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最低價”混戰肥了誰?
晁星
這個(ge) “雙11”火藥味有點濃,而矛盾焦點在於(yu) 一個(ge) 關(guan) 鍵詞:全網最低價(jia) 。針對愈演愈烈的競爭(zheng) ,“電商之都”杭州出了新招:直播電商從(cong) 業(ye) 者不得要求商家簽訂“最低價(jia) 協議”;不得高薪挖人、虛構數據、片麵對比等手段惡性競爭(zheng) ……
說起來,頭部主播獨享“全網最低價(jia) ”,本就是直播帶貨價(jia) 格戰的階段性產(chan) 物。行業(ye) 發展初期,少數頭部主播手握斷層式流量資源,自然就有了向品牌方壓價(jia) 的能力和底氣。而品牌希望借由主播賺取曝光度,倒也願意“賠本賺吆喝”,雙方看似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供需對接。但隨著直播江湖壯大成熟,各平台超級頭部主播越來越多,品牌自播異軍(jun) 突起,傳(chuan) 統電商平台亦奮起加入,混戰使主播“強者越強”的絕對話語權正一步步被消解。據報道,在直播行業(ye) 內(nei) ,一眾(zhong) 超級頭部主播都會(hui) 與(yu) 商家簽保價(jia) 協議,以確保“全網最低價(jia) ”。可問題是“最低”就隻有一個(ge) ,這種爭(zheng) 奪中,打翻火藥桶就成為(wei) 一種必然。
打“價(jia) 格戰”是商業(ye) 領域的一項競爭(zheng) 策略。但當所有銷售渠道都叫嚷自己“最低”,甚至搞出一些惡性競爭(zheng) 手段,這事就變味兒(er) 了。在消費者這一端,多數人的感受是,店鋪和平台不同,優(you) 惠方式也不同,加之價(jia) 格還不時波動,要買(mai) 到絕對的全網最低價(jia) ,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耐心,往往是“做了一堆功課,最後還是買(mai) 虧(kui) 了”。換個(ge) 角度講,一個(ge) “全網最低價(jia) 協議”,背後其實是無數個(ge) “不能低於(yu) 這個(ge) 價(jia) 格”的“抬價(jia) 協議”。就如有人質疑的,不從(cong) 某個(ge) 主播或某個(ge) 平台那裏買(mai) 東(dong) 西,或者壓根兒(er) 不看直播,就無權享有價(jia) 格優(you) 惠了嗎?
再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層麵來看,共贏的買(mai) 賣才能做長遠。眼下,打得火熱的雖然不是各個(ge) 品牌,但主播們(men) 、平台之間再怎麽(me) 鬥,落點無非還是具體(ti) 的產(chan) 品。平台和大主播在流量上具有主導地位,曾有品牌方透露,由於(yu) 頭部主播傭(yong) 金、坑位費過高,即使不考慮折扣成本,品牌在直播間的投資回報率也已低於(yu) 1,也就是“賠本賺吆喝”。“最低價(jia) ”的極限營銷“肥了主播瘦了商家”,甚至使商家在市場上失去議價(jia) 能力,這除了逼著商家壓縮供應鏈成本、提升周轉效率等,還可能迫使其降低其他環節的經營成本,如研發費用、維保費用。如此一來,企業(ye) 產(chan) 品質量以及創新力都可能受到影響,對品牌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
一個(ge) 良性的消費環境,不能一味耗在價(jia) 格戰裏。主播、平台“挾流量以令諸侯”的畸形之態長久不了。商家被裹挾著一味追求流量,更像是飲鴆止渴。隻有保證合理的利潤空間,促使產(chan) 業(ye) 鏈上各方都轉向規範選品、夯實品質、做深價(jia) 值,消費者、商家、主播、平台才能共贏。(北京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