 適應多元需求的融媒體(ti) 人才。青年人應該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位置。”

  為(wei) 了讓青年創作者與(yu) 產(chan) 業(ye) 實現對接,本屆影展的“生生不息”成長計劃首次增加提案大會(hui) 版塊。入圍的11個(ge) “進行中”項目在接受多位業(ye) 界導師指導後,直接麵對來自華夏影視、華策影視、橫店影視、阿裏影業(ye) 、B站、抖音等電影製作發行機構組成的決(jue) 策人團隊,多家機構為(wei) 心儀(yi) 項目設立扶持獎項。

  來自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的薑柏廷帶著《小徑分岔的花園》斬獲該計劃優(you) 選提案獎項,《小徑分岔的花園》是他獲得上一屆影展“麒麟優(you) 秀短片”獎短片延伸出來的長片項目。“從(cong) 短片到長片,IM影展見證著我們(men) 的成長。”薑柏廷說,“這個(ge) 獎項將給自己的長片計劃帶來很大的支持,期待未來能帶著長片在平潭與(yu) 大家相見。”

  共同推動兩(liang) 岸影視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融合

  從(cong) 首屆IM影展落地平潭開始,“IM”便成為(wei) 平潭新的標簽,它代表著年輕、先鋒、活力。從(cong) 首屆的“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島嶼”,到第二屆的“向著海風,野蠻生長”,再到第三屆的“風大又怎樣”,IM影展賦予平潭新的精神氣質。

  作為(wei) 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平潭也正成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電影人的光影“夢工廠”。近年來,平潭先後出台多項具有對台特色並突出扶持兩(liang) 岸高校學生、青年影視人才的影視政策;先後投資8.3億(yi) 元,建成台灣風情影視基地,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影視人才提供攝影棚免費、基地住宿優(you) 惠等係列措施。

  “受平潭影視產(chan) 業(ye) 政策以及自然人文資源的吸引,我正在籌拍平潭首部紀錄片《嵐島秘境》。前期在相關(guan) 部門的協調幫助下,項目審批時效縮短了一個(ge) 多月,不久前順利拿到了拍攝許可證,推動了拍攝計劃提速。”來自平潭真像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的青年導演柳濤說。

  截至目前,在平潭注冊(ce) 的影視企業(ye) 達210家,包含影視拍攝、製作、發行、院線、演員經紀等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已有98部影視作品在平潭取景拍攝。

  “平潭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對台綜合實驗區,承擔著探索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特殊使命。區位優(you) 勢獨特的平潭,選擇從(cong) 影視產(chan) 業(ye) 入手,帶來更為(wei) 豐(feng) 富的造夢空間。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導演,以獨特的眼光挖掘平潭之美、中國之美。”平潭綜合實驗區黨(dang) 工委委員、管委會(hui) 副主任陳訓明表示。

  據了解,以第三屆IM影展為(wei) 契機,平潭還在進一步謀劃建立兩(liang) 岸青年影視人才庫。國內(nei) 已有13所高校在此設立“學生創作基地”,探索高校影視教育與(yu) 平潭影視產(chan) 業(ye) 合作發展新路徑。

  “平潭IM的氛圍很好,我們(men) 在這裏可以與(yu) 大陸同行麵對麵交流,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收獲本屆影展“麒麟優(you) 秀短片”獎項的台灣藝術大學青年導演張莊敬說。他期待兩(liang) 岸青年影人今後能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兩(liang) 岸影視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融合。

  “通過IM,通過平潭,兩(liang) 岸乃至全球的青年影人可以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又可以尋覓合作機遇。”王小帥說,“大家走動起來,未來華語電影才能更上一層樓。”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0月25日第07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