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普視頻亟待去偽存真
維辰
身穿白大褂進行醫療科普的,都是真醫生嗎?媒體(ti) 日前調查發現,一些未經平台身份認證的博主,明目張膽打著醫生的名號科普健康知識、推薦產(chan) 品、售賣醫療服務,有的傳(chuan) 播缺乏科學依據的治療、養(yang) 生方法,有的獵奇、庸俗,一味迎合“惡趣味”。
先販賣焦慮,再兜售產(chan) 品——對一些博主來說,白大褂是道具,醫生是人設,偽(wei) 科普是真營銷。若觀眾(zhong) 看到穿白大褂、自稱某醫院醫生的人,就把他們(men) 說的話當成“醫囑”遵守,輕則在各種互相矛盾的說法中找不著北,重則陷入醫療誤區、危害身體(ti) 健康。之前,江蘇李阿姨拿敵敵畏洗頭發,結果把自己“洗”進重症監護室,就是輕信了短視頻中“敵敵畏洗頭能去虱子”的“科普”。醫療科普與(yu) 人們(men) 的健康息息相關(guan) ,科普內(nei) 容務必講求專(zhuan) 業(ye) 、嚴(yan) 謹、精確,因而非專(zhuan) 業(ye) 人士應尤其注意避免誤導公眾(zhong) 。
醫生真假難辨,除了沒有醫學背景的觀眾(zhong) 很難去甄別科普視頻的真偽(wei) ,還因有些人的戲做得實在很足。經平台資質認證的博主,醫院名稱、醫師職稱會(hui) 出現在用戶昵稱下方。而一些“渾水摸魚”的博主將自己的醫學經曆、醫學資質寫(xie) 在“個(ge) 人簡介”一欄,這部分內(nei) 容可以自由編輯,無需平台審核,再在昵稱、穿著、說話口吻上下些功夫,幾乎可以以假亂(luan) 真。客觀地說,平台現在的資質認定不可謂不嚴(yan) ,但隻要有允許博主自己編輯設置的內(nei) 容,虛假信息就無法避免。一個(ge) 突破口在於(yu) ,醫療機構工作人員被明令禁止“利用職務、身份之便進行帶貨”後,醫生科普視頻都在極力避免營銷元素,而將“科普”作為(wei) 營銷手段和引流渠道的假醫生們(men) 則不然。加強對藥品、保健品、醫療服務等鏈接和字眼的審核,可能有助於(yu) 揪出部分動機不純者,提高科普視頻的權威性和可信度。
去偽(wei) 的同時,也要存真。從(cong) 需求端看,經曆了疫情的人們(men) ,愈加關(guan) 注健康話題,短視頻是重要渠道。《抖音健康科普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平台每天新增2.1萬(wan) 個(ge) 健康科普內(nei) 容,有2億(yi) 用戶從(cong) 平台上獲得相關(guan) 內(nei) 容。從(cong) 供給端看,具備良好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的博主,尤其是三甲醫院的高水平醫生,更願意在自己的主業(ye) 不斷精進,而非“上班看診,下班拍視頻”,分散和耗費有限的時間精力。部分秉持“上醫治未病”理念、將醫療科普視為(wei) 治療“未病”重要方式的認證醫生,發布內(nei) 容也會(hui) 受到諸多限製。反而未經認證的群體(ti) 沒有“緊箍咒”,可以大肆發布偽(wei) 科學內(nei) 容。人們(men) 科普需求擴大,優(you) 質供給反而在萎縮,顯然不利於(yu) 發揮醫療科普視頻提升患者教育效率的巨大作用。
所以說,醫療科普視頻去偽(wei) 存真,一方麵需要對假醫生“嚴(yan) 管”,另一方麵也要對專(zhuan) 業(ye) 醫生“厚愛”,為(wei) 優(you) 質醫療科普內(nei) 容厚植創作傳(chuan) 播土壤,也為(wei) “未病早防,有病早治”貢獻一份力量。(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