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考研熱度依舊 人才需求正旺

發布時間:2023-10-25 15:45:00來源: 科技日報

  考研熱度依舊 人才需求正旺【近年來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屢創新高——】

  ◎本報記者 都 芃

  相比往年,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這些變化既折射出我國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帶來的新需求,又體(ti) 現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著眼培養(yang) 高層次創新人才而作出的努力。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報名工作於(yu) 10月25日結束。近年來,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屢創新高,社會(hui) 各屆對考研的關(guan) 注度逐年增加,招生工作的變化與(yu) 調整牽動著考生們(men) 的心。

  相比往年,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如專(zhuan) 業(ye) 型碩士(以下簡稱專(zhuan) 碩)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推免資格描述更加具體(ti) ,調劑工作的相關(guan) 規定更加精細化等。這些變化既折射出我國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帶來的新需求,又體(ti) 現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著眼培養(yang) 高層次創新人才而作出的努力。

  應用型人才需求不斷提升

  在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網上報名正式啟動之前,各高校就已經公布了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查詢簡章可以發現,包括西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ye) 大學、東(dong) 北林業(ye) 大學等在內(nei) 的多所高校先後宣布,不再在統考中招收部分專(zhuan) 業(ye) 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學碩)。這些專(zhuan) 業(ye) 包括工學、管理學、農(nong) 學等多個(ge) 學科大類。

  不僅(jin) 是上述學校,近年來在研究生擴招的大背景下,各院校專(zhuan) 碩擴招的趨勢尤為(wei) 突出。早在2022年9月,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提到,我國專(zhuan) 業(ye) 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教育部印發的《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guan) 鍵領域和社會(hui) 重大需求為(wei) 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專(zhuan) 碩或學碩的招生人數、名額占比等並不是由學校自己決(jue) 定的。學校主要依據教育部每年確定的研究生招生指標來製定招生計劃。”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yu) 管理學院教授劉繼安認為(wei) ,專(zhuan) 碩招生人數大幅增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尤其是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所帶來的新的人才需求。

  “以前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層次較低,對研究生的需求較少。但隨著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劉繼安表示,產(chan) 業(ye) 升級發展需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而專(zhuan) 碩對應的培養(yang) 目標就是應用型人才。“每個(ge) 新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每次轉換,都需要對新技術進行具體(ti) 的調整。這個(ge) 過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而對於(yu) 從(cong) 事基礎學術理論研究的人才則需求較少。”她介紹,以北美的一些國家為(wei) 例,從(cong) 數量上來看,專(zhuan) 碩在研究生培養(yang) 中占大多數。

  除了專(zhuan) 碩名額不斷增加,部分高校也在學碩招生階段更多采取推薦免試入學的方式。而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也對推薦免試入學工作有了更為(wei) 詳細的規定。

  劉繼安認為(wei) ,單純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的角度來看,推薦免試入學的方式更加符合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規律。“我們(men) 知道現在考研的競爭(zheng) 壓力很大,往往需要考生長時間、有針對性地去準備。而采用推薦免試入學的方式,考生能夠省去大量的備考時間,可以將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yu) 探索自己感興(xing) 趣的研究方向。”劉繼安同樣表示,基於(yu) 我國現階段教育發展狀況,統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試仍然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是否考研應從(cong) 多方麵考量

  隨著考研的熱度逐年增加,考生連續多年備考已經成為(wei) 普遍現象,“二戰”“三戰”甚至“四戰”的考生不在少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wei) ,當前,考研已經出現了“高考化”的趨勢,給考生以及高等教育發展帶來不少新問題。“現在很多本科生都熱衷於(yu) 考研,甚至有的大學還以考研作為(wei) 目標來組織本科教學。這就導致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其綜合素養(yang) 仍待提升。”熊丙奇說。

  要不要考研?應該考什麽(me) 類型的研究生?一次考不上還要不要繼續?諸多問題讓廣大學子出現“選擇困難”。

  針對這些問題,劉繼安給出了她的建議。“我認為(wei) 學生在做選擇前,還是要想清楚讀研是為(wei) 了什麽(me) 。有些學生讀研是因為(wei) 對學術研究感興(xing) 趣,有些是為(wei) 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有些是‘隨大流’,盲目跟從(cong) 。”她認為(wei) ,學生在思考要不要讀研、讀哪種類型的研究生等問題之前,首先要對自己人生的規劃有較為(wei) 清晰的想法。“這樣才能作出不容易後悔的選擇。”劉繼安說。

  考研是一個(ge) 難題,但對於(yu) 已經被成功錄取的考生來說,“上岸”也並不意味著未來一定能夠一帆風順。“研究生階段的培養(yang) 方式與(yu) 本科階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劉繼安表示,與(yu) 導師進行深入的學術交流和討論,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習(xi) 重點。因此她建議,無論是參加統一招考還是推薦免試入學的學生,在選擇院校專(zhuan) 業(ye) 以及導師時,要充分考慮自身的研究興(xing) 趣,並且認真了解所選專(zhuan) 業(ye) 、導師的研究方向和內(nei) 容。

  構建更符合規律的培養(yang) 方式

  無論是從(cong) 社會(hui) 對於(yu) 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出發,還是從(cong) 高校自身發展需求出發,研究生擴招已是大勢所趨,由此帶來的“學曆貶值”等現象也引發了廣泛討論。

  對此,熊丙奇認為(wei) ,高學曆教育並不等同於(yu) 高質量教育。盲目擴大研究生教育招生規模,很可能會(hui) 進一步刺激“考研熱”。建設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ti) 係,應結合社會(hui) 對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從(cong) 培養(yang) 高質量研究生出發,確定研究生教育規模,並推進研究生招生、培養(yang) 改革以及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jia) 改革。

  此外,在專(zhuan) 碩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專(zhuan) 碩與(yu) 學碩在培養(yang) 模式上需要進行有效區分。“專(zhuan) 碩應強調對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在培養(yang) 過程中重視加強實踐環節;學碩則應側(ce) 重於(yu) 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yang) 。”劉繼安認為(wei) ,為(wei) 著眼於(yu) 培養(yang) 高層次創新人才,學術型人才培養(yang) 應加強本碩博或本博貫通式培養(yang) 模式。

  “現在國家非常重視基礎研究。從(cong) 這一方麵出發,本博貫通式培養(yang) 更符合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規律,效率更高。”她表示,基礎研究不確定性很大,科研周期往往較長,需要長時間持續專(zhuan) 注於(yu) 一個(ge) 方向。本博貫通式培養(yang) 有利於(yu) 學生在某個(ge) 領域持續深耕,產(chan) 出更好的創新成果。

  《科技日報》2023年10月25日第08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