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家學者聚洛陽 共研曆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

發布時間:2023-11-02 15:1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洛陽11月1日電(陳建新)“曆史文化名城是民眾(zhong) 生活的地方,是情感記憶的載體(ti)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建築節能與(yu) 科技司曆史名城保護處處長胡敏11月1日在洛陽表示,保護曆史文化名城,要讓其始終充滿活力和煙火氣。

  由民進中央主辦的“開明文化論壇(2023·洛陽)”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河南省洛陽市舉(ju) 行。包括胡敏在內(nei) 的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文明傳(chuan) 承創造與(yu) 城市發展”主題開展研討交流。

  胡敏表示,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有完整時空概念,應尊古而不複古,守正而非守舊。“尊重曆史不是回到過去,核心在於(yu) 延續文脈,彰顯特色,塑造具有時代精神的城市風貌。”他說,文化的生命力在於(yu) 創新,要活化利用既有建築遺產(chan) ,讓老建築煥發新活力,並推動傳(chuan) 統手工業(ye) 升級,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新魅力。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朱鴻則認為(wei) ,多年以來,保護曆史文化名城的理念已紮根發芽,而如何使曆史文化名城產(chan) 生魅力,讓民眾(zhong) 喜歡,從(cong) 而實現其應有價(jia) 值,這需要創造性思維。

  在他看來,要以點帶麵,如著名學者有其代表作,曆史文化名城也應有其“代表作”,如羅馬的鬥獸(shou) 場、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西安的兵馬俑等;要尋找有意義(yi) 且有趣的故事,通過一個(ge) 故事傳(chuan) 播一個(ge) 遺址,推廣一座名城。還應契合當代青年審美趣味,以小眾(zhong) 帶動大眾(zhong) ,同時不斷提升旅遊舒適度。

  來自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副總工程師杜凡丁,分享了有關(guan) 中國石窟寺保護與(yu) 開發的研究成果。他表示,中國石窟寺整體(ti) 保存完整,傳(chuan) 播發展脈絡清晰,能對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社會(hui) 發展曆史構成持續、完整的見證。石窟寺亦是絲(si) 綢之路的代表性文化符號,突出體(ti) 現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等特性,是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理想載體(ti) 。

  引用近幾年文旅數據,杜凡丁指出,近年有關(guan) 石窟寺的旅遊和公眾(zhong) 關(guan) 注度不斷提高,民眾(zhong) 對於(yu) 石窟寺展示闡釋提質的要求日益增長。未來可進一步挖掘石窟寺的價(jia) 值並重視其品牌建設。

  關(guan) 注到工業(ye) 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利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副館長蘇丹認為(wei) ,工業(ye) 遺產(chan) 是文化遺產(chan) 的一部分,記錄了工業(ye) 化和工業(ye) 發展對社會(hui) 的深遠影響。

  在他看來,工業(ye) 遺產(chan) 建築堅固的結構、高大寬敞的內(nei) 部空間為(wei) 形式多樣的當代藝術提供了展示的可能性。將工業(ye) 遺產(chan) 建築納入城市策展活動,有助於(yu) 構建城市的文化品牌和形象。這些建築可成為(wei) 城市的標誌性景點,吸引遊客和投資者,增強城市知名度。(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